1、ICS 03.100.50 A 00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 13932021 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 通则 General rul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on safety risk hierarchical control system 2021-04-23 发布 2021-11-01 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6/T 13932021 I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要求.2 5 风险点确定.2 6 风险辨识.2 7 风险评价.3 8
2、 风险分级.3 9 风险管控.3 10 文档管理.4 11 持续改进.4 附录 A(资料性)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流程图.6 附录 B(资料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表.7 附录 C(资料性)生产经营单位风险分级实施管控措施表.8 附录 D(资料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风险公告栏样式.9 附录 E(资料性)生产经营单位重点岗位风险告知卡样式.10 DB36/T 1393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西省应急管理厅提出。
3、本文件由江西省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XTC018)归口。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江西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安全科学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佳、李海港、喻艳菁、郑宇、陈尚波、郑小龙、赖冬英、李通、江鑫、焦兴。DB36/T 13932021 III 引 言 本文件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国内风险管理相关标准、生产经营单位的风险管理成功经验,融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相关要求,结合江西省安全生产实际编制而成。风险分级管控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相关要求的深化。本文件的目的是规范江西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4、全过程,保障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健康,降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DB36/T 13932021 1 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通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指导和规范各行业领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6441 生产经营单位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T 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B/T
5、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 2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GB/T 33000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Z/T 203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28001、GB/T 3300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风险 risk 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GB/T 28001,3.21 3.2 可接受风险 acceptable risk 根据组织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己被组织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
6、GB/T 28001,3.1 3.3 危险源 hazard 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GB/T 28001,3.6 DB36/T 13932021 2 3.4 风险点 risk site 风险伴随的区域、场所、设施和部位,以及在区域、场所、设施和部位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3.5 风险辨识 risk identification 识别风险源(风险点)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风险特性的过程。3.6 安全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运用定性或定量的统计方法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其严重程度,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可靠性加以考虑,以
7、及对其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GB/T 33000,3.9 4 基本要求 4.1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领导小组,明确主要负责人以及各层级负责人、各岗位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职责,建立能够保证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过程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4.2 生产经营单位从基层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层应参与到本职岗位范围各项工作的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和管控,根据风险级别,确定落实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应急措施。4.3 生产经营单位应收集确认内外部相关资源信息,完成风险评估制度设计、文件编制、组织实施和持续改进,进行风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信息整理等相关具体工作。4.4 生产经营单位应将风险
8、分级管控体系融入到安全生产标准化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安全管理体系中,使风险分级管控贯彻于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成为生产经营单位各层级、各岗位日常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4.5 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流程图见附录 A。5 风险点确定 生产经营单位可通过访谈、函件问卷、讨论、调研、收集事件、会议、报告、交流、持续改进等方式方法,收集必要的生产经营单位现状信息、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信息。区域、场所等风险点评估单元的划分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设施、部位等风险点评估单元的划分宜按照总平面布置、建构筑物、工艺流程、作业岗位进行划分;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评估单元的划分应涵
9、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6 风险辨识 DB36/T 13932021 3 6.1 内容 生产经营单位应采用适用的辨识方法,对风险点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辨识对象包括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区域及其影响区域内人的作业行为、物的安全状况、作业环境安全条件以及安全管理状况,危险和有害因素按照GB/T 13861进行分类执行。6.2 方法 生产经营单位可结合实际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辨识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风险点进行辨识。对生产现场及其它区域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中存在的风险点进行辨识宜选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作业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中存在的风险点进行
10、辨识宜选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对于复杂工艺中存在的风险点进行辨识宜选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或类比法、事故树分析法。7 风险评价 7.1 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包括可能性分析和后果严重性分析两部分,风险评价可采用定性、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等方式进行计算和描述。生产经营单位宜选择以下风险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风险矩阵分析法(LS);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7.2 风险判定准则 生产经营单位的事故类型按照GB 6441确定,危险和危害因素类别按照GB/T 13861确定,制定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度取值标准,按从严从高原则明确风险判
11、定准则。8 风险分级 8.1 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生产经营单位按风险点(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8.2 根据风险分级结果,还要对每个评估单元或生产经营单位各生产区域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对于每个评估单元或生产区域,可以根据安全风险关联或组合情况,按照短板原理选择风险点安全风险的最高等级作为该评估单元或生产区域的风险等级,也可采用综合加权的方法确定该区域风险等级。8.3 生产经营单位应制作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表(见附录 B),并绘制生产经营单位“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标示重大风险、较大风
12、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的评估单元或生产区域。对于重要评估单元或生产区域,可根据风险管控的需要绘制单独的风险分级分布图。8.4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风险数据库,绘制风险分布电子图,将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各生产区域的安全风险等级标识出来,实现多角度观察各级风险在生产经营单位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并可与相关风险信息、避灾线路、应急预案紧密联系到一起,提高风险管控的效能。同时,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风险数据库和风险分布电子图的数据应及时更新。9 风险管控 DB36/T 13932021 4 9.1 风险管控措施 9.1.1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照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适宜的风险管控措施。风险管控措施类别主要包括
13、:工程技术措施。消除、降低或隔离风险的各种硬件设施改造、技术手段与工程措施等。管理措施。制定与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政策,以及选择放弃某些可能招致风险的活动和行为从而规避风险的决策等。应急准备。包括应急预案、演练、队伍、物资、资金、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个体防护。按照 GB/T 11651 选配个体防护装备和用品,并监督生产经营单位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9.1.2 生产经营单位应组织相关专家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合理性、充分性和可操作性,以及是否会引发新的安全风险进行论证。9.1.3 风险变化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风险管控措施重新进行评估论证、调整优化。9.2 风险分级管控 9.2.1 生产经
14、营单位应明确各等级安全风险相对应的生产经营单位、车间、班组和岗位人员分级管控的范围和责任,形成生产经营单位风险分级实施管控措施表(见附录 C)。对于重大风险和较大风险应实施多级联合管控。9.2.2 生产经营单位应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见附录 D),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按照 GBZ 158、GBZ/T 203 等设置明显的安全标志标识,并开展监测和预警;同时要制作重点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见附录 E)。9.2.3 生产经营单位人员进入作业岗位时,应按照风险分级实施管控表,对岗位的风险状况和各项管控措施进行安全确认。9.2.4 对岗位出现的异常情况或临时生产活
15、动应立即进行现场风险分析,制定相应对策措施,在管控措施落实后方可进行后续相关活动。9.2.5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9.2.6 生产经营单位应逐月对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和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填写检查记录。10 文档管理 10.1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安全风险评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和归档。10.2 生产经营单位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风险管控制度、风险评估
16、结果表、风险空间分布图、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安全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11 持续改进 11.1 生产经营单位各层级应制定风险评估培训计划,组织员工对本单位的风险评估方法、评估过程及评估结果进行培训,并保留培训记录。11.2 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11.3 生产经营单位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或更新。DB36/T 13932021 5 11.4 企业应针对风险辨识出的危险有害因素,改进和加强生产工艺、设备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带来的风险,提升本质安全水平。11.5 生产经营单位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及时更新风险信息: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补充新辨识出的危险源评价;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DB36/T 13932021 6 附 录 A(资料性)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