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GDNB 612021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广东省农业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潮州市茶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千庭茶业投资有限公司、潮州市红腾茶业有限公司、潮州市紫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广东天池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潮州市潮安区赤凤镇炜业茶园、潮州市恒泰农业有限公司、潮州市丹桂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潮州市伴云茶业有限公司、潮州市天下茶业有限公司、
2、潮州市瑛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潮州市潮安区金富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南馥茶业有限公司、潮州市潮安区凤凰嘉茗茶业有限公司、潮州市茶农协会、广东省农业标准化协会。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黎健龙、唐劲驰、陈勤、杨子银、陈汉林、林晓强、周波、廖茵茵、唐颢、曾兰亭、许振松、肖阳央、陈义勇、刘雪玉、林忠卫、林茂鑫、蔡满芬、郑协龙、刘嘉裕、文及宇、崔莹莹、陈佳琳、尤振贤、农红秋、林炜、吴嫚丽、罗财荣、周强、黄宝国、赵文霞、罗炼炜、农红艳、梁运鹏、曾秋芳、廖静兰、黄瑞国、梁成额、蔡晓怡。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GDNB 612021 1 潮州单丛古茶树保护技术规程潮州单丛古茶树保护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
3、潮州单丛古茶树的环境要求、茶园生态恢复、茶园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保护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潮州单丛古茶树的管理和保护。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T 8321.10-2018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GB/T 19630 有机产品 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 GB/T 31748 茶鲜叶处理要求 NY/T 525-2021 有机肥料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
4、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古茶树 ancient tea tree 树龄大于或等于100年的茶树,包括栽培型茶树、过渡型茶树、野生近缘型茶树及野生型茶树。3.2 鸡爪枝 nodular branch 因多次采摘,采摘面上的生产枝愈分愈密,愈分愈细,形成许多弯曲结节,形似鸡爪,称为鸡爪枝。3.3 马蹄茶 the horseshoe tea 幼嫩芽叶连接枝干部位即鳞片着生的位置,掰撕该位置后,新梢末端的横切面呈马蹄状,俗称“马蹄”,带马蹄的芽叶称为马蹄茶。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DNB 612021 2 4 茶园生态修复与防护 4.1 生态防护 茶树核心范围内,不
5、得从事挖掘、取土、堆放各种材料(货物)、埋设管线、堆放或焚烧杂物和工业废渣,不能在茶树周围新建或改建水泥、钢铁等材料的构筑物,不能进行任何有害茶树生长的活动,污染物含量应符合GB 2762的规定。长于平地的茶树,裸露地表的根系应加以覆土保护,防止践踏。生长于坡地树根周围出现水土流失,须采取砌石墙(干砌)护坡、填土护根等措施,护坡高度、长度及走向据地势而定;生长于河道、水系边,应根据周边环境用石墙、木桩等进行护岸加固,保护根系防被水渍。进出古茶树的主干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互相连接形成茶园的交通网络,做到道道相连,便于日常维护。4.2 增加生物多样性 茶园周边植被遭到破坏的区域,应蓄养当地天然树
6、木,或营造水源林、防风林、经济林等,恢复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在茶园中种植树木,形成人工复合生态茶园。及时清除枯死树桩和倒伏树木等,减少茶天牛、茶材小蠹、白蚁等害虫栖息场所。4.3 套种与间作 零星古茶树周围不宜套种粮食作物,套种有其他经济作物或林木的,其它投入品应符合GB/T 19630的规定。茶园空隙及行间宜间作绿肥,如豆科作物。开浅沟条播或穴播,深度3 4 cm,与茶树保持间距20 30 cm。5 树冠培育 为提高古茶树树体营养水平,延长古茶树寿命,春茶每梢应留真叶1 2片,以培育树冠。修剪宜在秋冬季进行,以疏剪、疗伤剪为主。5.1 疏剪 剪除茶园内部或树冠内部过密枝、重叠交叉枝等。5.
7、2 疗伤剪(锯)剪除或锯掉病虫枝、重伤枝、枯枝、植物寄生枝等,剪(锯)口与母枝干面平齐,大的锯口用塑料薄膜包扎或者封蜡。6 采摘与留养 合理采摘,保证鲜叶质量和茶树长势;古茶树育芽能力减弱,采摘时需留真叶 1 2 片,弱枝要酌情集中留养。当芽叶达到可采摘标准时应及时采摘,每轮芽叶分多次采完;采摘时采用提手采茶法,不应掐采、揪采,不得掰采马蹄茶,揪摘古叶片。树势过弱的古茶树,要以蓄养树势、培育树冠为目的,对新萌枝梢,以打顶采摘为主,促使叶芽横向生长、茶树均匀生长,培育良好的采摘树冠。盛装、存放和运输茶鲜叶的器具应通风透气,清洁卫生,具体可参考 GB/T 31748 的规定。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
8、/GDNB 612021 3 7 树体保护技术 7.1 伤口处理 枝干上因机械损伤、有害生物、冻害、日灼等造成的25 cm2的小伤口,应先清理伤口,涂抹石硫合剂原液进行伤口处理,清理时避免二次损伤。7.2 防腐处理 对树体遭受病虫害或机械损伤造成木质部腐烂甚至中空的古茶树,应进行防腐处理。用硬刷刷除腐朽部位的杂质、浮渣,并涂抹石硫合剂原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等进行伤口处理。伤口处理应清理到健康部位。防腐处理应在晴天、创面干燥的情况下进行。7.3 加固处理 对树体劈裂的古茶树,应进行加固处理。可在劈裂两端垫铁片和橡胶圈,并用多个螺杆在两端分别拧紧加固。或用2个半圆铁箍固定,铁箍与树干间塑胶等
9、软性材料铺垫。7.4 支撑处理 对树干严重中空、树体明显倾斜或易遭风折的古茶树,应采用支撑加固处理。支撑柱的造型应便于茶树生长,加固应选用木、竹等植物材料。8 土壤管理 按古茶树生长的要求,对土壤进行深耕、中耕、培土等田间作业;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20 g/kg,若土壤肥力不足可采取重施混合有机肥、种植豆科绿肥、物料覆盖、养殖蚯蚓、加腐殖土等措施进行改良。8.1 耕锄与除草 8.1.1 浅耕 浅耕深度 5 10 cm,每年 2 3 次,小满后和霜降后进行;浅耕可铲除杂草、疏松表土,切断表土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散失消耗,降低土壤热传导作用。8.1.2 深耕 深耕可适当增加耕作的范围与深度,复壮后应
10、逐渐减少深耕次数与深度,促进根系继续生长。深耕深度一般为20 30 cm,隔1 2年一次。深耕时可结合施加有机肥和杂草,以增加土壤肥力。8.1.3 铺草覆盖 可全年进行,覆盖厚度以不见土面为宜,一般为 5 10 cm,覆盖范围为古茶树树冠经阳光投影到地面的面积。8.1.4 免耕 采集杂草覆盖于施肥穴、沟、坑等裸露地面;冬季茶行铺草,对促进茶树生长有很好效果,铺草可保持土壤水分,抑制杂草生长,抑制越冬虫口密度,杂草腐烂后又能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DNB 612021 4 9 水肥管理 9.1 灌溉 可根据古茶树保护的现状考虑增加滴灌、喷灌等灌溉方式。排灌系统:修
11、缮和健全排灌沟渠,并不定时挖沟清淤,保持沟沟相通,以利于茶园耕作管理,做到能蓄、能灌、能排。9.2 施肥 结合耕作进行,即冬季深耕配施基肥,春季(春茶采摘后)浅耕配施追肥。若增加追肥次数,宜在秋茶前期施入;零星古茶树基肥和追肥应适度增加施用量。9.3 基肥 基肥在冬季施用,以有机肥为主,结合翻耕施入,开沟 25 30 cm,施肥后翻埋地表杂草覆盖;其养分和重金属含量应符合 NY/T 525-2021 的规定,用肥量为 100 150 kg/667 m2。9.4 追肥 根据古茶树年生长周期,一般每年施追肥 1 2 次,分为春季追肥、秋茶追肥。春季追肥,春茶采摘后进行,一般在 5 月中下旬,促进古
12、茶树的采后恢复,提高春茶留叶的营养水平。秋茶追肥,一般 8 月中下旬,可促进秋茶的生长。用肥量为 50 100 kg/667 m2。开沟 15 20 cm 或浅翻 5 6 cm。10 病虫害防治 10.1 天牛等钻蛀类害虫防治 向害虫钻蛀洞口注射药剂,熏杀幼虫;采用食物源诱捕器、性诱捕器诱杀成虫。10.2 茶角胸叶甲等食叶类害虫防治 悬挂天敌友好型色板,诱杀成虫;白僵菌散施在茶行间后深耕浅翻,诱杀土层里的幼虫。10.3 农业措施 春季末期(春茶采摘后),剪除病虫危害严重的枝叶;雨水集中期,人工抹除或刮除茶树枝杆上的苔藓、地衣等;以人工或机械方法除去茶园杂草。10.4 科学用药 喷施农药需严格按
13、照 NY/T 393、GB/T 8321.10-2018 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以选择生物农药为主药剂。11 管理措施 建立档案并保持记录,记录应清晰、完整、详细,至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农药、肥料等农资产品的生产厂家,主要成分,购买、存放、出库日期、地点及其使用方法、使用量、使用日期、应用地块、应用对象、使用人等应有详细记录,记录方法参考附录 A。聘用专门技术人员负责茶园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等相关茶园管理工作。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DNB 612021 5 附录A(资料性附录)茶园病虫害防治档案 表 A.1 药剂使用记载档案 茶园区域茶园区域 面积(亩)面积(亩)品种品种 序号
14、序号 病病虫虫害害 施药日期施药日期(月月 日日)药剂名称药剂名称 及浓度及浓度 使用情况及效果使用情况及效果 记载人记载人 1 2 3 4 表 A.2 药剂生产质量安全跟踪档案 茶园区域茶园区域 面积(亩)面积(亩)品种品种 序号序号 施药日期施药日期(月月 日日)品名品名 剂型剂型 生产生产厂家厂家 用量用量 施用方法施用方法 效果效果 记载人记载人 1 2 3 注 1:根据投入品使用顺序逐项记载 注 2:用量为每亩用量,计量单位用毫升(mL)或克(g)表 A.3 投入品登记档案 茶园区域茶园区域 面积(亩)面积(亩)品种品种 序号序号 施药日期施药日期(月月 日日)品名品名 剂型剂型 生产生产厂家厂家 用量用量 记载人记载人 备注备注 1 2 3 注 1:根据投入品使用顺序逐项记载 注 2:用量为每亩用量,计量单位用毫升(mL)或克(g)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