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高校书院制改革的特征、问题与对策刘毳张亚群高校书院制改革是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探索,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制度创新。以书院制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了新世纪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有利于拓展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实施“三全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全面考察和分析各类高校实施书院制改革的特征、成效与问题,探讨完善高校书院制改革的对策,对于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一、高校书院制改革的多维特征我国内地现代大学书院制探索发轫于2005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校书院数量不断攀升,
2、类型逐渐增多。2021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校书院发展报告2020,收录了全国97所高校开设的304所书院的相关信息1(P2)。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依据各高校官方网站信息及各主流媒体相关报道,补充了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增设的90所高校书院信息。因此,截至2022年12月,全国共有122所高校成立了394所书院。依据这些相关数据,本文从开办书院的高校层次、高校书院时空分布及其功能模式三个维度,分析当今高校书院制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得出如下特征。(一)开设书院的高校层次:以高水平大学为主截至2022年5月,全国共有2 759所普通高等学校,包括1 985所公办高校、762所民办
3、高校及12所合作办学高校2。其中,一流大学中开办书院的高校占比最大,开设的书院数量也最多。从表1可以看出,摘要:高校书院制改革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探索,与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密切相连。当今高校开设的书院在层次、时空分布和功能模式上呈现三大特征:高水平大学是书院制改革的主力军;书院数量逐年增加、地域分布广泛;书院类型以学生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为主。就发展导向而言,书院建设的关键在于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由于受教育观念、实施方式等因素影响,高校书院制改革还存在功能泛化、运行机制不畅、思想精髓传承不足、通专教育分化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书院制的育人功能,需
4、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与宏观调控,促进高校书院建设与学校办学理念的有机结合,弘扬书院优良教育传统,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实现书院与学院的协调发展。关键词:高校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双院”模式;通识教育;“三全育人”中图分类号:G649.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23)04-0099-08收稿日期:2023-03-08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三全育人 视域下现代大学书院制育人模式研究”(FJ2020-MJDZ039)。作者简介:刘毳(1986-),女,辽宁葫芦岛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燕山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
5、究;天津,300350。张亚群,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361005。DOI:10.3969/j.issn.1672-0717.2023.04.11高校书院制改革的特征、问题与对策书 院 与 现 代 大 学100也与高校对书院制价值的认识不足相关。在地域分布方面,全国至少有22个省市的高校开展了书院制改革。其中,粤、京、沪、浙、津五省市高校举办的书院数量超过总量的一半;广东省高校书院数量最多,超过了京津沪三个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超群的直辖市(见表2)。通过分析发现,京津沪三地的书院建设主体高校集中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层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复旦
6、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而广东省、浙江省的书院数量较多分布在地方高校与民办高校,如汕头大学、肇庆学院、绍兴文理学院、丽水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均较早开始了书院制改革的步伐,并做出了卓有特色的探索。在中西部地区,陕西省与河南省高校书院数量较多。2022年,河南省教育厅针对高等学校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开展了立项建设工作,重点打造了一批示范性高校书院5。(三)高校书院的类型:以学生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为主从全国范围看,高校书院在功能定位、管理模式、设置数量以及学生覆盖面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存在同一高校内部设置不同类型书院的现象。不少学者在书院类型分类方面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按组织形态将书
7、院划分为实体书院和虚体书院6;有的按管理模式将书院划分为书院-学院一体化模式、书院-学院双院制模式、学生社区模式7;有的按教育对象将书院划分为全员制模式、低年级模式、分学科模式、实验班模式、特定群体模式1(P前言),等等。本研究以书院功能定位和数量规模为依据,认为目前我国高校书院有两大类主流模式。第一类主流模式书院定位于专业教学之外的学生管理功能,是以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理念为导向的大群体模式。此种类型的书院具有四大要素:学生社区、导师团队、学生自治及宿舍混编。较早成立的一批书院如:复旦大学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四大书院(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彭康书院(2006年)等均为此种模式,早期培养主
8、体为低年级本科生。2008年起,西安交通大学率先探索全员书院制改革,彭康、文治、宗濂、南洋、崇实、仲英、励志、启德八大书院开始覆盖全体本科生。此后建立的地方高校与民办高校书院也大多属于此类模式。可见,书院成立之初的定位即为学院专业教育的补充,多通过第二课堂或生活教育形式,与专业学院分工合作,协同治理,共同完成育人使命。2019年,教育部推行“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依托书院、宿舍等学区,积极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为高校大群体书院模式推广提供了新的政策依循。因应相似的组织场域与制度逻辑,越来越多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侧重打造书院制与
9、“一站式”学生社区相融合的管理模式,涌现了诸多书院制学生社区的优秀案例,如肇庆学院、河南城建学院、郑州西亚斯学院等都提出“学科专业学院制,生活社区书院制”的组织模式,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全新视野与参考方向。第二类主流模式书院是定位于拔尖创新人才等特殊人才类型培养、以精英教育理念为指导、包含专业教育教学功能的小群体模式。此类书院的培养对象多以对在校生进行二次选拔后进入实验班的形式产生,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较多采用的书院模式。如北京师范大学励耘书院,兰州大学萃英学院,南开大学伯苓书院、芝兰书院,天津大学瑞恒书院,山西大学三立书院等,均是为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及“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
10、.0”等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应运而生的。就整体而言,即使经过了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在定位上依然存在专业教表2高校书院数量地域分布统计(单位:所)地区高校书院数量地区高校书院数量广东57重庆11北京41福建8上海35河北8浙江34四川6天津34甘肃5陕西33安徽4河南32辽宁4江苏24湖北3山东22吉林3海南15江西2山西11湖南2数据来源:根据高校书院发展报告2020、各高校官方网站信息及各主流媒体相关报道整理而成。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2年12月。高校书院制改革的特征、问题与对策书 院 与 现 代 大 学102题,使得管理主体和管理层级增加,学院和书院陷入教育资源争夺的困
11、局,引发“孤岛效应”。就认知嵌入性而言,部分高校在书院制推行之初,未采用征求意见或广泛宣传等方式,缺少改革的群众基础;改革推进之后,在激发书院师生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方面也未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师生尚未转变教育观念,缺乏共识协同,难以形成改革的合力;就文化嵌入性而言,部分书院只是借鉴了西方大学住宿学院和中国传统书院的外在形式,文化内涵建设方面较薄弱,书院品牌活动及育人体系缺少特色,与书院文化在学习场景、学生活动、学校制度等全方位的嵌入还有很大差距;就政治嵌入性而言,在此种带有强制色彩的嵌入行为过程中,由于路径依赖等原因,变革普遍面临阻力,高校书院若不能及时理顺与原有教育教学组织之间的关系、权责利界
12、限和运行机制,则易引发治理风险,对高校书院与原有组织产生双向负面影响。当然,这种局限多是嵌入式组织发展初期所常见的现象,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和磨合,才能逐步协调书院与其他组织系统的关系。(三)思想精髓传承不足导致的书院制改革浅层化无论是西方大学住宿学院制,还是中国古代书院教学组织形式,其学习空间与生活空间都是合二为一的,而制度化的现代高校教育却使二者分离13。因此,现代高校书院制的改革目的之一是建成文化与教育相统一的育人空间。然而,揆诸现实,很多高校书院只是继承了传统书院的空间形式,对其思想精髓的借鉴与内化还很不足。譬如,传统书院千年历史中最为耀眼的特质即是师生共进于道、朝夕相处,构成了一个具有
13、高度凝聚力的学术和生活共同体14。相比之下,当今高校不断突破的生师比以及导师科研考核的压力,使得导师制的运行成本与日俱增。事实上,导师时间、精力投入不足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即便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导师制的运行也面临存废的争议15。同时,导师并非人人都能胜任,只有德学兼修的“大先生”才能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进行卓有成效的指导。很多高校书院采用了以学生宿舍为载体、隶属于学工部门的机构建制,尽管这种模式的改革成本较小,但单凭学工部门的影响力,以辅导员个体为主要教职,很难持续开展有力度、有深度的育人活动,书院制改革就容易流于形式。再如,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是中国古代书院超前于欧美大学科研职能形成的教育
14、理念16,理学和心学均以书院为创新与传播的大本营17。但现代大学制度,无论是价值取向还是组织架构,普遍存在教学与科研分化割裂的现象,在此现实前提下建立起来的高校书院也难以超脱于外。失去了科研探索驱动和文化创新滋养,部分高校书院教学课程开发、管理体制建设均存在滞后现象,严重限制了书院培养创新人才的功能。(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分化导致的书院育人效果不佳大学教育具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重性质,“但应以通识教育为本,以培育完整的人为宗旨”18。我国高校书院是在本科教学改革和通识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为消除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教育绝对化、过度化的弊端而设立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承担通识教育的使命。尽管
15、很多高校书院也是如此宣称,但在专业教育模式主导及功利主义的影响下,通识教育尚未引起高校的真正重视,高校在理念上仍存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认知偏差。今天我们所推崇的通识教育已经超脱了美国教育史上倡导的经典教育理念,而进化成了一种集古希腊自由教育、英式博雅教育、美式通识教育和中式素质教育共性的世界性理念。它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贯穿于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及学生管理的全过程,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通识教育并非对专业教育的补充或扬弃,而是一种致力于寻求各科人才终身受用的通用法则、以培养全面的人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恍然于宇宙之大,品类之多,历史之久,文教
16、之繁,要必有其一以贯之之道,要必有其相为因缘与依倚之理,此则所谓通也。”19可见,将通识教育独存于专业教育之外、囿于书院之内是不合适的。高校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知偏差制约了书院制改革的深入探索。一些高校书院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割裂现象严重,课程体系不同程度地存在杂、乱、浅的问题,鲜有多学科整合课程与经典原著阅读,无论是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还是教学高校书院制改革的特征、问题与对策书 院 与 现 代 大 学104响力”20。传统书院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旺盛的生命力。推进高校书院制改革,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高校书院在教育实践方面,一要强化以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重视发掘书院各项活动的德育价值,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真正做到人格完善与能力提升紧密耦合,为实施“三全育人”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二要围绕导师制加强队伍建设,将选聘书院导师作为日常工作重点,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导师投入书院育人工作中,搭建共同学习、对话互动的交流平台,促进教学相长,构建师生学习与生活的共同体。三要以通识教育为中心设计通专结合的书院课程体系,建立科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