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期甘肃省天然林保护修复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王鼎明武晓林甘肃省位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是中原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 9 9 8 年 9 月,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启动实施天保工程的重大决策。我省天保工程区涵盖长江、黄河和祁连山内陆河三大流域,实施范围涉及兰州市、白银市、天水市、定西市、平凉市、庆阳市、陇南市、临夏州、甘南州、武威市等1 0 个市(州)的 6 7 个县(区)及 3 0 个
2、国有林业管护中心、自然保护区、市属国有林业单位。截至 2 0 2 2 年,全省天然林总面积为 8 2 2 2.5 7 万亩,主要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小陇山、祁连山、子午岭、关山、康南、西秦岭、大夏河、马啣山等 1 0 大林区。一、建设成效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全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把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整体推进。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工程区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构建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3、,层层靠实工作责任,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狠抓项目管理落实,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探索建立了天然林保护责任和制度体系,保障了项目、任务、投资的安全落地,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工程区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林业职工实现了由砍树人向栽树人、护林人的转变;林区经济由单一木材生产向多元经济发展的转变。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全省森林面积净增 4 3 8 4.8 0万亩,森林蓄积量净增 1.1 5 亿立方米。天保工程区森林面积由 1 9 9 7年的 3 6 4 5.6 8万亩增加到 2 0 2 0年的5 3 4 7.3 7 万亩,增加 1 7 0 1.6 9万亩,增长 4 6.6 8;活立木蓄积由
4、1 9 9 7 年的 1.7 0 亿立方米提高到 2 0 2 0 年的2.6 3 亿立方米,增加 0.9 3 亿立方米,增长 5 4.7 0,增加碳汇 4 6 0 0 万吨。天然林原真性生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森林质量不断提升,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不断增长,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工程区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重要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更趋完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日益彰显。二、存在问题我省天保工程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加以研究改进。一是工程区基础设施滞后。由于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部分森林管护站点年久失修
5、,破损严重。有的是临时搭建起的帐篷,生活设施简陋,生活条件艰苦,水电等配套设施设备落后;林区道路等级不高,路网密度较低,通讯信息传输、无人机、交通工具等巡护装备数量不足,不能满足现代化保护管理需要,森林管护整体效率偏低。二是生态建设任务不足。我省天然林区森林质量整体还不够高,以森林抚育为主要措施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任务还有很大的实施空间。天保二期国家下达我省公益林建设任务仅为 3 9 6.7 0 万亩,虽然总量可观,但距离二期实施方案规划的 1 3 1 5 万亩任务量相差较大,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三是工程区信息化水平不高。全省监控信息化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目前仅在部分自然保护区和白龙江、小陇山等
6、林区试点开展,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护林一线智能化管护技术应用欠缺,部分地区天然林保护工作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相脱节,森林管护过程信息化程度较低。四是林区职工保障水平偏低。我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地方财政困难,国有林场主体改革完成后,虽然各级天 保 工 程154 期天 保 工 程地方财政对所属国有林场在财政预算方面给予了一定保障,但与同类型事业单位相比,工程区国有林场职工工资仍然偏低,收入差距明显,总体保障水平仍然较低。五是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诸如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标准在内的相关标准体系本土化修订没有跟上,针对全省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树种差异,培育和利用天然林有关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标准还不配套;天然
7、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不够完善,补偿标准年度动态调整差异化补助机制缺乏。三、对策建议(一)加强管护能力建设。按照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装备配套的原则配置管护站点,建设管护房舍,配置管护装备,提高管护效率和应急处理能力;充分运用远程监控、无人机等装备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等技术,构建全方位、多角度、高效运转、天地一体的天然林管护网络,实现天然林保护相关信息充分共享、及时更新;综合开发利用天然林保护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大力提高天然林保护网络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管理水平;强化管护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积极开展对天然林管护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二)加大生态建设支持力度。加强天然林抚育经营,
8、对现有的天然幼中龄林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全面抚育,调整林木组成,为保留木创造适宜的生长和营养空间,中央预算内投资通过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渠道,切实加大对天然林保护和修复的投入力度,统一天然林管护与公益林补偿政策。各级要逐步加大对天然林抚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在政策范围内完善森林保险制度。优化调整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保障天然林保护修复和管理经费;鼓励各地统筹多层级、多领域资金,形成资金投入合力,用以支持天然林利用、林下经济发展和职工就业,持续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天然林保护修复资金。开展天然林林业碳汇减排研究,组织有关企业和单位参与天然林碳
9、排放权交易;开展天然林森林认证,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天然林经营主体和林产品消费者加大投入和消费,促进天然林可持续经营;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等社会主体通过捐赠、资助、认养、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天然林保护修复。(三)强化全过程监管体系。省级有关部门要结合地方实际,明确各部门在天然林修复、保护修复设施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具体职责;国有天然林保护修复要实行项目法人制;国有森林经营单位的天然林修复年度任务、技术措施类型要与森林经营方案衔接,执行森林经营方案制度;对保护修复设施项目、委托第三方实施的天然林抚育和修复项目严格按照程序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建立完善项目监督考核和长效管护机制,使项目建设主体责任
10、和监管责任得到有效落实,确保天然林保护修复相关项目操作规范化和管理精细化;坚持落实县级自查、省市联合复查验收、国家核查三级检查验收机制,充分发挥省市联合复查验收的监管作用。(四)持续推动林区民生建设。要始终牢牢把握保护森林资源和解决民生两大主题,以全力保障民生、建设幸福林区为目标,紧紧围绕“保生态、保民生”两条主线,坚守绿水青山,全力改善民生。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林区企事业单位自身活力和发展后劲。发展替代产业,解决充分就业增收和产业发展问题。在不影响天然林正常生长发育和天然林生态效益发挥、不破坏地表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下,增加产业投入,适度支持重点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发展森林旅游、
11、森林康养、森林食品、森林药品、特色种植和养殖等接续替代产业,就地吸纳劳动力,增加职工收入。通过组织林业合作社解决单打独斗、市场信息不灵、零散经营的弊端,实现接续替代产业规模经营,让产业经营能人带动林区职工共同致富。(五)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积极完善天然林保护和修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推进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管理制度并轨。根据森林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研究制定天然林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及其配套的政策制度;各市、县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天然林保护修复管理制度,切实做到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天然林;鼓励地方根据森林、湿地、水流等重要生态环境要素的保护成效,探索推行差异化补偿政策,建立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林业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森林保险、林业产业市场化改革等相关政策和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简便、有效的林业统计和考核评价体系。四、结语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和精华,是自然界中群落最稳定、生态功能最完备、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也是维护国土安全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巩固保护好全省天然林这一森林资源精华,使之发挥出更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全省和构建西部生态安全屏障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