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初识识之之津津涉涉 绝绝学学之之渊渊泽泽 汉语音韵学讲义介评李一宁李振东(.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摘 要汉语音韵学是汉语史中的一个重要学科 汉语音韵学讲义是集知识性、学术性、可操作性、易接受性和普及性于一体的通论性教材 对于前修时贤的音韵学研究成果该书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的梳理和阐述是有关教科研方面的重要著作 本文从音韵基础知识、音韵学史、前沿学术成果、资料考辨、音韵理论、研究方法及教材编撰等方面提要性地总结了该书在汉语史研究方面特别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方面的意义和参考价值关键词汉语史讲义音韵韵书音韵理论通论教材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近
2、期吉林大学李子君教授的汉语音韵学讲义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本为本返本开新 音韵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又是吉林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汉语音韵学”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认知与演化理论视域下的高本汉范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还是科研规划项目 年度重点项目“汉字阐释的理论构建与汉字文化的普及”普及类成果 汉语音韵学讲义一书体现了对音韵学的真知灼见是李子君在音韵学研究方面厚积薄发的重要成果 其内容融合教学、科研和普及性于一体是一部有关音韵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及普及性的读本一、内容概述全书
3、分九章除最后的参考文献部分主要就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绪论及第一章部分首先阐述了音韵学定义、性质、功用、学科内部划分以及研究资料等 这部分是基础理论部分 正如作者所言:“汉语音韵学一度被人称为绝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人缺少理论指导不少用语音学理论很容易解释的东西前人往往说不清楚因而术语混乱玄虚、含混之处颇多”此言恰是该书编撰的出发点 其次对汉语语音结构进行了分析、归纳和对比 其中不乏共时的比较如反切上下字在不同方言中有不同的读法按方音去拼合字音就会切出不同的字来 对江西客赣方言、普通话、苏州话和粤方言的切音作了对比之间的差异一目了然 初学者读后能够了解各地方音之间的异同并感受古今语音之间的
4、关联为后面音韵学的学习作了铺垫第二、三章前半部分对切韵广韵和韵镜及其他相关韵书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各章仍然沿袭传统的叙述方式从韵书入手对中古韵书的成书年代、撰写者和功用进行详细介绍 这三章各自独立成史又相互贯通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宋代广韵集韵系统韵书韵字大成、数据库建设及宋代韵书史建构”()作者简介李一宁男博士研究生从事音韵学研究李振东男副教授博士从事汉语史方向研究 第一阐述了韵书编撰体例及版本流传情况 书中谈及了宁忌浮先生 年出版的读韵书四十五年宁先生将韵书编撰体例分为三类这是有关韵书编撰体例问题的最新表述 接着从切韵入手述及切韵版本流传、作者及年代
5、尤其是切韵与切韵系韵书的传承关系如刊谬补缺切韵唐韵及其他增注本切韵等第二对切韵序的解读颇有特色 按以往的解读方式相关内容应放在附录中进行串讲 而该书则将其编放在正文当中从切韵编纂的承袭、审音标准、审音原则和审音的方言基础等四个方面用专门章节逐句进行讲解 在讲解过程中既有共时学术观点的比较又有历时学术史的述评最后表明自己的观点 如关于切韵成书的时间切韵序开头说“昔开皇初”历来众说纷纭是非难确 书中引述鲁国尧先生的观点指出“长安论韵”的时间应在开皇六年()铁案难翻令人信服第三对争议问题考辨详实显现真知灼见 如切韵序中的“南北是非古今通塞”中关于“南北”“古今”各家有不同的说法 作者提出:“南北是非
6、古今通塞中的南北古今都是针对五家韵书而言”的精僻见解另外作者全面疏理了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各种版本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作者长期致力于“王本”的研究也解决了诸多疑难问题 如关于“王本”成书的时间作者运用训诂学的方法进行考证得出“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则成书于 年”的结论第四从文化角度阐述韵图的发展演变强调韵图的产生受外域因素的影响但不应忽视其本土化的问题 作者指出:“在承认等韵理论的产生受印度梵语文化影响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中国本土周易文化以及汉代以来的术数思想对等韵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此研究思路值得关注 学术源头来自域外但在传播发展过程会受到本土文化思想的影响最终以中国本土化的面貌流传 这为
7、从文化角度研究汉语音韵学提供了可能第四章谈及对汉藏语研究成果的重视:“汉语与藏语在远古时期有亲缘关系研究上古音尤其是研究远古汉语语音必须利用古汉藏语学的研究成果”古汉藏语作为汉语音韵学研究的资料之一对构拟上古音音值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但在利用古汉藏语研究成果时必须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那就是汉藏语的对比一定要在同一个共时平面上尤其要处理好同源关系和借词(音)关系”第五、六、七章主要讲述汉语语音系统的演变趋势向读者讲解了以中原音韵为基础的声母系统和以平水韵为代表的韵母系统所构成的近代音 对于平水韵反映出的近代韵母系统宁忌浮认为平水韵是北宋景德韵略的改并与增补李子君则进行了补证“提出新刊韵略与广韵
8、有直接的传承关系它在缩减删并景德韵略基础上参考了宋代集韵礼部韵略和同时代的五音集韵等韵书并适当吸收了一些金代实际语音”这厘清了平水韵与相关韵书之间的发展脉络 平水韵的推行宣告了切韵系韵书的辉煌成为过去 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在汉语语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书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系统的重要历史资料 李子君将音韻集成所收的全部入声韵逐字排列、归纳分别配入阴声韵与中原音韵相合从侧面证明当时入声字在北方话中消失了 指出其演变方式应是渐变而非突变入声的消失是汉语自身演变的结果理顺了近代汉语语音系统向现代汉语语音系统演变的历程二、总体评价该书作为一本通论性教材兼顾知识性、学术性、可操作性及普及性等方面的要求着
9、重介绍并探讨了汉语音韵学基础知识、音韵学史、前沿学术成果等内容 该书既可以为初识者提供入门的钥匙也可为研究者搭建交流的平台 对于学界来说如何对音韵学的教学和科研进行衔接一直是个难题 李子君的这本教材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是具有普及推广意义的工作 就目前来看本书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纵横交错的布局 从整体布局和章节结构来看教材采用“纵横交错”即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结构方式 以往的教材为了节省篇幅往往只重在介绍知识点很少展开论述 该书一反常规将历时和共时的研究方法融为一体 具体阐述某个问题时先把历时内容的脉络缕清再将共时成果作对比分析 例如对于普通话大多数人未必清楚其与国语、官话之间的关
10、系 书中将普通话的历时演变过程说解得明明白白令人茅塞顿开 然后又将普通话与方言作了对比从共时角度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别 这种“纵横交错”的结构布局有助于初识者把握问题发展的脉络快捷地分辨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第二由点及面的阐释 对于某个具体问题的阐释教材从“点”切入进而扩展到“面”如谈到“对转”编者以“打”字读音与谐声不符为切入点进行论述 欧阳修归田录载:“今世俗言语之讹而举世君子小人皆同其谬者惟打(自注:打丁雅反)其义本谓考击而遍检字书了无此字(自注:丁雅反者)其义主考击之打自音谪耿以字学言之打字从手从丁丁又击物之声故音谪耿爲是不知因何转爲丁雅也”宋人并不晓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也就解释不了该现象 编
11、者尽可能罗列文献和韵书中出现的有关“打”字读音的材料全面论述“打”字读音由阳声韵转为阴声韵的流变过程最后指出这就是“阴阳对转”初学者想了解的是“对转”现象却由此可对该现象的学术源流作到全面的掌握进而取得举一隅而反三隅的效果第三究源溯流的考辨 教材的编撰一般较少或不涉及学术史和考辨方面的内容 初学者通过教材只能接触一些知识点结果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教材一反传统对于具体问题的阐述先找到源头再由源及流厘清其中的流变关系 如关于上古声调系统编者首先表明上古汉语存在声调的观点然后综述并探讨其源流 对于“古无四声说”如果不是专业需要人们往往不会深究 但对于音韵学研究者来讲则需要深入挖掘 教材中按时
12、序列举了“四声一贯说”“古无去声说”“古无入声说”“古有四声说”“五声说”“平入上声说”“平上、长入、短入说”等说法最后指出:“倾向于王力的观点因为这不仅与先秦两汉韵文的用韵与文字谐声关系大体相符而且有现代方言为证”整个考辨过程非常合理衔接紧密 由此可以看出通行的结论是有争议的 如果不“究源溯流”初识者必定认为“古无四声说”是定论第四博引详证的方法 汉语音韵学研究方法很重要但也难以理解、把握 许多著作往往仅列举研究方法却不深入介绍导致初学者只能记住一堆术语而不知道该如何运用 汉语音韵学讲义在介绍知识点时都详细介绍了相应的方法细心说解了考辩过程使初识者既能了解、掌握知识点也能学到相应的研究方法如
13、教材中编者承认等韵理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也强调不应忽视中土文化对等韵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所起的作用 在论述的过程中使用了例证、归纳和分析等方法令初学者在了解相关理论的同时也熟悉了相应的研究方法第五通俗易知的讲解 汉语音韵学在传统语言学界被称作“绝学”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难教、难学、难懂 一本通论性教材的开篇就讲授奥涩难懂的音韵学术语或概念必会让初学者感到枯燥乏味也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本教材编撰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采用了形象生动、通俗有趣的讲解方式 例如在讨论关于普通话与方言发音差异的问题时书中指出“东北人经常嘲笑旅大一带人说话有海蛎子味就是在讥笑对方把阴平读成 上声 但却不知道旅大人的阴平、上声虽然
14、都读曲折调但在调值上是有很大区别的阴平、上声的调类一点都没有混同”实际生活中辽宁人发音同黑龙江、吉林人发音的差别是很明显的这些地方的人只能感受到不同却无法说明其中的道理 教材的讲解可以说是拨云见日释人所疑 又如说到史料“同一性”时举了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例子:白展堂装扮成了松江人“黄豆豆”此人说话“黄、王不分”很滑稽 然后引用柳宗元游黄溪记的例子证明现代江浙人“黄、王不分”的现象古已有之 这种紧贴生活的讲解方式能够让奥涩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把通俗的内容讲得奥涩很容易将奥涩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他人并非易事 本教材在这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三、结语通论性的教材编撰并非易事更何况编撰对象是被称为“绝学”的汉语音韵学 教材编撰的知识性、学术性、可操作性、易接受性及普及性等方面一直是学界关注并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教材为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作了重要的基础工作并对研究思路和方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参考文献李子君.汉语音韵学讲义.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邹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