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 C S 1 3.0 4 0.3 0C 6 7疡黔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 B/T 1 6 9 1 3.6 一 1 9 9 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第 6部分:吸湿性的测定吸湿率法 Me t h o d s o f d u s t c h a r a c t e r t e s t-P a r t 6: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o f h y g r o s e o p y-H y g r o s c o p i c it y m e t h o d1 9 9 7 一 0 7 一 0 7 发布1 99 8 一 0 2 一 0 1实施国家技月 隆 监督局
2、发布G U/r 1 6 9 1 3.6 一 1 9 9 7前言 本标准采用吸湿率法测定粉尘吸湿性,虽然不能得到粉尘在对应温度和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平衡含水量,但是测得的2 4 h,4 8 h,7 2 h.粉尘在某温度范围,相对湿度8 5%-9 5%空气中的吸湿率,即干燥粉尘吸收的水分与其本身质量之比率,足以反映粉尘从周围空气中吸收水分的能力。G B/T 1 6 9 1 3 在 粉尘物性试验方法 总标题下,包括以下部分:第 1 部分(即G B/T 1 6 9 1 3.1):试验尘样的采集;第 2 部分 即G B/T 1 6 9 1 3.2):有效密度的测定比重瓶法;第 3 部分(即G B/T 1 6
3、 9 1 3.3):堆积密度的测定自然堆积法;第 4 部分(即G B/T 1 6 9 1 3.4):分散度的测定安德逊移液管法;第 5 部分(即C U B/T 1 6 9 1 3.5):安息角的测定注人限定底面法;第 6 部分(即G B/T 1 6 9 1 3.6):吸湿性的侧定吸湿率法;第 7 部分(即G B/T 1 6 9 1 3.7):含湿量的测定干燥法;第 8 部分(即G B/T 1 6 9 1 3.8):浸润性的测定浸透速度法;第 9 部分(即G B/T 1 6 9 1 3.9):粘结性的测定垂直拉断法;第 1 0部分(即GB/T 1 6 9 1 3.1 0):比电阻的测定圆盘法;第
4、 1 1 部分(即GB/T 1 6 9 1 3.1 1):工况粉尘比电阻的测定过滤式同心圆环法;本标 准由中华人 民共和 国劳动部提出并归 口。本标 准起草单位:冶金工业部安全环保 研究院。本标 准主要起草人:钱郁文、章湘华、林 仲宁、严佳。本标 准委托冶金工业部安全环保研究院负责解释。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粉尘物性试验方法第 6 部分:吸湿性的测定吸湿率法G B/T 1 6 9 1 3.6 一1 9 9 7M e t h o d s o f d u s t c h a r a c t e r t e s t-P a r t 6:De t e r mi n a t io n
5、 o f h y g r o s c o p y-Hy g r o s c o p i c i t y m e t h o d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粉尘吸湿性的一种试验方法吸湿率法。本 标准适用于粉尘 吸湿性 的测 定。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 B/T 1 6 9 1 3.1-1 9 9 7 粉尘物性试验方法第 1 部分:试验尘样的采集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及G B/T 1 6 9 1 3.1 中定义。3.1 粉尘吸湿 性 h y g
6、r o s c o p y o f d u s t 粉尘从周围空气 中吸收水分的能力。3.2 粉 尘吸湿率 h y g r o s c o p i c it y o f d u s t 干燥粉尘某时间内从温度和相对湿度在某范围的周围空气中吸收的水分量与其本身质量之比率4原理 称重后的干燥粉尘,置于相对湿度控制在某范围的保湿器中,若干时间后再称重;粉尘增重即为其在该时间内从温度和相对湿度在某范围的周围空气中吸收的水分量:吸收的水分量与干燥粉尘本4质量之 比率,表征粉尘的吸湿性5 设 备8 0目标准筛、电热干燥箱等实验室常规设备保 湿器,即底部盛有质量浓度为 2 0%左右的硫酸的干燥 器。能置于保
7、湿器中的相对湿度计,如 HM 1 4型 毛发湿度表。0 4 0 m m X 2 5 m m带盖称量杯6-8 个。分析天平(最大称量 2 0 0 8.感M 0.1 mg,精度3级)。计时器月.Q1口月r亡卜卜国家技术监督局 19 97一 0 7一 0 7批准1 998 一 0 2一 0 1实施GB/T 16 91 3.6一 199 76测定步骤6.1 试验尘样的采集应符合 G B/T 1 6 9 1 3.1 的规定。登记粉尘采样工况。6.2 尘样通过 8 0目标准筛除去杂物,再在 1 0 5 下干燥4 h后放置在干燥器内自然冷却,准备测定。注:对于在小于等于1 0 5-C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或熔化
8、、升华的粉尘,干燥温度须相应降低6-3 洗净 6 个带盖称量杯并编号,烘干后在千燥器内冷却,然后称重记录。6.4 每个称量杯中撒铺薄层(l mm左右)干燥尘样,再在 1 0 5 下干操至恒重后闭盖放置在干燥器内自然冷却后称重,记录称量杯和干燥粉尘重。注:对于在小于等于1 0 5、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或熔化、升华的粉尘,干燥谧度须相应降低。6.5 将盛有干燥尘样的称量杯放置在保湿器中,打开盖子,记录起始日期、时刻及气象条件。同时,将相对湿度计放入保湿器,对应室温经常记录相对湿度值及观测时间。6.6 根据需要,置于保湿器中的样杯,2 4 h或4 8 h或7 2 h 后在器内闭盖,逐个取出称重记录。若
9、需要,可将样杯再放人保湿器中,打开杯盖,一 定时间后第二次在器内闭盖逐个取出称重记录。如此操作称重记录可 以重复进行若千 次。6.7粉尘 的吸湿率按式(1)计算:W二望 止 竺 生X 1 0 0(1)刀 又 一 刀J。式中:W 一 一 粉尘 i 小时在某温度和湿度范围空气中的吸湿率,%;巩在保湿器中放置 i 小时后称量杯和粉尘的质量,9;r,称量杯和干燥粉尘的质量,9;m。一一洁净干燥的空称量杯的质最,9。6.8 求出6个平行样的算术平均值w,和吸湿率w 对其平均值的均方差。W;,=1/6 E W,4 .。一/1/6 E(w一 w*p),.(2)(3)式中:w,,一 一 吸湿率算术平均值;a 均方差;W-一 测定值。舍弃偏离算术平均值3。的恻定值,取所余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了测定报告 a)报告委托单位、粉尘名称和来源;b)报告测定日期、测定人员、测定方法及设备名称和编号;c)报告测定的粉尘吸湿性,即粉尘在2 4 h 或 4 8 h 或 7 2 h或更长时间内在某温度和湿度范围空气中的吸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