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OI:10.16382/ki.1000-5560.2023.05.008教师关怀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家校共育的机制分析叶晓梅1曹晓婕2(1.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871;2.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71)摘要: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本文采用回归分析和 KHB 中介效应检验的方法,从家校共育视角分析了教师关怀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依据大五人格理论框架下的尽责性、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和外倾性衡量非认知能力,研究发现:家长主观感知的教师关怀能显著改善农村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发展;家长接触到的客观教师关怀会对农村儿
2、童的非认知能力产生差异化影响。具体来看,教师的学习关怀对农村儿童的外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显著改善其神经质;心理关怀能显著提升农村儿童的宜人性和尽责性;交友关怀能显著提升农村儿童的外倾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教师关怀会影响父母教养方式而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产生影响,这一作用机制是通过父母对孩子的反应和要求这两个机制共同实现的,相较于父母要求,父母对子女需求反应的影响更大。关键词:教师关怀;非认知能力;农村儿童;大五人格 一、引言非认知能力作为人力资本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个体的教育成就获得、劳动力市场的收入、健康和生活幸福感等产生积极作用(Heckman&Rubinstei
3、n,2001;Heckman&Kautz,2012;黄国英,谢宇,2017;周金燕,2021)。尤其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替代程序性工作,非程序性工作所需的非认知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盛卫燕,胡秋阳,2019)。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的父母受限于较低教育水平,亲子教养缺失,致使农村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发展普遍滞后于城市儿童(梁文艳等,2018;Yueet al.,2020;宋映泉等,2020;郑磊,祁翔,2020),心理健康和校园欺凌问题频发,影响其学业发展和健康成长(吴要武,侯海波,2017)。长此以往,将阻碍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积累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国际经验研究发现,儿童早期
4、的非认知能力干预影响很大,会持续提高他们的教育成就、健康和终身收入(Heckman et al.,2006;吴要武,宋映泉,2019)。2022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下文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也明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因此,亟须寻求家庭以外的学校因素,家校合力以改善农村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其中,学校教师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关怀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学习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侯晶晶,朱小蔓,2005;郑清等,2017;雷浩等,2015)。尤其是在家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
5、022 年度国家青年课题“社会情感能力视角下乡村学生校园欺凌的防治研究”(CHA220292)。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No.5,202398庭经济处境不利的学生群体中,教师联动家长给予学生关怀能够显著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Linda etal.,1992)。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也将“关爱学生”和“家校沟通”纳入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由此可见,教师关怀成为促进家校合作,进而促进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改善的关键一环。但目前研究多关注校
6、内教师关怀行为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雷浩等,2015),关于教师联动家长的校外关怀行为及其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鲜有提及(班建武等,2012)。因此,本文将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ChinaEducation Panel Survey,CEPS),分析教师关怀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期望通过教师关怀与家校合力,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二、文献综述(一)教师关怀的界定与测量教师关怀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源远流长。春秋时期儒家就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提出“仁者爱人”的教育思想。宋代朱熹也提出“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教师关怀思想。现代意义上的教师关怀来源于内尔诺丁斯提出的关怀理论,
7、该理论强调教师关怀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教师关怀的表达需要依靠具体行为(如关心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况等)来实现,通过让学生感知而促进学生的教育发展(诺丁斯,2014,第 33 页)。其中,保证所期待的结果发生,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关怀行为的起点(King,2013)。但关怀的实施应基于学生的真正需要,才能对教师关怀进行积极的回应(班建武等,2012)。关于教师关怀的测量,班建武等(2012)从尊重学生情感、理解学生苦乐和关爱学习与生活需求三个层面测量;雷浩(2014)从尽责性、支持性和包容性的角度测量,将其界定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尽职尽责地完成教学任务,投入时间
8、来支持学生发展,并且包容学生等诸多行为活动的综合体现。张诗钦(2020)进一步从教师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表扬、鼓励、指正、包容等“反馈性行为”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交往性行为”来进行界定。尽管已有研究从关心学生学习、心理和日常行为的角度给出了教师关怀的内容,但其测量多基于教师主观评价和学生调查问卷得出,两者评价结果差异较大,难以刻画出教师关怀的实然情况(班建武等,2012)。这可能是由于儿童本身的年龄较小和认知水平有限造成的,需借助第三方的家长评估来测量。如童星等(2020)从家长感知到的“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师的耐心”两个方面来测量教师关怀。但这仅是主观感知,缺乏客观行为评价。因此,本文基于已有研
9、究,从家校共育中父母感知到的主客观维度综合测量教师关怀。主观方面参考童星等(2020)的研究,客观方面依据教师与家长讨论孩子的学习、心理和交友表现进行测量(图 1)。家校共育中的教师关怀父母主观感知到的教师关怀教师对孩子很负责教师对孩子很耐心教师与家长讨论孩子表现的客观关怀学习关怀心理关怀交友关怀图 1 本文教师关怀的界定 (二)教师关怀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从内尔诺丁斯提出的关怀理论来看,教师关怀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当教师对学生表现叶晓梅等:教师关怀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家校共育的机制分析99出关怀行为时,会向学生传达出“鼓励、关怀和支持”的信号,感知这一信号后学生会感受到更多的社会
10、支持,并针对教师的关怀作出积极反应,如改善学习行为和心理状态,积极与老师互动,以更加乐观的态度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诺丁斯,2014,第 33 页;段艳君,2015,第 36-43 页)。由此推测,教师关怀会对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相关实证研究也发现,教师关怀会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产生影响。如杨舒文(2016)等基于 656 名小学生的研究发现,教师关怀能正向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业成就目标。雷浩等(2015)基于 1 430 名中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关怀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学业成绩显著正相关。黄建红和孟艳(2017)基
11、于 927 名广西农村小学全科定向免费师范生的调查研究发现,感知的教师关怀行为能正向预测师范生的学习投入和心理资本。廖雅琼等(2019)基于某省 622 名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调查数据,研究表明教师关怀行为会正向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社会支持感知与心理韧性。此外,教师关怀还能改善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如 Cassidy 和 Bates(2005)基于“高危”(有犯罪活动史、因违纪行为被学校开除等)青少年群体的访谈研究,发现教师关怀能改善这些学生的问题行为、教育期望和学业表现。郑清等(2017)对我国某地区 6 所中学 846 名初中生的调查发现,教师关怀行为不仅会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抑郁,还能通过冗思
12、和宽恕对初中生的抑郁产生间接影响。叶宝娟等(2017)基于 752 名青少年的调查数据发现,教师关怀行为能显著降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水平。(三)家校共育与学生发展的可能机制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家长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人物,家长的教养方式也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李波,2018;胡咏梅,元静,2021)。尤其是严格要求并对孩子需求及时反应的权威型教养会对孩子教育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Smetana,2017)。但在农村学生及类似的经济处境不利家庭中,父母教育水平较低且多处于外出务工状态,对子女教养不当或教养缺失,使得家庭教养的正向作用难以发挥,增加了学生的学业风险行为和结果(Overst
13、reet et al.,2005;Carey et al.,2016)。如Sibley(2014)基于美国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相对于本土白人学生的父母,处境不利的移民学生的父母学校参与率显著更低,与其较低的教育成就之间显著正相关。因此,通过外界援助处境不利学生,以改善家庭教育成了一个可能的政策视角(徐晓新,张秀兰,2016)。其中教师联动家长的学生关怀是一个重要方向,如教师通过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学习、心理和交友等表现情况,会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的关怀信号。父母会基于教师反馈改善教养方式,进而对孩子教育发展产生影响。相关实证研究也发现,增加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成本-收益”较高的策略。如 Kr
14、aft 和 Rogers(2015)发现处境不利家庭的家长从教师那里得到的交流非常少,当采取信息干预措施时(即教师每周与家长沟通一次学生的在校表现),课程成绩不及格学生的比例从 16%降低到了 9%。Bergman(2021)也发现,家长接收到关于孩子学业进步的详细信息,会改善他们对孩子学习表现的偏见与教养方式,进而对孩子的学业成就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Wong 等(2018)基于香港地区507 名三年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积极与家长沟通学生的表现,会改善父母的教育参与,进而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产生正向影响。Westerber 等(2020)对 112 名学龄前儿童的教师和父母进行的调查研究也
15、表明,教师与家庭的积极沟通会对家长的育儿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综上所述,教师关怀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可能通过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教育成就获得产生影响。但已有研究存在的局限促使我们进一步拓展。第一,多关注教师关怀的主观测评,缺乏从家长第三方主客观感知到的教师关怀进行衡量,难以全面、有效地反映教师关怀。第二,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多局限于学业成绩和部分心理健康问题,难以全面刻画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特征。第三,较少通过本土化的实证研究来验证教师联动家长的关怀能否通过父母教养方式的改善而对农村儿童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非认知能力日益重要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文期望基于中国教
16、育追踪调查数据,从家校共育视角探究教师关怀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 年 第 5 期教育公平100 三、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与设计本文主要从家校共育视角探究教师关怀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并寻求可能的影响机制。依据 Kraft 和 Rogers(2015)以及 Bergman(2021)的随机实地实验研究,教师给家长提供孩子在校表现信息可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本文将探究教师与家长讨论孩子表现这一客观教师关怀,以及家长主观感知到的教师关怀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家长感知到教师关怀后,会改善其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最终通过家校共育来促进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逻辑如图 2 所示。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教师感知教师关怀后改善家长家庭教养方式教师联动家长的关怀感知教师关心孩子讨论孩子表现严格要求改变需求反应改变图 2 家校共育中教师关怀对农村儿童发展影响的逻辑框架 (二)研究方法首先,在探究教师关怀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由遗漏变量带来的估计偏误。由于面板数据能反映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