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利科的“失去”主体与自身解...构——兼与马克思主体观比较_姚亚峰.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17587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科的“失去”主体与自身解...构——兼与马克思主体观比较_姚亚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利科的“失去”主体与自身解...构——兼与马克思主体观比较_姚亚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利科的“失去”主体与自身解...构——兼与马克思主体观比较_姚亚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利科的“失去”主体与自身解释学建构兼与马克思主体观比较姚亚峰【内容摘要】保罗?利科在论 述和建构其“自身解释学”思想时常 常提到“失去”主体的问题。在他的理论体系中,这 个问题源于对虚幻的、绝对优先的“自我”主体的批判。利科认为主体应该是具体的、反思的,主体的建构需要通过 文本、行动和他者的中介迂回的实践过程来完成。马克思关于主体的 问题也有丰富且深刻的论述,与马克思的主体理论相比,利科的“自身解释学”在主体建构路径与实践观的思考上略有不同。利科侧重于通过 具体的中介环节和实践智 慧的思考建构伦理的主体,马克思则充分强调主体的实践性和社 会性。从解释学的生存论意 义上看,这种不同的视角能够为主

2、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 建构提供丰富的理论源泉。【关键词】利科;马克思;失去;主体;自身解释学;自身建构保罗?利科是世纪著名的哲学 家、解释学家,他提出的“自身解释学”为解释 学的理论深化和学科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利科“自身解释学”的建构是从“失去”()主体的问题开始的,他曾在理论分析中通过一些词汇来丰 富这一思想。例如在解释的冲突中利科曾提出:“只有通过那种取消自身的反思,才能再回到理解的存在论根基。再如他还强调:“为了找到这个我就必须必先失去自我。在上述片段中,利科为了表达这种意思依次使用了“”“”这两个词,表达主体“消解自身”与“失去自我”。这些词汇都集中展现了利科对于主体“失去”()?的表达

3、,意在表述出“主姚亚峰,山西人,浙 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基础理论、解释学。,:,:,:,:,这里所列两个词为动词原形,在原文中有时态和搭配的变化。利科使用了多个意思相 近的词 语(这里仅列举两例)来表达其思想,这些词语在中文 版中有不同的 翻译。这 里主要 采用了利科使用相 对 较多的“”一词,译为“失去”。将这一部分加 注引号是因为 利科虽然主 张 主体的暂时削 弱、消解与 隐没,但并不是要将其彻底消除。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体的隐没”“削弱”“消解”“去主体化”等思想。利科为什么在这里提出一定要先“失去”反思的主体,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因为通常我们谈到反思时

4、,多会带有一种积极的、能动的、指向主体自身的深人思考的倾向,这是一个具有鲜明主动性、批判性和思想性的过 程。然而,当前学界对利科这种倾向的研究仍显欠缺,特别是对“失去”反思主体后如何建构“自身解释学”以及这种反思的“自身解释学”存在的 问题缺少细致的分析。马克思关于主体的批判与建构有非常深刻的思考,他关于主体实践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分析能够帮我们更加辩证地理解利科的“自身解释学”,这对于认识利科与“主体”相关联的思想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一、“自我”主体的危机与批判利科的主体思想源于对虚幻“自我”主体的批判,其思考与马克思对唯心主义哲学批判相似,他们思考的背景都与“自我”主体发展带来的危机相关。主

5、体哲学关乎人与世界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其理论建构 在古希腊时期就早已发生,如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就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不过,在本体论哲学思想盛行的古代哲学时期,对于宇宙、世界本原的思考是主要的。在中世纪时期,由于一切都要让位于绝对主宰 与具有终极支配意义的神、上帝,因而人的主体地位比较卑微。主体哲学的巨大变革与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笛卡 尔确立了主客二分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方式,“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将这个“我”放在了绝对优先的地位:“我”就是自己的全部本质与思想,“我”的本质就是一个思维的东西。笛卡尔进行概括:“从而我觉得我已经能够把凡是我们领会得十分清楚、十分分明

6、的东西都是真实的这一条订为总原则。”这一命题更是明确了“我思”主体的确定性和优先性,强调了“我”是一个坚不可摧、无懈可击的自明性的存在。笛卡尔以来的“我思”哲学为主体哲学奠定的基调虽然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的主体、思维、情感的发展,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利科看来,这也深深陷人一种绝对的、自定的、夸大的、虚假且空洞的“我思”幻 境。主体问题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质疑,例如休谟对于自我的怀疑、尼采的“上帝死了”等。但是,这些批判在利科看来都稍显极端,正如他所说:“被推崇的主体,受屈辱的主体:人们似乎总是笛卡 尔:第一哲学沉思 集,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第 页。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7、通过一种从赞成到反对的颠来倒去来对待主体。”马克思的主体思想和意识形态批判对利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利科曾将马克思与尼采、弗洛伊德称为三位代表,他们各自以不同 的方式对虚幻的、绝对的主体意识展开批判。马克思对近代以来的 主体哲 学思想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构建了一个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出发点,而我 们不能以这个出发点来认识自我、建构对象世界。因为它夸大了主体的认知 与理性,将主体化为一个能够统摄一切的绝对主体。在马克思看来,自我意识的设定并不能帮助主体清晰、辩证地认识自身及对象世界,它只会陷人一种空洞无物的自我幻觉。利科充分肯定了马克思对于这种抽 象的、绝对主体的自我意识幻象的批判,他说:“马克

8、思想要的,就是通过必然性的认识去解放实践();但这个解放与一种觉醒不可分离,这种觉醒胜利地反驳了虚伪意识的神秘化。”?虽然利科充分肯定马克思对主体哲学批判所做出的贡献,但其批判视野和广度没有像马克思一样将历史、社会和个人相结合,他主要 还是从自我个体的意识和反思层面展开分析。利科认为要拯救反思主体,就必须 先“失去”反思主体;只有先失 去自我(),才能找到自身()。对于“我思”主体哲学的批判和发展,利科经历了一个由亲近到疏离再到批判性建构的思想过程。首先,他认为必须承认“反思哲学”从自身到自身的思想过程,重在一种内体验的、朝向自身的过程,本身具有一定的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利科曾说:“反思哲学所认

9、为 的最根本的哲学问题都关系到自身理解作为认知、意愿、评估等活动的主体的可能性。反思就是这种回到自己的行为。”?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较为抽象和夸大的主观能动性,它缺少在社会与实践中的检验。利科认为,之前的主体哲学都具有一种自明性的特征:从存在状态与特征来看,是一种虚假的、空洞的、过度夸大的、先验的“我思”,这种“我思”预先被设定,被定义;从其求证过程与实现过程来看,它是不可规定、不能证明也无须证明的绝对第一真理。基于此,利科非常谨慎且批判性地提出:要先“失去”主体,先打破主体的优先性和自明性地位,才能 为重新建立“反思哲学”铺平道路。其次,在第二阶段,利科逐渐开始远离他所接受的那些“自我反思”的

10、哲学传统,同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其理论的批判性接受与发展。他先逐渐远离笛卡尔,因为在他保罗?利科:作为一个他者的自身,佘碧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第页。保罗?利科:解释的 冲突,莫伟民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年,第页。保罗?利科:解释的 冲突,莫伟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第页。保罗?利科:从文本到行动,夏小燕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页。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二、中介迂回的反思主体与社会实践主体打破“自我”主体幻象后,“主体”在何处寻找和确证“自身”,“主体”又如,:,马克思 恩格斯文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页。保罗?利科:弗 洛伊德与哲学:论解释,汪 堂家、李之喆、姚满

11、林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年,第页。看来,“反思”不是一种直觉或者直观(),不是直接性的自我意识,“反思哲学处在一个直接性哲学的对立面。我在,我思,这第一真理是如此抽象和空泛,同时也是不可辩驳的,它需要以表象、行动、作品、制度和古迹作为自己对象化的中介”。利科认为反思哲学一定是间接的,它需要中介的参与。思维的直接性和绝对优先容易导致自我认知 的虚幻,马克思也强调思维和自我认识之间的中介环节,但他特别强调实践的中介作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他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在这些范围宽广的对象物中,自我能够通过这些中介

12、的迂回重新反思自身,这样“反思”的真理性才不会过于空洞和虚幻。利科虽然提出了要在各种文化中介的迂回 中回到对自身的认识,但主要还是集中于“思”的层面,缺少从具体实践角度的思考。马克思对于国家、文化、科学、艺术、道德等问题的把握是和生产、社会实践等密切联系的,他认为只有从实践这一具体的中介环节才能破除自我意识的虚假幻象。在第三阶段,“反思”虽不再是一种直接性的哲学,不再是自我的纯粹意识,但它还是没有摆脱认识论的束缚。利科认为反思的任务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简单的关于认识的批判,他将“反思”的生存维度提上日程。反思的主体不仅要进行简单的认识和批判,更要在认识的基础上完成其对于自身生存的重新把握。因为

13、时空距离、心理遗忘等被主体遗忘的事物,只有通过反思使主体将其重新占有,主体必须在与事物的占有关系中寻找到自身的意义所在。于是,利科用一个肯定的命题来对“反思”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是对我们生存努力和存在欲望的占有,这种占有是通过见证这种努力和欲望的作品而进行的。”通过这三个阶段,利科创造性地提出要“失去”反思主体,通过各种中介来重新把握和认识自身。通过将利科的思考与马克思进行比较,我 们 发现,在关于主体理论的认识中,他们都与近代以来笛卡尔式的自我主体不同。虽然他们对于主体批判的思考较为相似,但经过自我主体批判后,如何建构 主体、如何为主体划定维度却各有不同的侧重。国外马 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保罗

14、?利科:诠释学与人文科学:语言、行为、解 释文集,汤普 森编译,孔明安、张剑、李西祥译,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第页。保罗?利科:作为一个他者的自身,佘碧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第页。,:,:,保罗?利科:从文本到行动,夏小燕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页。何被建构起来,这是一个更具建设性的问题。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主体的维度进行了辩证且综合的划分,他关于主体的实践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思考为我们理解利科的主体建构思想提供了评价和分析的理论参照。相比于马克思主体建构中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利科则进行了更多较为理论性、抽象性、反思性的思考,他更为强调自身反思的中介迂回

15、 的过程。利科强调要将反思哲学与解释学 相接,他认为反思就是对于“自身”的一种解释,解释学是反思哲学的延续:“通过致力于确保理解 意义与自我理解之间的关联,检释学哲学就是反思哲学的继续。”?同时,他强调通过世界中各种文化符号的中介迂回来完成自身主体生存论的建构,这就解决了“我思”哲学传统以来从自我到自我的“直接”过程。在作为一个他者的自身的序言中,利科提出:“第一个意图是指出反思中介对于直接提出主体的优先性。”?在他看来,反思的中介不仅能够破除之前“我思”哲学留下的优先性和自明性的 问题,还能够解决海德格尔短途的()理解存在论的问题。海德格尔将理解和解释看作 是此在()的存在方式,他主要从此在

16、的问题本身出发来思考和观照人的生存问题。利科则选择了一条长程的()的路径,在他 看来就是语义学阶段一?反思阶段生存论阶段的过渡,将认识论、方法论和生存论相结合,这样就调和了这三者在解释学历史中的漫长争论。于是,利科把反思哲学带人解释学领域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自身解释学”,具体来说,即主体自身主要通过文本、行动和他者的中介环节实现这种反思解释学的理想,进而完成反思主体自身的建构。第一,主体要在文本面前理解自身,这是从解释学视角出发的思考。文本理论在利科解释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解释学面对的对象主要就是“文本”,对于文本的解释是主体建构自身的重要过程。利科着重强调:“对于主体优先性这个问题的质疑的根本的路径就是将文本理论作为解释学的中轴线。”?利科给文本下的定义是:“我们把所有通过文字()固定下来的话语()叫作文本()。”?他的理论深受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的“话语瞬 时”()思想的影响,认为文本中的话语具有当下性和事件性,话语与人的具体语境中的行为活动密切相关。他在谈论间距()问题的时候更进一步地分析了话语的 问题:话语中意义和 事件之间具有间距,话语发生时,事件作为当下性的马克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