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明中叶常州理学的多元化样貌_张武英.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18500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9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中叶常州理学的多元化样貌_张武英.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明中叶常州理学的多元化样貌_张武英.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明中叶常州理学的多元化样貌_张武英.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书书书第 41 卷第 1 期2023 年 2 月常 州 工 学 院 学 报(社科版)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 41No 1Feb 2023doi:10 3969/j issn 1673 0887 2023 01 001收稿日期:2022-07-27作者简介:张武英(1973),女,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基金项目:2020 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0SJA1265)明中叶常州理学的多元化样貌张武英(常州工学院图书馆,江苏 常州 2130

2、32)摘要:有明中叶,中国哲学界出现了以程朱理学为主导,陈献章、湛若水、王阳明心理之学多元共生的局面。新旧理学冲突、角力、融通的张力,在江南巨郡常州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印痕,常州学界出现了多种理学并存共生的景象。由常州地方官员和常州籍学者构成的精英群体,积极参与到理学的思考和实践活动中来,反映了明中叶常州理学的多元化样貌,启蒙、引领了常州理学的潮流,推动了常州理学朝向纵深发展,对明末东林理学及明清实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关键词:程朱理学;心理之学;常州理学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 0887(2023)01 0001 06理学是在孔孟代表的儒家思想基础上,融合道教

3、、佛教思想而产生的哲学流派。理学承载着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对传统中国文人的精神和生活影响至深。明中叶,陈献章、湛若水和王守仁心理之学勃然兴发,与反映官方意志的程朱理学多元共生。新旧理学思想冲突、角力、融通的张力,在江南文化重镇常州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对当地文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明中叶较有影响力的理学思想明中叶指的是正德、嘉靖间明王朝由盛走向衰弱的时期。除去皇权意志加持下的程朱理学,这个时期较有影响力的理学思想尚有新兴的陈献章、湛若水和王守仁的心理之学。程朱理学是指由北宋周敦颐开创,其弟子程颢、程颐兄弟继承,南宋朱熹集为大成的理学思想。“人之心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

4、不有理。惟于理有无穷,故其知有不尽也。”1 程朱之学坚持理不在心而在物的宇宙观,提出穷物尽理推致其知以至其极的方法论。明建政以后,程朱理学被皇权赋予国家意志,朱熹所注四书五经被奉为科举考试的程准。“一种学术思想被奉为官学,这是它的幸运,因为它可以凭借着政权的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2 国家意志的强化和士林上下的响应,使程朱理学成为明代的主流思想。明初,学者多谨守程朱理学矩矱而衍其绪余,没有重大的理论突破。程朱理学与统治、科举结盟日久,无可避免地沾上了世俗功利之气,到了明中叶,士林上下学风靡荡,整个社会亟须一场激浊扬清的思想变革。最先打破程朱理论格局的是江门学派创始人陈献章。陈献章(14281

5、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人,曾在白沙村居住,世称白沙先生。陈献章提出了“理在我心、求之在我”的观点,“君子一心,万理完具。事物虽多,莫非在我”3 90,“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3 84。陈献章受周敦颐的“主静”说启发,提出“以虚为基本,以静为门户”3 79、“静中养出端倪”4 137的理论内核。陈学还提出通过静坐涵养内心的方法论,“学劳攘则无由见道,故观书博识,不如静坐”3 83。陈献章的衣钵传人湛若水继承、发展并修正了乃师的理学思想。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湛若水继承了陈献章的理在我心说,是谓“有事无事,原是此心”5 53,“圣人之常州工学

6、院学报(社科版)2023 年学皆是心学”5 40。湛氏认为,陈献章的静坐说容易致人于禅学皆空的偏狭之境,“若见得,则所谓动亦定,静亦定,而习静不足言矣”6 243,于是提出“随处体认天理”之说。天理在于内心,“盖心与事应,然后天理见焉。天理非在外也,特因事之来,随感而应耳。故事物之来,体之者心也,心得中正,则天理矣”7 884。湛氏认为,“理无动静,存天理则动静皆定”4 216,“寂时为大本,感时为达道”4 200,无论默坐还是应酬,无论静寂还是动感,时时做到勿忘勿助,持守内心中正之道,就是随处体认天理。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之说深得陈献章认可,谓之“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圣贤佳处

7、也?”5 69湛氏还提出知行并进的为学方法论,所谓“知行并进,如车两轮”8。与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之说双峰并立的是王守仁的“致良知”之说。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王守仁与湛若水过从甚密,他通过湛若水接触到陈献章的思想,对陈氏的“理在我心”及“静坐说深”为认同。王守仁又以南宋陆九渊“心即是理”之论为发源,构建成广大精微的阳明心学,提出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9 186的著名论断。盖因一切尽在我心,故外物无所谓善与不善,唯在我心之正与不正。唯良知充塞流行,不被私欲障翳窒塞,以其本真面目去主宰人心,方能达到正心的目的,所以王守仁提出“致良知”之说。天理即良

8、知,人心要不断充拓本然的良知,“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9 179,“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练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静无动的,此便是学问头脑”9 212。王氏认为,局限于静中体悟的认知存在轻浮不实之弊,所以要重视“事上磨练”9 212的力行工夫,是谓知行合一,“知之精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9 181。陈、湛、王之学皆强调理在我心,彼此关联又各自独立。陈、湛之学即物求理的认知方式源于程朱理学的穷物尽理之说,王学即心求理的认知方式则远承陆九渊的心即是理之论。陈说“不特圣贤如此,人心本来体段皆一般,只要养之以静,便自开大”3 84,湛说“天理

9、二字,人人固有人皆可以为尧舜,途之人可以为禹”5 14,王说“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而自得”9 179,三家之学皆肯定人人具备作圣的资质,并为之提供了作圣的途径。对普通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怀,契合激烈的社会矛盾下个体意识普遍觉醒后的社会心理需求,因而更容易被传播和接受。陈、湛、王心理之学的出现,打破了明建政后程朱理学一统江河的沉闷气氛,新旧思想冲突、角力和融通的张力,推动着明中叶理学朝着多元共生的方向发展、分化。二、明中叶常州的理学明中叶的江南巨郡常州,代表官方意志的程朱理学依旧占主导地位。伴随着新兴的陈、湛、王心理之学的陆续传入,围绕着理学开展的论辩在常州精英学者中展开,常州理学朝着多元、深入的方

10、向发展。(一)官民互动背景下的理学活动嘉靖二年(1523),陈实任常州郡守。陈实(14751525),字秀卿,号虚庵,广东琼山县人。陈实甫一上任,就向致仕归休的毛宪等常州郡贤开展资政咨询,“民藉以无扰”10 98。陈实认为,各种荒诞不经的思想的变乱,导致常州士风浮靡颓废,他把作兴正学、提振士习当作为政要务,“欲兴道学,以风化一方”11 1197。陈实学承陈献章,注重静坐养心,“秀卿坐堂时少,而静居时多,可征其专于内养矣”11 1198。陈实的静坐养心工夫令有志古学的毛宪深受启益,他致信时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湛若水,“近年见贵乡陈虚庵只欲从心地上加静养工夫,互相参究,彼此观法,勉加循省,深有进益”1

11、2 114。陈实上任次年就在常州府城西修建道南书院,“教以杨龟山与其同时渊源师友倡明于兹土者,自邹道乡以下凡若干人祀之”10 98。书院祀主北宋大儒杨时(号龟山)从学于程颢、程颐兄弟,杨时学成告归时,程颢曾有“吾道南矣”之叹。杨时寓居常州 18年,为当地学子讲学,陈实等人以道南命名书院,其以道南学脉为常州树理学之正鹄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遗憾的是,书院尚未竣工,陈实即已亡故。书院建成后,陈实生前举荐的常州郡贤毛宪、周冲主教其间,“环四境而来学者甚众,盖皆颖达士也”13 235。陈实虽然未能亲睹道南书院的传学盛况,但他为振扬常州士习所做的努力,数十年后2第 1 期张武英:明中叶常州理学的多元化样貌

12、仍为当地美谈,“时自琼州陈某为守后,垂六十年,无复以化导为意者”14。嘉靖初年,陈献章的弟子黄彦(字弘斋)任常州府教授。“弘斋尝从白沙陈先生游,每就质疑考德,得所闻于白沙者多矣。”15 198身为陈献章弟子的黄彦,在常州教授职位上遵守古人成法,酌量当时条例,积极传播陈学,“以正学正道迪多士,亦既有明效矣”15 198。多年后,常州郡贤唐顺之如是回忆黄彦任职常州的这段经历:“弘斋教授于常州三年,顺之时在诸生中。公为人温厚平易,多士 乐 而 亲 之,其 去 也,空 学 舍 而 送 之百里。”16 376要之,陈献章的弟子陈实、黄彦等人将陈学传播到常州。常州郡贤通过交游、教学等形式,参与到这场有着官

13、民互动背景的,旨在倡明学术、振扬士风的理学活动中。(二)多元理学视角下的常州学派有明中叶多元理学思想共生之际,徐问、周冲、毛宪、唐顺之等精英学者笃志其间,其理学思考与实践勾勒出彼时常州多姿多彩的理学样貌。1 学宗朱熹的徐问徐问(14801550),字用中,号养斋,常州府武进县人。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嘉靖十四年(1535)徐问致仕,二十一年(1542)起复,二十四年(1545)再度休致。徐问居官时就经常以书信形式与时已归休在家的好友毛宪切磋义理问题。致仕后,他益加勤笃,粹然深造。徐问学宗朱熹,认为程朱理学“说尽学者之病与夫进为之方,圣贤门庭路径,浅深曲折,可寻而进,但须博求而约守之耳”17 218

14、。他指出,程朱理学并非导致学界乱象的原因,读书人对功名的过分追求和道德修养的荒疏才是问题的根本。徐问批评陆九渊“少平心易气,偏拗处多”,“从高处立论,与人多拗”17 214。他对发端于陆学的阳明心学不以为然,直言“王氏之学本诸象山,至今眩惑人听”18 147 148。徐问认为,王守仁的“致良知”之说过分强调内心了悟,却忽视了对心外践履工夫的关注,“夸大浮漫而阔略于躬行”18 148,批评王学“谓心能了悟,言行都不照管,漏失已多,纵有高才悟处,亦为无用,而不免堕于窈冥昏默矣”19。徐问批评王学视知、行为一事的观点,认为其违背了古圣贤的本义,无益于人才培养和修明治化,“大抵圣贤说道理,有本原,有作

15、用,理无二致,而用功则有先后,故其次序如此,如四时之不可易。若欲打滚一处,或倒做了工夫,恐于道难入也”17 214 215。徐问的理学论著主要收录于读书劄记 和读书续记 中,也有部分载于山堂萃稿 的书信中。清代学者黄宗羲评价其对王学的批评“不欲显加排摈,然所摘发,多能切中症结”20。2 调和王守仁、湛若水之学的周冲周冲(14851532),字道通,号静庵,常州府宜兴县人。正德六年(1511),周冲以乙榜任江西万安县训导。其间,他听说王守仁在虔州讲学传道,“亟往受业,得求心致良知之要”21 268,遂以阳明心学为依归。嘉靖元年(1522),周冲以应城令赴京考绩,结识了在京居官讲学的湛若水,得“随

16、处体认天理”之要。不久,他赴任邵武教授,遂向当地士子传授王、湛之学,信从者众,“乃端厥范,乃指迷途,而一时诸生晓然如开聋聩,咸知圣域之趋”22。嘉靖三年(1524),湛若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前后在南京居官 17 年之久,官暇时致力于讲学传道。嘉靖五年(1526)到九年(1530),周冲从南阳唐府纪善任上请假归乡省母,其间多次前往湛若水处质疑问难,“益得圣学之实”21 268。“盖理不外乎一中,即吾中正之心是已。无事时戒惧,照管吾中正之心而常存。有事时亦只戒惧,凡事循吾中正之心而不杂。是谓敬义夹持。”21 269踏踏实实把握好敬义夹持一事,不管有事还是无事时,都要须臾不离中正之心,这正是周冲从湛学“理无动静,存天理则动静皆定”、王学“良知本体原是无静无动”中体悟出来的道理。其时湛若水、王守仁两位大儒同执理学牛耳,他们的弟子多因观念歧异而互相攻讦,周冲却能调和两位老师的观点,谓“只体认天理有见,即是良知”5 68,“湛先生之体认天理,即王先生之致良知也”21 268。湛若水称赞周冲“真心听受,以求实益,异于死守门户以相訾而不悟者远矣”23。周冲向契友、道南书院士子及诸子侄辈讲论王、湛之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