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生式发展视域下生态型经济薄弱村的发展对策研究_曹雯堯.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18836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生式发展视域下生态型经济薄弱村的发展对策研究_曹雯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内生式发展视域下生态型经济薄弱村的发展对策研究_曹雯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内生式发展视域下生态型经济薄弱村的发展对策研究_曹雯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DOI:10.16675/14-1065/f.2022.04.035内生式发展视域下生态型经济薄弱村的发展对策研究 曹雯堯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的、巨大的工程。生态型经济薄弱村是乡村振兴的短板之一。生态型经济薄弱村应立足村庄实际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是补齐乡村振兴短板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文章运用内生式发展理论视角分析了浙江省 A 县 Y 村的发展实践,总结 Y 村在地域性探索、开放性探索及文化认同探索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提出了生态型经济薄弱村可通过理念创新,构建内生式发展新格局;产业拓展,探索“生态+”产业新模式;文化赋能,以生态文化涵养内生动力,以逐步摆脱贫困,走向乡村

2、振兴。关键词:内生式发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文章编号:1004-7026(2022)04-0115-03中国图书分类号:F321.32文献标志码:A(中共安吉县委党校,浙江湖州313300)“十四五”规划纲要及 2035 年远景目标提出,推进共同富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清晰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020 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但长期以来由上而下政府主导的“输血式”发展模式致使农村发展后续乏力,创新能力、持续稳定发展能力不足,面临“农村 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的境况。内生式发展理念与我国乡村发展的核心目标高度

3、契合,特别是为自然资源禀赋较好、工业产业发展条件局限性较大的生态型经济薄弱村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基于此,文章以发展模式与内生式发展理念重合度较高的浙江省 A 县 Y 村为例,详细阐述了内生式发展理论在我国农村的实践和表现,归纳 Y 村发展模式的发展基础、实践经验,为生态型经济薄弱村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1内生式发展理论的发展历程内生式发展理论源于区域发展理论,对区域发展理论的研究最早起步于欧洲,并逐渐形成了以外生型发展和内生型发展为主的两种理论体系。其中,内生式发展理论经过欧洲学界和日本学界的长期研究和争论,从最初的对立方逐渐走向互补式发展,形成了新内生式发展理论。内生式发展理论首次提出于联合国经

4、济总会的报告中,随后被欧洲学界及日本学界广泛关注并应用于扭转农村地区发展的颓势。20 世纪 80 年代,欧洲学界对内生式发展理论的研究更关注区域内部资源与人力的开发,对内部与外部的交流关注度较低,致使该理论在实施操作层面缺乏实用性。日本学界最早研究内生式发展理论的学者是鹤见和子,他将区域发展模式归纳为“外生式发展”及“内生式发展”1,反对区域发展中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强调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居民自立自主。与鹤见和子观点相近的还有西川润,认为内生式发展理论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与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日本学者宫本宪一将内生式发展理论与日本农村地区发展制度及政策相结合,从应用性视角提出

5、了相关理论,他主张区域发展的创新动力及企业间的相互关联都需要依靠内生性力量来实现2。保母武彦的观点与之不同,认为内生式发展仍然需要打破地域限制,加强外部交流,并利用好政府政策等外部的资源3。日本学者对内生式发展理论的研究从抽象理念的理论到指导实践的战略方向转变,逐步提高了内生式发展理论的可实践性。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内生式发展理论逐渐成熟,日本学界及欧洲学界的观点逐渐从单一独立的视角转化为多元联系的视角。20 世纪 90 年代,更注重实效性的新内生式发展理论在欧洲学界逐渐兴起,代表学者有 Ray。新内生式发展理论认为,区域发展的动力是凝聚居民的文化共识,激发居民参与发展区域资源的合理开

6、发和利用。在此过程中,要保持区域与外界的持续交流与联系,不断从外部获取知识和资源,转化为区域的发展潜力。新内生式发展理论在承认原有内生发展关注地方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将内部系统和外部网络相融合,消除了外生发展与内生发展的对立矛盾4。2典型案例 Y村的调研分析文章运用典型调查法,选取浙江省 A 县 T 镇 Y 村作为研究对象。Y 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资源禀赋较好,过去村内主要的产业是开矿、办水泥厂,尽管发展较快,但村庄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破坏,在县级“生态立县”战略提出后,产业面临转型问题。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关停矿山后,村民难以维持生计,经济发展一度停摆。随后,Y 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7、理念的指引下,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将依托生态资源作者简介:曹雯堯(1987),女,回族,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基层治理。/生态经济/115山西农经/2022 年 4 期发展村庄经济的理念从小部分人认可到全村人形成共识,从人居环境的全面改造入手,村庄环境得到了全面修复,目前休闲旅游业已成为该村的主要富民产业5。Y 村的发展历程代表了生态型村庄内生式发展的典型。获取研究资料主要通过实地考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多次与 Y 村并与镇、村干部以及村民、创业老板等人员座谈,深入了解了 Y 村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如下。2.1地域性探索Y 村距离 A 县 20 km,山多地少,人均耕地只

8、有300 m2,生态资源优势明显,具有百岁娃娃鱼、千年古银杏、千年古禅院等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因生态保护的严格要求,Y 村产业被强制转型,在摸底自身资源后,确定了走休闲旅游发展的产业模式。2003 年开始,Y 村借助浙江省“千万工程”、A 县“我国美丽乡村”打造等平台,对村庄多次规划,规划中将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开发底线、环境承载上限 3 个因素考虑在内,结合实际需求,科学规划 4.86 km2的村庄,为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生态需求的三大区域。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逐步探索“村景合一、全域经营、景区运作”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并逐步发展成 A 县首批旅游景区6。Y 村的发展规划与内生式发展理论

9、中注重人的主体地位相符,没有从一开始就引入工商资本,而是通过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让村民主动参与到产业发展规划、村庄规划等关系村民自身利益的事项中。在最初的发展中以小社会、低成长性来推动地域实践,发展中坚持了“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兼顾了村民的主观诉求及乡村的个性和特色,让村民在自身熟悉的领域发挥作用,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自豪感7。2.2开放性探索Y 村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形成规模后,并没有止步不前,靠着单一产业“躺平”。而是通过镇村协同,统筹开发之路,实现了地域内外的交流。首先坚持片区化、组团式发展理念,打造包含 Y村、T 镇等在内的 Y 村“两山”示范区,联动周边 4 个村,形成“1+

10、1+4”村组团发展模式,完善“村+公司+家庭农场”利益联结机制,推进资源要素合理化配置,突出村与村之间的差异互补发展。其次通过产业融合,走业态联动之路。以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为抓手,加快第一、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擦亮“Y 村农耕”品牌,以农业为基点壮大关联产业,打造 5G 物联网+溪泉鱼、林下经济展示区等项目,焕发周边业态活力。提升“民宿联盟”运营实效,探索民宿、景点、家庭农场的合作模式,实现资源互推互补。Y 村村民深度参与村庄的规划与发展,且持续接受来自政府及社会的技术、发展理念的帮扶,让 Y 村不断打破区域自我封闭的发展模式,满足了自身对开放性的需求。Y 村在

11、主动对接地域政策,活化地域资源的过程中,不仅使本村的业态发展更加多元化,也带动周边村庄挖掘自身资源快速融入到 Y 村的发展辐射效应中,使 Y 村与周边村庄在带动与被带动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的链条化发展、创新性发展8。2.3文化认同的探索内生式发展理论不仅表现在地域发展的方式上,同样表现在地域内人的精神意志方面,其本质是形成“在困境中求突破”的发展共识。Y 村通过对文化古迹、历史民俗、特色农产品、传统技能、山水风光和相关的传说故事等的深入挖掘,不断培育地域文化资源特色,形成了“两山”思想文化、银杏文化、荷花文化等文化氛围,并将其活用于村庄的休闲产业发展中,形成 Y 村独有的精神气质。Y 村还从地域条

12、件出发,坚持自主自立的发展。通过利益共享机制的链接,充分发挥地域内部的主体力量,进一步凝聚了村民的发展共识。村合作社将全村约 400 hm2山林、38.67 hm2农田进行了统一流转、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村民将土地作为资源进行入股,不出村就能拿租金、赚薪金、分股金。在土地入股、村企联营,共享收益的前提下,实现了外出村民闲置土地资源的利用,用土地利益吸引部分劳动力回乡工作,唤起乡土意识。Y 村村民体验到了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带来的源源不断的财富,更体验到了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优质生活状态。Y 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在得到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Y 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提升,自身发展的动力更加充足

13、。Y 村的发展进入到保护和发展的互利共赢、良性循环之中9。3生态型经济薄弱村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总结 Y 村的发展历程及方式,发现 Y 村的绿色转型发展对于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却缺乏可持续的“造血”能力的生态型经济发展薄弱村是可借鉴、可复制的。文章从理念创新、产业拓展、文化赋能 3 个方面提出生态型经济薄弱村发展的对策建议。3.1理念创新:构建内生式发展新格局生态型经济薄弱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禀赋是一把“双刃剑”,要解决好维系生态功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构建内生式发展新格局是化解这一矛盾的最好选择。首先,对区域资源进行摸底和规划。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资源摸底,根据区域特色资源、当前生态环境质量、区域内

14、人的发展诉求及发展能力情况,编制符合村庄实际的生态产业规划,明确区域生态产业体116系和发展模式。其次,通过精准分类,对村庄进行区分和统筹。由乡镇或县一级政府整合资源,挖掘村庄特色工艺、文化,明确村庄发展定位,制订村庄的特色发展方案,避免同质化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竞争10。3.2产业拓展:探索“生态+”产业新模式产业拓展是生态型经济薄弱村发展的基础,筑牢产业发展的根基,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乡村生态产品多元化供给是未来乡村产业振兴的独特优势。市场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在质与量上都会持续走高,生态型经济薄弱村要抢抓国内消费升级的契机,以跨越式发展的理念发展新兴业态。根据区域的生态禀赋优势,实现一二

15、三产融合发展,开发生态深加工产品、绿色终端产品;坚持品牌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培育基于生态资源的地理标志产品,提高特色产品的商品化率;坚持规模化、标准化导向,形成区域内特色明显、高附加值、品牌特色明显的生态产业集群,依靠集群优势提升生态产品竞争力。“生态+”是生态型经济薄弱村产业破局的切入口,也是村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11。3.3文化赋能:以生态文化涵养内生动力生态型经济薄弱村产业基础薄弱,长期处于依靠政府“输血式”帮扶的环境,致使村民的主体性意识削弱,主动参与发展、治理的主人翁意识不足,改变精神贫困比改变物质贫困的难度更大。此类村庄在发展的初期需要通过多种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生态环

16、保知识,从而凝聚村民自觉保护并修复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共识。区域内的生态环保共识得以形成是引导村民参与村内生态产业发展的思想基础,通过经济合作社等形式引导村民入股村内生态产业的发展,通过充分参与及利益联结,让村民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及互利共赢的良性关系。以生态产业的发展为枢纽,逐步更新迭代区域内的文化体系,逐步将区域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内容更紧密地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相耦合,改善和优化村庄的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4结论生态型经济薄弱村应立足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选择内生式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于自身的生态资源,此类村庄发展唯有以发展生态产业不断增强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生态型经济薄弱村不仅奠定了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还弥补了乡村振兴中精神文化基础的短板。虽然内生式发展模式对于生态型经济薄弱村的发展具有规模体量小、产业负担较轻、居民凝聚力强等优势,但也面临着区域内人才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欠缺、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启动困难、乡村特色文化的挖掘和支撑、引领能力较差等问题。生态型经济薄弱村未来的发展如何定位,取决于村庄内是否达成发展共识,从而激发出村庄内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