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农学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践——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_杨恒山.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19060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学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践——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_杨恒山.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学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践——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_杨恒山.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学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践——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_杨恒山.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农学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杨恒山,张玉芹,张瑞富,孟繁昊,葛选良,李志刚,高鑫(内蒙古民族大学 农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43)摘要 涉农高校农学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知农爱农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针对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全学程、递进式的“三农”情怀培养路径,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和以毕业论文真题实做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和提升教师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关键词 农学类专业;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 G526

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4336(2023)01-0084-04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以及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全国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涉农高校是培养我国农业人才的摇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新时代综合型农业人才是我国涉农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产学研结合是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到

3、一定阶段的产物,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得到政府、产业界、教育界的普遍认同3。十八大以来,政府始终将“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如何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主题4。近十几年来,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果,但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5。内蒙古民族大学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同时,作为涉农院校,也承担着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综合型应用型农业人才的育人任务。本文阐述了内蒙古民族大学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农学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探索过程和实践途径,以期对地方涉农民族高校

4、综合型应用型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借鉴和示范作用。一、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高等学校农学类专业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操作能力强,能够胜任农业管理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农化企业等单位的农业类管理、专业技术岗位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其根本任务6。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专业是教育部获批的国家特色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成熟,但站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新起点上,面对快速的社会变革及乡村变化,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出现培养模式滞后7、学生“三农”情怀不深、学生创新发展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提升农学类专业学生双创能力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NGJGH2018094);内

5、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服务蒙药产业发展的新农科复合型农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NGJGH2021119)。作者简介 杨恒山,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第11卷第1期2023年1月Vol.11No.1Jan.2023民 族 高 等 教 育 研 究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of Nationalities84DOI:10.14045/ki.rhen.2023.01.006能力弱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等问题。(一)农学类学生“三农”情怀缺少实践养成的问题涉农综合性大学普遍缺少农业院校的耕读文化氛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艰苦行业,对

6、农学类专业学生进行“三农”情怀的培养十分必要。“三农”情怀的养成,既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更需要耳濡目染、切身体会的实践思政滋养,拓展“三农”情怀养成路径是涉农综合性大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二)培养过程与农业生产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涉农院校也较为普遍,农学类专业实践性强,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足8,培养过程与生产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对农业生产了解不够,更缺少实践动手机会。(三)农学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不够的问题产学研协同是解决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9,但产学研合作往往是学校一头热。探索建立产学研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紧密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十

7、分必要。(四)农学类专业毕业生论文真题实做的问题地方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多年来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偏重于学术,综述论文占有相当比例,甚至出现了学术论文不端行为。毕业论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三农”意识,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二、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路径针对上述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专业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传统,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协同企业和地方政府,探索和实践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协同育人路径,促进了创新型综合型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培养。(一)构建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三农”情怀培养路径,让学生在全学程、不间断地实践过程中,厚

8、植“三农”情怀综合性大学涉农专业“三农”情怀的养成,既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更需要实践思政的滋养。课题组构建了低年级以社会实践为主,高年级以专业实践为主,全学程、递进式的“三农”情怀培养路径。学生在社会调查和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三下乡”专项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中,走进农村,走近农民,了解“三农”,做到了脚下有泥土,胸中有情怀。(二)构建以课程实习、综合实习、毕业生产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服务“三农”本领,坚定强农兴农的信心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延长了专业实习时间,保证了农事过程的全覆盖,农学等专业实践学分占比由30%提高到33%

9、。学生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以专业实践为主,到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课程实习,到产学研基地进行毕业生产实习,开展田间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服务,在教学实践中巩固和升华理论知识,开阔专业视野,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坚定强农兴农的信心。(三)构建以农业生产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实施为纽带,校地企协同共建科研与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依托学科科研平台,学校与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通辽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申报和实施科技课题60余项,争取经费2500多万元。政府和企业为项目提供基地,师生团队做研发,为农业部门、企业和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建设紧密合作、互利共赢的高质量实践教学平台30个。(四)

10、完善学生从科研项目和生产需求中选题,教师与技术人员双重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真题实做的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学校修订了 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实施方案 等教学文件,各专业根据实际制定了实施细则,完善了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产学研协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毕业论文选题。基于实施科研课题任务需求,师生互选,组建教师牵头、研究生本科生融合的科研团队,原则上按指导教师、研究生、本科生1:2:4配置,每一名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学生论文真题实做,设计试验方案,开展试验示范,分析试验数据,参加“双创”竞赛。学生85在完整的科研实践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三、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主要成效近年来,内蒙古民族

11、大学农学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已取得显著成效。(一)构建了厚植“三农”情怀的实践育人路径构建了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全学程、不间断、递进式的实践育人路径。农业社会实践给学生更多的是感性认识,让学生从一入学就有机会走进农村、亲近农民、了解农业,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意识和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取向。专业实践是让学生在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过程中,从试验数据、示范效果上深化科技对农业生产重要支撑的认识,体会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不断厚植“三农”情怀,坚定强农兴农的信心。(二)建立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只有深度融入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办学价值10。农学

12、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有产学研的真实场景和实践过程。构建以区域农业生产需求为导向,以校地企联合开展项目为纽带,农业部门和企业提供研发平台,师生开展试验示范、提供技术支撑,农技人员担任行业导师,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协同育人新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农学类专业高质量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三)形成了论文真题实做的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深度融合,学生从生产实践和科研项目中选题,以科研任务落实为牵引,建立了本科生学年论文写综述、毕业论文做试验、校内导师总体设计指导、研究生和行业导师环节指导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真题实做,经历了论文选题、试验设计、田间管理、指标测定、分析讨论、论文撰写

13、、成果推广等全过程的科研训练,不仅能养成吃苦耐劳、求真务实、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科学精神,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本科生融入科研团队早,长时间与研究生一起开展试验示范,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考研热情,提升了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农学类专业考研升学率多年稳定在50%以上。(四)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学科与专业的内涵建设。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被遴选为自治区级一流专业;作物学科被评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等4门课程被认定为首批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产学研推有机结合 提升玉米生产科技水平 助力乡村振兴”获批教育部省属高

14、校精准帮扶40个典型项目、“服务蒙药产业发展的新农科复合型农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2个项目获教育部新农科建设立项。农学类专业考研升学率居学校各个专业类之首,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草业科学专业考研升学率近5年平均57%,2022年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和草业科学学生考研上线率分别为81.8%、78.7%和60.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强化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从科研项目中选题,完成本科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600余篇,本科生发表论文48篇;研究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72篇,其中的3篇论文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硕士论文,2篇论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学生获“互联网+

15、”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奖4项、自治区级奖24项。提升了师生服务“三农”的能力。教师团队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合作研发的“玉米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于20192020年连续5年入选自治区主推农业技术,2021年入选全国主推农业技术,主持制定自治区地方种植标准11项,团队教师获全国农牧业丰收一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研奖7项,4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和融入地方发展高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四、结语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边疆民族地区迫切需要一批“三农”情怀深厚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针对综合性大学农学类专业学生“三农”情怀不深、

16、实践创新能力不强和产学研协同育人不够86等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专业不断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全学程、递进式的“三农”情怀培养路径;构建了以服务农业生产需求为导向,校地企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建高质量的科研与实践教学基地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构建了以科研任务落实为驱动,科研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以论文真题实做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参考文献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2 习近平.习近平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N.人民日报,2019-09-07(1).3 陆正林,顾永安.产学研结合的再思考兼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 J.高教探索,2012,(1):28-31.4 陈怀超,张晶,费玉婷.制度支持是否促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和产学研合作紧密度的中介作用J.科研管理,2020,(3):1-11.5 迟景明,李奇峰.我国区域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及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