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 究 探 索INDUSTRIAL INNOVATION 产业创新研究67作者简介:黄苏仪,女,广西岑溪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人工智能视域下人的劳动解放问题探究黄苏仪(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6)摘要:智能时代,新一代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工智能下的人类劳动呈现出双层路向:劳动解放和劳动异化。一方面,人工智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人类的自由时间;另一方面,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人工智能以排挤人类劳动和追求最大的剩余价值为目的,对人类劳动形成实质剥削。面对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双重影响,在消除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劳动异化基础上,探索
2、人工智能实现人的劳动解放的实质路径。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劳动;劳动解放2021 年在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中指出:“人工智能正在迈向认知智能。”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劳动时代,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完全替代人类的说法,有必要分析智能时代下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双重影响,以此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或许能使人类劳动解放成为可能性。一、人类劳动与人工智能(一)人类劳动的本质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诞生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和“异化劳动”切入,研究“人的解放”的问题。马克思在探索劳动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黑格尔把“人的自我
3、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的劳动结果1”。但马克思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性,未看到劳动的消极面,由此对黑格尔进行批判。马克思揭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的特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劳动是属于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但在资本主义逻辑的支配下,由于异化劳动的出现,劳动者为了生存而被迫劳动,导致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明白“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
4、改变事物的现状2。”共产主义者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和解放的根据,以劳动实践作为实现人的解放的可能性的现实基础和历史前提。(二)人工智能的本质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 AI)是应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1956 年被公认为“人工智能之父”的约翰麦卡锡(JohnMcCarthy)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涵盖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人工系统;另一方面是智能。智能模拟人类大脑思维信息过程的系统,其中包含对信息的转换和获取、方案的形成、知识的运用和问题的解决等。作为一门综合的、应用性强的学科,其独特性以计算机
5、科学为核心,涉及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和哲学等多个跨学科理论的交叉融合,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学科的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人工智能通过人为的智能和能力,赋予机器“智能化”,使其能够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复杂的既定目标,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人工智能的本质即通过智能系统,让传统机器拥有原先所没有的对数据的挖掘与分析能力、自动设计程序能力、深度学习能力。人工智能技术是改变传统劳动形态、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智能时代下的人工智能技术持续深入,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制造和自动驾驶等各领域。物联网、云计算、大
6、数据等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催生出的数字经济,使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在线医疗、远疗、远程办公等新模式、新业态在人类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研 究 探 索产业创新研究 2023.6 第12 期68关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问题,对此有乐观派和悲观派不同的回答。有学者从存在论角度出发,认为人工智能是无法取代人类的;另有学者从未来学视角预言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超越人类,社会将随即迎来“奇点”。其实这是人最本质最直接的担忧,背后蕴藏着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在传统的机器体系生产中,机器通过分工把工人的操作步骤转化成机械的操作,从而机器逐渐替代工人。人工智能同样是通过分解分工产生的步骤,智能机
7、器在算法逻辑下替代人做人不愿意干、不能干的体力劳动,同时替代人类进行部分需要认知决策或传授知识的非创造性脑力劳动。但是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工智能在本质上依然是人的本质。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也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二、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影响的双重性建立在大数据与不断升级的各种算法技术基础上的现代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当代人类生活,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积极影响人工智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在传统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以机器与机器体系为基础,生产过程要素分为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机器)和劳动对象。人承担着生产的主要责任,在生产过程中凸显的能
8、动性和主动性,体现了毋庸置疑的主体性地位。但是在实际劳动生产过程中,人的劳动者主体地位却和生产工具(机器)的客体地位发生了颠倒。当机器体系在生产过程中开始运转时,人在整个劳动生产过程中感受到机器的运转成效带来的被束缚,让原本属于人的劳动变得与动物的活动几乎没有差别。表面上说劳动者是机器与机器体系的主体,不如说这种主客体的颠倒让机器及机器体系具有独立性,让劳动者成为机器及机器体系的“附属品”3。推动了人工智能成为具有强大动力的生产力,使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发生变化,被赋予智能化的特点。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无人化代替了原本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
9、和节省人力资源的同时,人工智能化的机器取代人去从事这些繁重、单调、枯燥、乏味、危险的生产或工作,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从异化劳动中的解放。人工智能化机器的应用范围也向所有行业领域扩展分布,人工智能与家庭劳动、服务领域、管理领域相结合的广泛应用,智能技术赋能劳动生产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使人从劳动的谋生性限制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劳动选择权,获得体面和自由,让劳动者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肯定了“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是生活的乐趣”4。从而促进人的劳动解放,到那时突破地域的限制,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
10、事批判”从可能转化为现实。人工智能增加了自由时间或闲暇时间。“机器就其本身来说,可缩短劳动时间5”,人工智能下的机器人替代部分人类劳动,各行业领域(生产、家庭劳动、管理、服务等)向自动智能化升级,以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客观上减少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通过提高生产率为间接劳动的劳动者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时间或闲暇时间。时间“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6”。人从机械的生产工作中解脱后,获得自由时间的支配。这些可支配的时间应用于人的自我提高、自我净化、自我改革、自我完善。此外人们需要重新学习去适应新的时代的劳动变化和发展趋势,“人的发展变成了终身发展,人的学习变成终身学习的过程7”。以自由时间
11、作为支配的载体,“在这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8。”到那时,人的各方面能力(包含审美力、活动力、思维力等)都将得到充分发展。(二)消极影响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既要看到人工智能对人的劳动带来的积极影响,又要看到积极因素背后阻碍劳动解放的消极因素。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当中,资本家通过科技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加以剥削。因此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资本家对工人的实质性剥削就不会消失,异化劳动就不可避免。在资本逻辑主导下,从机器和机器体系到人工智能下的智能化机器生产都是作为固定资本(c)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通过不断提升机器能力的自动化、智
12、能化、全面化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效率,压缩劳动力(v),机器生产的劳动成为工人劳动的“异化、敌对、统治的势力”,寻求剩余价值(m)的最大化,无休止地压榨、剥削、敌对工人。手稿中,异化劳动有四重规定性。人工智能作为工具,以一种技术手段的方式应用到劳动生产过程中,导致人类劳动产生新的异化。首先,人工智能下的劳动进入劳动者与劳动过程产生了异化人工智能条件下,劳动者和人工智能主客体关系颠倒。人工智能的生产更具自动化、智能化,在一定程度上人工智能逐渐取代人作为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人成了人工智能的附属物。人工智能本来是为了发展人类,是实现劳动解放的手段与工具,但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人工智能,虽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节
13、约了必要劳动时间,但它并未直接转化为闲暇时间的增加,仍以异化为目的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形式在生产应用中实现资本增值。其次,人工智能弱化了人的本质及其主体性地位。人工智能代替部分繁重、枯燥乏味、机械单一的人类劳动,但对人的本质及主体地位构成挑战。人工智能下的智能机器具有研 究 探 索INDUSTRIAL INNOVATION 产业创新研究69高度模仿性、深度自主学习和强大的算法数据计算能力,表现出来的“类人性”让部分人赋予人工智能“劳动者主体”的地位,在社会劳动生产过程中,人工智能就可以作为生产过程的劳动者要素,可以自主劳动,无需人类参与。但人工智能的设计本来就是按照大脑的思考、计算等能力的模仿
14、设计的,当人工智能在劳动过程中出现失误甚至造成风险,那么谁成为承担错误的主体?然后,人工智能引起了人类能力的退化。人工智能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逐步沦为以数据算法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的奴隶。沉迷于虚拟世界的交往,造成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脱节,使人类的社交能力退化。对智能设备的过度依赖,有问题靠百度,人类的深邃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会退化。虚拟生活的时间占自由时间的比例失衡,以“物化”方式利用大量自由时间,导致精神危机,导致精神空虚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异化。最后,人工智能引发了技术性失业浪潮。人具有劳动能力,但是是过时的劳动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失业,同
15、时导致社会上有的技术性岗位没有适合的劳动者相匹配。AI 机器人集中了人类能力的优势,以过人的体力和快速的脑力逐步替代人来劳动。人工智能的发展替代人类劳动成为趋势,人类面临的失业风险大大增加。三、以人工智能实现人的劳动解放巧用人工智能,降低失业风险。面对人工智能对于劳动解放的双重意义,首先身为劳动的主体,人类应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坚定人的主体地位,保持自主的意识和清醒的头脑,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学习,满足个人需求,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借助人工智能机器来提升自己劳动技能,理清人工智能与劳动解放的关系,提升劳动技能,解决结构性失业。规范人工智能,构建命运共同体。为防范人工
16、智能下的技术赋能“误入歧途”,有必要设置合理的制度规范人工智能以规避风险,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带来的消极影响和伦理挑战冲击。中国,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近两年在人工智能这一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例如 2021 年,中国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2022 年 3 月,发布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2022 年 11 月,中国提交加强人工智能治理立场文件,就人工智能生命周期监管、研发和使用问题提出一系列主张,倡导“以人为本”和“智能向善”。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智能向善”的普及和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参与,构建智能时代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工智能实现人的劳动解放可能性的实质路径。善用人工智能,超越异化劳动。共享发展理念为的是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是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与时俱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中国之治”引入新范式、创造新模式,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人工智能与各领域的日益深入,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政府政策支撑,企业积极参与,人民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