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卷第期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年月 :人民至上理念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与实践路径张钊,杨志华(安徽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不及时转变工作思路、方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会造成不良影响。高校要深刻领会人民至上理念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核心内涵,在做好学生工作方面必须贯彻落实好人民至上蕴含的教育理念,从凸显学生主体、创新工作方法、发挥学生潜能、融合课程思政等方面深刻发掘人民至上理念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通过切实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多措并举创新工
2、作方法、积极探索学生成长机制、开展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等途径践行人民至上理念,不断完善和创新高校学生工作,为优化现阶段高校学生工作的路径提供参考和建议。关键词:人民至上;学生工作;教育;启示;路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安徽省 年“三全育人”试点省建设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安徽理工大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年度研究课题();安徽理工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课题()第一作者简介:张钊(),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
3、六个必须坚持”,其中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在教育事业上更要坚持人民至上,因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显而易见,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一项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千万父母的殷切期盼,关系到千万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计、发展计、前途计,是高校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
4、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高校必须坚决贯彻人民至上理念,始终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摆在首要位置,真正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大学生思维活跃、积极进取、个性张扬,强调本体感受,希望自己能在学校获得很好发展。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高速发展,获取信息非常便捷,而且信息内容复杂多样,使大学生对信息的思考和甄别能力下降。另外,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出现的重管理轻引导、教师教学出现的重传授轻育人等问题导致部分师生关系相对淡漠、思政教育易流于表面等一些弊端,更是加剧了这一态势的发展。比如传统学生工作以奖惩为主要抓手,采取单向灌输
5、、集中训导的手段;部分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仍有待提高,过度强调管控措施,对人文关怀不够重视,在面对个别负面信息和不实信息的舆论发酵方面无法积极引导学生;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为了赶教学进度,无法及时积极有效地融合思政元素,多采取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后”大学生的思想多元开放,且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在思想状态上大不相同,仅靠现有的教育管理手段,效果并不理想。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以上诸多挑战,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强调总体发展,对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不够;)教育工作者需更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但是缺乏有效引导。出现以上各种问题,高校要反思审视不足,切实把学生的成长和发
6、展摆在首要位置、深入了解学生群体的所思所想并切实解决好学生急难愁盼的问题。因此,在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和现实需要,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定学生至上的理念,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这也是高校在教育领域贯彻落实好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迫切需要。人民至上理念融入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依据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定来自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以人民群众为执政根本,以民心所向为执政关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逐渐形成以一切为了人民为根本立场、一切依靠人民为动力来源、一切发展成果由人
7、民共享为价值导向的人民至上理念。因此,在教育改革发展层面,人民至上理念就包含了“教育为了学生、教育依靠学生、教育发展成果由广大学生共享”的核心内涵。坚持人民至上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讲的这番话,一口气谈到“两个期盼”“十个更”,教育排在首位,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一贯重视和长期坚持。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紧紧抓住教育这一
8、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提升老百姓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重要论断,是对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途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定的重要纲领性原则,指导意义极为重要且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
9、民。教育兴则人才兴,只有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标志。因此,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发展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改革发展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具体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领教育工作,正是新思想价值立场的具体体现。人民满不满意是衡量教育优劣的一把标尺,而满意的教育首先是高质量的教育。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第 卷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
10、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一重要论述,点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原则,点出教育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战略意义,点出教育的初心使命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二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与时俱进、任重道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充分认清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立健全组织体系,保证党的全面领导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中全面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深化强教必先强师教育理念,夯实教师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保障学生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培养
11、出一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是要树立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学生至上、发展至上。新征程上,必须继续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的立场原则。学校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是学生,学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做到教育为了学生,切实解决学生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教育依靠学生,激发起每一位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凝聚起攻坚克难、埋头苦干的强大力量;教育发展成果由广大学生共享,使广大学生在共建共享的发展中有更多荣誉感和获得感。人民至上理念对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高校学生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
12、喻。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归根结底是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贯彻落实好人民至上理念。党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内蕴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成功秘诀,有其现实启示,主要体现为:彰显“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理光芒、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昭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恒心、厚植“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执政根基。那么具体到高校层面,落实人民至上理念主要集中在凸显学生主体、创新工作方法、发挥学生潜能、融合课程思政等方面,从学生、教师、方法、制度等不同角度,深入发掘人民至上理念对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为凸显学生主体提供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
13、,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把人民至上理念落实到高等教育的具体工作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直面学生对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不断丰富教育供给,推动教育多样化发展,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同时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高等教育办的好不好,大学生最有发言权,高校要放下身段倾听学生的声音和诉求,注重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把学生是否满意作为学生工作评价标准,积极回应学生对高质量高等
14、教育的期待。为创新工作方法提供实践空间当前,高等教育不断快速发展,学生的学习、科研、生活等条件不断提升,但是高校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辅导员、教师们和学生的交流有时不够深入,例如沟通变困难了、语言变陌生了、距离变疏远了,甚至在部分高校,领导干部深入学生群体变了味、走了样,诸如提前踩点、做好排练等,出现学生有话没机会说、有真话不敢说、说了没有反馈等情况。长此以往,学校无法及时关注、反馈学生的真实诉求,学生苦闷情绪无处表达,就会在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声,加之“有心人士”带偏方向和节奏,导致社会舆论争相关注,使得学校的声誉受损。因此,人民至上理念下的工作方法创新,必须打通与学生交流的渠道,贴近学生,了
15、解学生急难愁盼的问题。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辅导员、教师要把服务学生、做好学生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应当经常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内心。只有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才能真正消除学校和学生之间的隔阂。为激发学生潜能提供制度保障学生在大学时代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高校提供多种条件激发学生的潜能。人民至上理念下的学生潜能激发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协调发展,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部分高校在这个方面做的还不够好,主要表现为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专业建设特色不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制度缺陷等。例如,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学的知识体系更新不及时,无法与实践积极融合;在专业建设上,
16、经常强调规模,缺乏长期的专业建设理念,难以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培养体系、第期张钊,等:人民至上理念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与实践路径目标、方法不够明确具体,过度强调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相对匮乏,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效果不彰。因此,高校在推动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文件,针对自身存在的管理机制、课程体系、合作发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持续优化、完善,为激发学生潜能提供制度保障。为融合课程思政提供价值导向课程思政,简单来说就是教师把思政育人的元素融合、渗透到专业知识中,积极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为品德、素质和能力。人民至上理念下的课程思政融合主要为了把爱国主义、家国情怀、道德情操、担当意识等精神融合到专业教学当中。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让学生理解爱国和爱中国共产党是相统一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胸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陶冶道德情操;教育引导学生要甘于奉献、勇担大任,时刻秉持同集体、国家上下齐心、共克时艰的担当精神。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