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加大投入,尽早破解湿疹皮炎之谜_李邻峰.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20668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3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大投入,尽早破解湿疹皮炎之谜_李邻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加大投入,尽早破解湿疹皮炎之谜_李邻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2 月第 40 卷第 1 期Feb.2023,Vol.40,No.1Dermatology Bulletinhttp:/pfxbxzz paperopen com本期寄语加大投入,尽早破解湿疹皮炎之谜李邻峰湿疹皮炎类皮肤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根据2007 年美国的调查,此类疾病一般人群患病率为 10 7%,而我国北京海淀区某社区居民的调查则为 9 3%。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由于病因复杂,反复复发,也是难治性皮肤病。此类疾病被许多人戏称为“三无”病:无生命之虞、无根治办法、无特定病因。或“三不”病:不明白、死不了、治不了。由于剧烈瘙痒,此类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影响非常大,重症患者往

2、往不能正常生活、学习及工作。而由于缺乏高效的治疗手段,反复复发,很多医生也不愿意接诊此类患者,患者常常四处求医,不断更换医院及医生,使得身心俱疲,存在明显心理问题,反过来进一步加重疾病,形成恶性循环。人类认识湿疹的历史很长,湿疹的英文名“ECZEMA”在西方出现于公元 400 年,恰逢我国东晋时代。该词源于希腊文“EKZEIN”,是“水沸出”的意思,我国使用湿疹做对应,非常忠实原文。目前大家公认湿疹指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有明显渗出倾向及融合倾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湿疹是形态学描述性名称,诊断湿疹即意味着病因不明。中医认识此类疾病的历史更久。在 2000 多年前的皇帝内经 中已经

3、有了关于湿疹类疾病的最早论述,称为“浸淫疮”,以后的典籍则将湿疹分别归类于“风”,“疮”或“癣”中,如“湿疮”相当于湿疹、“绣球风”相当于阴囊湿疹、“四弯风”相当于特应性皮炎、“鹅掌风”包括手部湿疹等等。公元 1694 年,清代学者首次明确使用“湿疹”一词。由于湿疹的概念宽泛,异质性很强,人们一直在探索湿疹的进一步分类,如 ook 及 Wil-kinson 在 1972 年将湿疹分为外源性湿疹,包括刺激性皮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感染性湿疹;内源性湿疹包括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盘状湿疹汗疱疹、白色糠疹、其它(如乏脂性湿疹等)。1974 年 Soter 及 Fitzpatrick 将湿疹分为 4

4、 类:外源性湿疹包括接触性皮炎、湿疹型多形性日光疹;内源性湿疹包括湿疹型药疹、癣菌疹、自家敏感性皮炎;病因不明性湿疹包括特应性皮炎、慢性单纯性苔藓、结节性痒疹、淤积性皮炎、盘状湿疹、脂溢性湿疹、手部湿疹以及系统性疾病相关性湿疹如 Wiskott-Aldrich 综合症等等。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及 11 则将湿疹与皮炎作为一章,包括特应性湿疹、脂溢性皮炎等各类皮炎湿疹。各类湿疹虽然临床表现类似,但是治http:/pfxbxzz paperopen com疗及预后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临床上切莫笼统地简单诊断为湿疹,一定要进一步分类,有针对性的治疗。比如近年研究发现既往很多笼统地诊断为湿疹的患

5、者可能是特应性皮炎。近年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很快,在诊断方面,斑贴试验技术及过敏原检测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过敏原,避免过敏因素。但是需要明确,各种过敏原检测的只是机体的过敏状态,检测出的阳性过敏原是否是湿疹皮炎的病因尚需要进行临床相关性分析。在治疗方面,由于对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尤其是二型炎症理论以及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如 PDE-4 抑制剂及 JAK 抑制剂的开发,使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疗效和安全性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生物靶向治疗,拓展了我们对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认识。如临床研究已经发现,某些结节性痒疹、嗜酸性粒增多性皮炎甚至具有湿疹表现的类天疱疮,都属于二型炎

6、症,可以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其他类型的湿疹是否是二型炎症,是否可以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值得探讨。在使用过程中要充分评估风险与收益比,在保障患者的安全情况下大胆尝试。实践证明,湿疹皮炎类皮肤病虽然涉及的疾病多,异质性强,只要我们深入细致地了解此类疾病,详细采集病史,合理安排诊断试验,积极地主动随访,规范合理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还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比如我们研究发现,很多湿疹患者经过仔细研究多数可以进一步分类,治疗也更有针对性,疗效明显提高。相反,如果我们不去深入了解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盲目“忌口”,盲目追求快速彻底地消除症状,使用不良反应过大的药物等,死亡的病例也不少见。总之,对疾病发病机理认识的深

7、入及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出现给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我们要充分利用科学快速发展的机会,加大人力、物力、时间、精力的投入,积极参与,不断总结,深入研究,尽早破解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之谜。李邻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主任,过敏诊治中心主任。1992 年北京大学医学博士。19922014 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历任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科主任,北京大学二级教授。19951998 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皮肤病学系任客座副教授。专长湿疹皮炎、皮肤过敏及医学美容研究,主编相关著作 11 部,发表中英文论文 250 余篇。任中国中药协会皮肤病药物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皮肤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病分会过敏学组副组长、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皮肤病专委会副主委、中华预防医学会皮肤病及过敏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病分会常委及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组长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