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抗战史研究的脉络、问题与路径_张俊峰.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21075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抗战史研究的脉络、问题与路径_张俊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西抗战史研究的脉络、问题与路径_张俊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西抗战史研究的脉络、问题与路径_张俊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主题论坛:山西抗战史研究 2022 年第 6 期1主持人语:山西是一个抗战资源大省,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里山河的山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三大主力师,挺进山西,开赴抗日前线,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先后开辟了晋察冀、晋冀鲁豫和晋绥抗日根据地,使山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战的主战场。八年浴血抗战,孕育了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宏观把握山西抗战史研究的脉络、问题和学术路径,从军事地理、山地游击战的典型案例、山西民众抗日武装力量、山西抗日统一战线和八路军作战原则等多方面解析山西抗战,对于深化区域抗战史乃至中国抗战史研究

2、必将发挥重要作用。The Sequences,Questions and Paths for the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n Shanxi山西抗战史研究的脉络、问题与路径*张俊峰摘要:山西抗战史是中国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开展山西抗战史研究,既要把握中国抗战的整体脉络,也要把握山西抗战的区域脉络。从区域视角而言,红军东征、晋西事变、百团大战、中条山战役、日军山西残留和 1956 年太原战犯审判,构成了山西抗日战争的一个完整过程。充分挖掘山

3、西抗战的基本问题和重要问题,展现山西抗战的区域特色,从社会史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山西抗战史研究,是推动山西乃至华北区域抗战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路径。关键词:山西抗战脉络问题路径中图分类号:K265E2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83-(2022)06-0001-12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国内外学界在山西抗战史研究及其资料整理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既奠定了良好基础,也筑起了较高门槛。学者欲在山西抗战史领域取得新突破,必须有更为宏观整体的视野,将山西抗战史研究纳入到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局中加以审视和思考,也需要有更多新材料、新问题、新视角的发现、提出和运用。本文即以此为

4、出发点,重新梳理山西抗战的历史发展脉络,反思当前山西抗战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探索今后山西抗战史研究的出路,期望该研究领域能够开创出一个崭新局面。一、整体脉络与区域脉络从中国抗战史的整体发展脉络来看,学界已在过去“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分法的基础上,*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抗战专项工程“山西抗日战争文献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19KZD002)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张俊峰,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区域抗战史。主题论坛:山西抗战史研究主持人:张俊峰主题论坛:山西抗战史研究2022 年第 6 期2提出局部抗战、中国独立抗战和国际联合抗战三分法。前者是基于

5、中国抗战自身的立场,后者则将中国抗战纳入到国际抗战的视野中,表明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具有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于提高中国抗战史研究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本身的发展阶段来看,过去人们通常将全面抗战爆发后的抗战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其中,第一阶段从 1937 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到 1938 年 10 月武汉陷落;第二阶段从 1938 年 10 月到 1943 年 12 月,标志性事件是 1943 年 12 月中美英开罗宣言的发布;第三阶段从1944 年 1 月开始的局部反攻到 1945 年 9 月 2 日的日本政

6、府签署“投降书”。站在区域抗战史的角度,山西抗战尽管从总体上与中国抗战大局基本相似,且受到抗战大局的显著影响,但是在具体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分期上却有着自身特点,显示了一种区域特殊性,这也是我们深化区域抗战史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区域抗战史研究需要梳理出一条立足于区域本身的发展脉络,亦可简称为区域脉络。有了区域脉络,才能够站在宏观和微观视野下展现区域抗战史研究的魅力和特点,避免“千人一面”的刻板印象,赋予抗战史研究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活力。结合山西抗战的基本史实,1936 年 2 月 20 日开始的红军东征可视为山西抗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和重要起点。红军东征是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为解决红军在陕甘宁所面临

7、的生存和发展的严峻问题,由中共中央在 1935 年 12 月瓦窑堡会议上做出的重大决策。东征山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实现遵义会议后提出的北上抗日计划的关键一招,也是中央红军摆脱蒋介石的围追堵截,进入山西,通过蒙古,打通与苏联国际交通线,争取国际援助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尽管红军东征未能完成打通苏联国际交通线的任务,但是通过东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坚决抗日的决心和立场,也让阎锡山、张学良、杨虎城等地方实力派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的认识,有助于瓦解和分化国民党阵营内部不同势力,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挽救民族危亡,从而在战略上和舆论上使中国共产党处于最为有利的地位。

8、东征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便显示了这样一种影响力。1936 年 6 月,两广事变爆发,广东军阀陈济棠和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打出“出兵抗日”的大旗,宣布联合反蒋,国民党内部阵营开始发生分裂。1936 年 9 月 18 日,山西军阀阎锡山领导下的“牺牲救国同盟会”在太原海子边公园举行声势浩大的成立大会,之后不久阎锡山就启用有共产党背景的薄一波实际领导牺盟会,训练山西新军,将牺盟会变成一种特殊形式的统战组织,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成功的实践。一时间,山西的抗日氛围愈渐浓厚,乃至成为全国抗日的中心地,全国 22个省份的抗日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山西。紧接着,1936 年 11 月,晋绥军将领

9、傅作义在绥远取得百灵庙大捷,粉碎日军企图扶持德王策划“蒙古独立”的阴谋,鼓舞了人心。身为晋绥军统帅的阎锡山亦由此获得了积极抗日的声望。山西抗日救亡运动的一系列举动,对东北军统帅张学良亦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自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张的不抵抗行为引起全国人的质疑和声讨,张学良丢掉了东北,带着东北军辗转到陕西落脚,地位一落千丈。身负国恨家仇的张学良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政策早有不满。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与张学良、杨虎城达成了“互不侵犯”的默契。张学良反对继续“进剿”红军,并屡屡向蒋介石陈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却被蒋拒绝。随着西安事变发生及其和平解决,1956 年日本学者鹤见俊辅在战

10、时日本精神史一书中第一次将 1931 年至 1945 年的对外战争称为“十五年战争”,后江口圭一以九一八事变、1937 年全面侵华及 1941 年的亚洲太平洋战争为界将十五年战争划分为三个阶段。而中国学界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有将九一八事变作为抗日战争开端的说法,七七事变与九一八事变何为抗战开端,学界素有争议,故而引发“十四年抗战”与“八年抗战”之争,目前“十四年抗战”成为学界主流观点。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故而学界最初将十四年抗战划分为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两个阶段。后有学者提倡将抗日战争史置于全球史视野下加以考察,以太平洋战争爆发,国际社会援助中国抗战为标志,进而将全

11、面抗战细分为独立抗战与国际联合抗战两个阶段,从而提出三阶段论。参见冯明铭:“十四年抗战”之再探讨兼谈与“八年抗战”的论争,九一八研究第 17 辑,2018 年;陈谦平:国际关系视野下的中国抗日战争研究,史学月刊2021 年第 3 期。山西抗战史研究的脉络、问题与路径2022 年第 6 期3中共对蒋的斗争策略亦由过去的反蒋抗日发展到后来的逼蒋抗日和最终的联蒋抗日。这一系列转变的形成,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达成。1937 年 9 月,日军兵分两路进攻山西,忻口会战开始。中共领导的工农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三个师,主力 3 万余人从陕西过黄河分路进入山西,开赴抗日

12、最前线。山西抗战由此正式拉开了大幕。就此而言,1936 年的红军东征可视为 1937 年八路军再次进入山西的一个序幕和前奏。正是由于红军东征的发生,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大局。学界过去往往将红军东征视为长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长征的意义上而言,不无道理。但是若从山西抗战史的角度而言,红军东征是以实践中共中央所提出的“北上抗日”主张为前提条件的,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对于山西抗战和中国抗战局面最终形成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将1936 年红军东征作为山西抗日战争的起点是完全站得住脚的。1937 年 11 月,忻口会战失利,国民党中央军

13、和晋绥军撤向晋西、晋南后不久,山西省会太原失守。与此同时,八路军则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经典的伏击战和急袭战,对日军造成极大的震慑,减缓了日军在山西南下的进程,打出了八路军山地游击战的威名。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分别进入五台山、太行山、管涔山和晋西南的吕梁山区,分据四角,坚持敌后抗战,开辟敌后根据地,入晋后不到 1 年,力量发展到 10万人。1938 年 2 月,临汾失守,国民党中央军退守中条山,晋绥军偏安晋西一隅。与此同时,由薄一波领导的牺盟会、新军决死队逆势而上,派遣牺盟会特派员领导沦陷区民众开展抗日斗争。至 1937 年底,在山西全省的 7 个行政区中有 5 个行政区及行政区所属的县政权完全由共产党

14、掌握;全省 105 个县中有 70 个县的县长由牺盟会员或新军干部担任。1939 年夏,牺盟会会员已达 300 万人左右。与此同时,1937 年 9 月 20 日成立的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是中国共产党与山西当局在第二战区合作建立的统一战线组织,由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山西原平人)担任主任委员,邓小平、彭雪枫、南汉宸(山西洪洞人)、程子华(山西运城人)等担任要职,至 1939 年 7 月被阎锡山解散。战动总会存在的 2 年时间里,他们在晋西北组织并领导了 25 支游击支队,共计 3.5 万人,自卫队 6.5 万人,与牺盟会的新军决死队、八路军三大主力师构成当

15、时山西的主要抗战力量。他们相互配合,密切协同,与日军周旋,坚持敌后抗战,屡屡粉碎日军围攻和消灭敌后抗日力量的作战计划。1939 年 12 月,阎锡山下令晋绥军(旧军)对晋西南的新军决死二纵队发动进攻,晋东南的晋绥军亦对当地的牺盟会、决死队和抗日民主政权发动突然袭击,“晋西事变”爆发,成为山西抗战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性事件。事变发生前,山西抗战尚能维持国共合作抗战的局面,亦可视为阎锡山和共产党合作抗战的一个“蜜月期”。1938 年 10 月随着广州、武汉沦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在正面战场的军事作战告一段落,对国民党政府的策略亦由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变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国民

16、党方面,“亡国论”情绪弥漫,对日媾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论调日甚一日。1939 年 1 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通过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八字方针,设立防共委员会,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1939 年 4 月,汪精卫在越南河内响应日本近卫首相“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公然叛国投敌,显示了国民党阵营内部抗战意志的动摇与严重分裂,“晋西事变”正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事变发生后,阎锡山请求蒋介石出面调停,提出“划界而治”的方案,即在太行山区以临屯公路、长邯公路为界,在吕梁山区以汾离公路为界。规定该线以北为共产党八路军防区,以南为国民党中央军和阎锡山军队防区,要求该线以南所有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及群众组织人员全部撤离。为维持国共合作抗战的大局,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坚信“划界而治”最为有利,故致电朱德、彭德怀 张俊峰:1936 年红军东征山西再研究以东征往来电报信函为中心,军事历史研究2021 年第 6 期。薄一波:论牺盟会和决死队,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年,第 9 页。王乃德:战动总会的历史地位,中共党史研究1991 年第 5 期,第 71 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