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出诗词意蕴美__千年风雅...文”视角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_毛云.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21282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出诗词意蕴美__千年风雅...文”视角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_毛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上出诗词意蕴美__千年风雅...文”视角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_毛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上出诗词意蕴美__千年风雅...文”视角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_毛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4中华优秀古诗词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千百年前的月光下、沙场上、秋雨后,无数诗人的缕缕情意与点滴感怀,化作唇齿生香的诗句,沉淀在泛黄的书卷上,也回响在蓬勃的课堂间,千载风雅,一脉相承。近年来,伴随着文化自信的呼声,中华优秀古典诗词在语文学习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较之以往教材版本中的比例更是多出不少,充分彰显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对古诗词学习的重视。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效地开展诗词教学,真正上出诗味、品出诗情、悟出诗境,便成了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孜孜探索的命题。一、困境:久在樊笼里诗词之美,隽永深远,跨越千年,风采不减,然而当前的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上,诗词教学却深陷

2、困境。隔着遥远的时间与空间,古人的生活与情思确实与现代生活有较大的差别,加之诗词本身往往韵味含蓄。而小学阶段,学生心智初步发展,生毛云以长相思为例初探“诗意语文”视角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摘要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以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为例,浅析“诗意语文”视角下小学诗词教学情思相融的境界,尝试提炼出“纵情吟咏,诗韵融声;隔空对话,诗境入心;适度留白,诗味绕梁”的实践路径,希冀打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新局面。关键词小学课堂诗意语文古诗词教学教育本真上出诗词意蕴美千年风雅一脉承活经历难免单薄,面对诗词这样颇为陌生的语言形式以及内容,大多难以共情。在这样多方综合的背景之下,小学阶

3、段的古诗词教学大多便固守于“诗人背景介绍”“诗句意义讲解”“思想感情揭示”的模式之中,虽不出差错,却时常陷入“教不久、教不深、教不美”的窘迫境地,课下的学生更是困在单调反复的背诵与默写之中,这不仅使古诗词的美感与教育价值降低,更打击了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每每学完,学生之间总会传出几声“背诗好烦”“古诗太枯燥了”的叹息,当真是“学海无涯当行远,诗词几页愁少年”。固化的教学流程,机械地背诵默写,情境体验不足,兴趣爱好不浓,师者困惑,学生倦怠,多重因素影响之下,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久在樊笼里”。课堂上的诗词,当真就只能困守于这样尴尬难言的境地了吗?千载文脉的风流,难道真的与当今生活有壁垒,学生感

4、受不到先贤的情意,看不到其间的美丽?二、案例:此中有真意从“诗意语文”的视角出发,当前的古诗词教学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迪。“诗意语文”作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所推崇的特色语文教学流派,以真、美、情为初心,号召语文课堂深入文本,通过多种方式激荡情感,激发精神共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知文字乃至文化背后的内涵与情思,收获心灵上的感动与震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李吉林老师所开创的情境教育流派有共通之处,强调身临其境,重视情感共鸣。而诗词教学的关键便是隔空的情意互联互通,这无疑颇具挑战性的,好在许多名师大家已然走在前列,其诗词教学的经典课例给后来者提供许多参考价值。以下以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一节长相思为例

5、,且看名师的诗词课堂如何以情动人。长相思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代表作之一,山水、风雪、营帐灯,词人看着与故乡截然不同的景致漫起思乡情,一句“故园无此声”课 程教学新探2023.06.DOI:10.16704/ki.hxjs.2023.06.03165的悠悠感叹写尽游子乡愁,广为传颂,被选入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体会到三百年前诗人深沉厚重的情意呢?王老师从朗读入手,先让学生自读四遍,要求前两遍注意字词,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读通顺,注意停顿。四遍自读看似多,要求却细致,旋即指读正音,引导朗读者的停顿,自然而然地划分节奏。紧接着更进一步:“读诗要读出味道。”他以自己为范,读题

6、目“长相思”,声音悠长深远,时空感扑面而来,把学生代入“长”与“相思”的情境中,继而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学生在逐步地指导下,朗读渐渐沉浸其中,王老师适时与学生分角色,师先读一句,生接下一句,第二轮交换顺序,生先读,师跟后,稚嫩的童音与睿智的师者之声相依相伴,师者的每一句既是接续,也是示范,每一句都读得古意悠然,余音袅袅,在无形的牵引之下,学生自然跟进,逐步入境。师者的每一遍朗读指导都融入了新的元素,同时通过自己的朗读功底渲染画面,学生每读一遍,便有新的收获。王老师以深厚的朗读功力将学生带入诗情,读罢,他抓住词中的“身”字问询“作者身在何方?”,结合意象的引导,学生答“身在边关/山上/船

7、中/营帐”,王老师肯定了每一个发言的同学,但都暂时让他们站着,然后道:“这站着的几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旋即用手掠过每一位或坐或站的同学,深情总结:“他经过了高山峻岭,漫漫长河与千顶营帐,这就是身在何方,作者身在征途。”(板书:身在征途)学生频频点头,面容肃穆,仿佛跟着走过千山万水,来到万里疆场。王老师继而发问:“纳兰性德的心又在哪里?”学生不约而同答“心在家乡/故园”,王老师板书“心在故园”,在“身在征途”与“心在故园”之间画了一个圆圈,让学生观察后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诗人“身在外,心念家”,不由得面露悲色,王老师喟叹:“一个远离,一个牵挂,这就是心灵的长相思,来,把身

8、心分离的感受读出来。”学生伴乐再度齐读,略有呜咽之声。渲染到此处,学生已经身临其境,王老师进一步让大家想象纳兰性德的世界,大家畅所欲言,从关山飞雪,到营帐夜灯,从将士卫国到诗人难眠,悠悠过往的场景,学生在课堂上娓娓道来。王老师适时点拨,将思绪从边关拉到诗人故乡,启发学生写一写纳兰性德的故乡。无需王老师多说,学生已经下笔如飞,写故乡鸟语花香,写庭院间家人团聚,脉脉温情流淌在课堂之上,王老师此刻话锋急转:“然而此时,万千温馨一切皆碎(在两行板书之间板书“碎)!”学生陡然一惊,已是满脸苦涩,只听王老师肃然道:“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学生情难自禁,接道“山一程,水一程故园无此声”,他又说:“这里没

9、有家人团聚,只有”,学生全然忘我,再度齐声吟诵:“山一程,水一程故园无此声。”吟罢,满堂寂寂无声,悲情流露至此。到了此刻,其实整首词已然讲透,学生切实感受到诗人凄切的思乡情,课堂已进入物我两相忘的境界,听者无不沉浸其中。王老师却并未止步,他说:“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纳兰性德?”生便问为何离家,何不早还,王老师适时拓展诗人的另外两句诗“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这是诗人的自问,是故乡亲人之问,也是我们的问,可纳兰性德当真“轻离别”吗?学生掷地有声:“不是,山水一程,身向榆关,诗人在保家卫国啊!”王老师满眼欣慰:“我也心系故园与亲人,可重任在身,不得不离,千千万万的舍不得,就都化入这首长相

10、思吧。”音乐声响起,学生满怀感佩,已能齐声背诵“山一程,水一程故园无此声。”不需要多指导什么了,他们的声音饱含真情,感人肺腑。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王老师的这节课,便是臻于化境,每一处朗读、设疑、想象无不精准到位,一来一往间,学生身临其境,情感几度波动,从感伤到凄凉再到敬佩,一步步升华,逐步成诵,课后根本无需再机械复背。而且情感共鸣所留下的印记必然是深刻的、难忘的,相信这首长相思会久久地回荡在学生的心间。这样的一节课学习下来,学生怎会感受不到诗词之美呢?物我两相忘,情思一心合。“诗意语文”视角下的诗词教学,不需要一句句对照注释拆解诗意,不需要一遍遍抄写背诵,它重情感,重意境,希冀读者之心与诗

11、人之心隔空互证,诗味浓厚悠长。三、探析:曲径通幽处从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延展开,课堂上的诗词教学或许便有了新的探索方向以“诗意语文”为指引,以情感共鸣为目标,真正地带学生进入诗境,切实感受一篇篇诗词历经岁月却不褪色的情与美,以诗词本身所独蕴的内涵去滋润童心。这样的诗意语文课堂,其本身是大气的、灵动的、浪漫的,是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回归;这样的古诗词教学,以声、以画、以言、以情层层迭荡,将数百年前的感动送至心灵深处。课 程教学新探2023.06.66长相思一课,展现出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一,纵情吟咏,诗韵融声。诗词教学第一关便是朗读。诗词语言本身不同于白话文,它更凝练、更简约,蕴含却很丰厚,加之时隔久

12、远,一些字词的语音语义有所变化,所以相对于普通文本,诗词的朗读有一定难度,因此,必须加强朗读训练与指导。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一课便读得深刻,读得入情。读诗第一步,读准音,读正字。课前预习、课堂范读、自读、指读、正音等等,都是在为第一步读正确扫清障碍。接着应当更进一步,指导读好节奏,从每句的停顿开始,划分明确,可以辅之以击掌等动作应和节拍。读准确、有节奏,是读诗的起点,筑牢基础后,便应进入第三重境界读出味道和感情。落实到朗读指导上,则需关注诗末韵脚、字眼声调、语气轻重和声音的长短。平声延长,仄声有力,关键字眼重读,明丽处轻快活泼,伤感时低沉悲切,真正指导学生抑扬顿挫地去读好一首诗,方能初品诗味。正

13、如王崧舟老师以老练的朗读功夫引着学生逐步深入。此时便得以跳出朗读的层面,渐渐步入吟咏的境界。诗词起初便是时常和乐而歌的,吟咏比朗读更显感情,它融入了读者的理解,吟咏声中既有诗本来的意蕴,也传达了读者的二次思索,可以伴乐,可以添加动作、表情,丝丝缕缕的诗情便在声声吟咏中流淌出来。值得注意的是,朗读、吟咏并不能止步于诗词课堂的初始阶段,它是贯穿始终的,初步接触时要读,逐步理解时要读,深深共鸣时更要读。声音是传情的工具,善读,方显诗韵。其二,隔空对话,诗境入心。每学一首诗,便是在与一位诗人隔着悠远的时间与空间对话。诗人可能在“杏花春雨江南”,也可能在“铁马秋风塞北”,或许正“闲敲棋子落灯花”,也或许

14、正“江枫渔火对愁眠”,不同的境遇,凝成千回百转的美,精准地道破某时某刻的某种心境。学生学诗,其实正是越过时光的隧道,去与诗人对话,进而情感共鸣,因此,课堂上应该围绕诗句创设多重情境,真正地触发学生心中的弦,带学生入境。入诗境从放开想象开始。引导学生去除旁观者的心态,设身处地进入诗人的世界,想象那个世界的景致,想象诗人当时的思绪,想得越丰富,便越容易理解诗人的心。长相思的课堂上想象纳兰性德的“身在征途”与“心系故园”,便是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说与写,同样有助于入诗境。想象之后的满腹思索,要有一个流淌的出口,可以引导学生课堂上互相说感受,彼此思想碰撞,也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诗句的意境,互相

15、对比表达的不同。每一次说话发言、每一次下笔书写,不仅是学生与诗人的沟通,也是学生作为读者群体之间的思辩交锋,在分享与交流中,他们不断激荡情感。因此在诗词的课堂上,要准确设疑,合理渲染,给学生打开说与写的空间,让学生与沉寂千载的诗人对话、沟通。其三,适度留白,诗味绕梁。传统诗词教学逐步拆解诗意的做法为何会显得呆板破碎?其实是因为执教者太想讲清每一处内涵,因而逐字逐句步步拆分,然稍有不慎便碎裂了意境,其实诗词含韵丰富,倒也不必面面俱到,有所沉淀便已是难得,整体把控境界,适度留白,鼓励学生自主去探索诗情,更显诗味。可以适度拓展,如王老师课堂上联系诗人的另一首离别诗。也可以留下有趣的问题,如有一位老师

16、在执教池上时,伴随着下课铃抛出最后一个问题偷采白莲的小娃以为自己神不知鬼不觉,殊不知被白居易尽收眼底,他摸摸胡须,笑道:“哈哈,。”此处让学生课后想象白居易的话,学生下课了依然兴致勃勃地讨论交流,跟着会心一笑,显然是明白了诗人的心情。此外,还可以布置一些奇妙的诗词作业,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古诗;为喜欢的诗人制作一张名片;填写一份诗人之间的同学录;诗词世界奇妙旅游,等等。这些可爱的小活动无疑填补了课堂上的空隙,让诗味蔓延到课下,余音袅袅。总而言之,诗词之美隽永而深刻,其背后所承载的意蕴展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浪漫的文化内核,令人引以为豪。“诗意语文”视角下的诗词教学,境象相融,情思翻涌,余音袅袅,让千载诗词透过历史尘封在童心深处熠熠闪光,再度播下风雅的种子,文脉不绝,传承永续,是值得探索的多重境界。参考文献:1 刘潇.从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视角探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J.课外语文,2018(04).2 丁雪.浅谈“诗意语文”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散文百家,2021(12).3 王荣生.古诗词教学:植入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艺术与原理解析 J.今日教育,2016(01).4 白春琴.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