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学“制度”概念的本土建构:内在张力、多维特征与基本面向马雪松 冯 源内容提要 概念建构反映了在具体研究与理论研究间架设桥梁的学术努力,政治学具有整合“制度”概念多重内涵、实现“制度”概念综合功能的重要潜力。政治学“制度”概念的本土建构在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等多重张力的影响下进行,缓解一系列重要范畴间的紧张关系。“制度”概念建构得益也受制于其多维特征,主要涉及经验现象层面国家治理制度性要素的稳定性与复杂性,认知范式层面不同研究路径的议题分工与关系调适,以及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三化叠加”的文化生产实质。根据知识社会学性质与功能实效的差异,“制度”概念建构呈现诸多基本
2、面向,包括以相关社会制度概念、国体、政体等形成概念基石,以体制、机制、制度为主干构成规范概念体系,深入发掘规制性、规范性、文化认知性等制度要素不断充实概念内涵,并有望围绕“制度”概念进一步凝练总结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以制度认同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促进制度文明间对话交流。关 键 词 制度 政治学 概念建构 本土化“制度”()是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各分支学科的重要概念。同其他学科相比,政治学在“制度”概念建构方面存在更多分歧和争议,并因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社会实践的差异而呈现本土概念建构的独特之处。从相关现象可以注意到,当代西方政治学“制度”概念一定程度上处于有实
3、质共识而少系统认知,有普遍应用而少自觉反思的状况。其一,西方政治学者的概念史研究较少留意近代以来“制度”概念的演变,“制度”所受的重视远比国家、政府、宪法、体系等概念要少,这也致使“制度”概念独有的价值难以被全面审视。其二,西方政治学者在制度分析中汇聚成的新制度主义研究取向,反对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把制度视为个人或团体的附带品或附属物的做法。但由于新制度主义内容庞杂、立场纷杂,对“制度”的界定往往大相径庭。其三,西方政治学者撰写的经典教材是学科知识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规范学科认识和凝聚学科共识的功能,但在对待“制度”概念的丰富意蕴和多重歧义时常常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制度主义政
4、治学理论源流与方法变革研究”(项目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中国式民主:中国政治文明新形态研究”(项目号:)、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和经验研究”(项目号:)的阶段性成果。DOI:10.16091/32-1308/c.2023.01.004采取笼统的界说方式,如认为“制度是一套基于既有的规则、程序来调节个人和(或)群体的行为的持久而稳定的安排”。对“制度”概念作出更加清晰和准确的把握,有助于推动政治学学术观念的凝练和研究路径的更新,当代西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这个方面尚不能令人满意。国内政治学“制度”概念建构逻辑的复杂性、内涵层次的丰富性、
5、现实功能的指向性、指代对象的多样性,使之成为观察和反思本土政治概念建构状况的典型样本与合适切片。当前政治学本土“制度”概念的相关研究主要存在三种路径。第一条路径专注于比较“制度”概念的不同来源及其内涵,通过取其交集或细加辨别区分而进行语义分析、规范阐释与内涵说明。第二条路径专注于辨析政治生活中可被称为制度、体制、机制的广泛概念,尤其注重在特定内涵与层次关系上作出考释。第三条路径专注于从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史的学术研究中提取具有历史纵深感和现实关怀感的“制度”相关概念,在史料勘查与现代检视的前提下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建构。不过,在社会科学本土化发展的意义上,反思回顾政治学“制度”概念建构的努力仍付之
6、阙如。面对本土政治理论在逻辑与历史之间往复、规范与实证之间徘徊的状况,真正值得“关心的是一个发展时期的哲学是否会在下一个时期变成一门科学”,而无论涉及的是经验与实证还是形式与规范意义上的问题,“哪里概念严格、明确并得到普遍承认,哪里就会诞生一门新的自然或形式科学”,概念建构对发展科学理论至关重要,“制度”概念对政治学而言意义尤其重大。世纪 年代中期,西方政治学者率先将“制度”概念的规范界定列入研究议程,随着学术研究不断积累,相关概念的创造和使用也日趋丰富。在此过程中,本土“制度”概念背景张力的深刻化、特征维度的立体化、基本面向的清晰化,为构建涵盖更多范式、更具实质意义的学术共同体提供概念纽带,
7、不应简单地将其视为研究取向分化的消极后果。政治学进一步明确特色、巩固基础的必要努力,理应包括全面审视与总结反思当前的“制度”概念建构,以明确“制度”在本土政治理论与话语体系中的关键位置。政治学“制度”概念本土建构的内在张力政治学的“制度”概念客观上处于多重张力的交汇点,其概念建构成果浩繁、意旨纷繁。各种张力的客观存在既造成“制度”相关概念趋于庞杂,也使其能够较为直接、敏锐、具体地表征时代风貌,成为领会处于特定时代社会环境中的思想动向与实质观念,“关注知识和思想对维持和改变社会秩序的作用”的典型样本。政治学本土“制度”概念建构的内在张力兼具背景呈现与特征描述的意义,涵括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政
8、治学与其他学科等多重关系,在权力与观念的交融互动中发挥独特的话语中介、知识提炼、规范指引作用。在此意义上,应对政治学本土“制度”概念建构的背景性张力加以描述,考察概念建构的各类矛盾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一)理论与实践的张力理论与实践的张力为政治学本土“制度”概念建构提供基本动力。当前“制度”概念的思想语境与认识论原则很大程度上来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政治学知识生产与实际政治运行中的“制度”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制度”作为将社会实践经验提取为理论认识,以理论规范实践的概念中介,在基础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结合中汲取发展动力,并作为政治学理论与政治实践相统一的核心概念而持续建构。概念建构兼
9、顾“制度”作为“政治学概念”和“政治概念”的双重性与平衡性,“制度”概念在现象描述和机制提炼中得到构建,概念内涵的解释性寓于描述性当中。第一,“理论”与“实践”的一般性张力具有马克思主义与本土传统双重来源。近世以来,社会政治秩序在不同场景、不同意义、不同程度上持续受到冲击并处于重构进程,塑造现代认知、重建政治秩序,客观上需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套相对完整可行的社会学说与政治图景,以“创造性转化”的方式将诸多政治概念吸附并镶嵌于其既有理论。“制度”概念的使用具有超出其他概念的普遍性,在认识论原则上表现为辩证唯物主义对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强调,以及概念作为二者间中介地位的
10、确立。就具体内涵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制度观从根本上规定了“制度”概念的内在限度与发展形态。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张力也具有深厚的本土传统,中国经济与法政思想“长期以来,一直都惯常地区别理念和实施、理论和实践。所政治学“制度”概念的本土建构:内在张力、多维特征与基本面向反映的是一种与现代西方基本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此背景下的社会科学研究,自然包含着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环节。“制度”概念建构动力的持续获得、空间的不断开辟均得益于此组张力。第二,理论对实践的统摄作用在政治领域是必要和显著的,“制度”概念建构因而具有现实重要性。一方面,从意识形态特征看,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中实现其自身的
11、中国化,因而政治理论对政治实践的指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西方政治秩序的认知与实践,往往奠基于一系列抽象概念及其背后的普世价值规范,与之不同的是,本土政治概念更加强调内涵的具体性、语境的历史性与价值的人民性。“制度”概念的建构依据与内涵基准来自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政治制度”的界定,即“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狭义的政治制度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另一方面,现代国家中的政治秩序相较传统社会更为稳定,政治概念所内含的应然价值必须同国家意志和社会实际状况产生一定程度的结合,才
12、有可能将价值要求落实为制度现实,进而规范政治运行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积极稳妥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公共权力制度化、规范化面向的真实基础,并非域外经验的抽象普遍价值,而更多体现为“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实现。从具体社会政治历史条件来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制度差异在扩大开放中得到日趋具体和深入的体现,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完善制度体系尤其是政治制度,决定了“中国政治学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学”,?I1“制度”概念表征、指导实践的重要性、典型性,以及制度理论解释实践的有效性愈益彰显。第三,实践启发与充实理论,“制度”概念的科学性与反思性得到强化。一方面,提升“制度”概念科学性的关键在于处理好理
13、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从理论性质与知识分层角度看,理论与实践的张力表现为一般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狭义“政治科学”同本土社会科学意义上的广义“政治理论”间的联系和差异。由于西方理论的经验基础与研究视角存在局限,科学化知识生产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结构化程度更高、内在逻辑更为复杂深刻。分析本土经验现象的“政治科学”研究能够进一步规范研究过程,提高知识生产的合理性,却往往以理论假设对实践状况不同程度的忽略为代价。另一方面,科学建构“制度”概念还具有反思意义。实现概念表述的规范化、概念使用的合理化、概念内涵的完善化,需要将社会科学的“主体”和“客体”之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分纳入具有本土色彩的“理
14、论与实践”关系框架,并在特定层次予以恰当安置,以在确保意识形态合法性与现实研究有效性的基础上,推动具体研究的科学规范、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增强理论反思实践的深刻性和理论指导实践的有效性。(二)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使政治学“制度”概念建构嵌入特定政治文化与政治思维背景。在此意义上,“制度”概念建构需放置于“古今中西之变”的宽阔历史背景中加以观察分析。具体看来,传统概念资源与现代概念语境间的关系,是造成“制度”概念表述多样性与内涵丰富性的原因。现代政治理论与传统丰富的“制度”表述间存在天然疏离,而“制度”概念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进一步深化的趋势,并非断然而彻底地否弃传统,而是更多意味着
15、传统政治制度相关特征在政治学理论中受到公允承认,在政治史研究中构建立体认知。第一,政治学意义上的“制度”概念建构,以传统资源与现代语境的差异与联系为基础。概念不只是对事实、现象和经验的概括,从历史视野看,其深层意义在于传统资源只有在现代语境中得到有效的重新组织才可进行正确认知,概念建构的目的之一便是缓解传统与现代间的紧张关系。换言之,“制度”概念涉及制度文明的传统面相,以及社会科学中“历史概念”向“分析概念”的转化。?I2从历史概念看,与“制度”概念有关的系列表述出现较早、含义较多、情境性强并不断累积,表述背后更有着制度精神、社会条件以及个体行动间的复杂张力,?I3如“祖宗之法”“边政”“兵制
16、”等,以及援引“故事”为决策寻求经典依据的做法,?I4影响到近现代“政制”“法制”“政法”等概念的语词构造与现实理解,因而政治学“制度”概念建构理应涵盖多种表述并使这些表述体系化、规范化、现代化。从分析概念看,“制度”概念能够作为分析性概念加以运用,与现代国家建设中以制度建设增强基础性权力的现实努力密切相关,而作为传统政治思维本质性特征的、有别于批判性思维的“制度性思维”,渗透于“制度分析”的研究方式。第二,“制度”概念建构涉及概念表述的由隐而显。在此过程中,制度文明与本土实践同现代政治理论产生疏离。对大多数属于后发型现代化的文化传统来说,政治领域的现代化具有标志性意义,政治领域的现代化以建设现代国家为目标,现代国家建设则以制度建设为引领。线性史观是现代政治生活基本秩序的论述依据与心理依托,制度史在其形成与扩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启蒙思想家“几乎是赤手空拳地创设了制度史”,主张“人类的历史是制度的历史”。?I5外来文化的输入由“器物”而“制度”,加之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的现实压力,造成各式“制度决定论”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层出不穷,“制度”作为政治概念的重要性自然随之显著提升。但一系列传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