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政党下乡、角色建构与乡村振...基于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考察_何阳.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23951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党下乡、角色建构与乡村振...基于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考察_何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政党下乡、角色建构与乡村振...基于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考察_何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政党下乡、角色建构与乡村振...基于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考察_何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作者简介:何阳,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字乡村建设中村民自治的空间转向及实现路径研究”(22CZZ03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cpc people com cn/20th/n1/2022/1025/c448334 32551580 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2 年 11 月 11 日。辛璄怡、于水:主体多元、权力交织与乡村适应性治理 ,求实 2020 年第 2 期。政党下乡、角色建构与乡村振兴 基于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考察何阳摘要驻村第一书记是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主体,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激发驻村第一书记内生动力、规范驻村第一书记行为活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文章以角色理论为基础,提炼角色认知、角色职责、角色转换、角色激励和角色退出分析框架,立足多案例对乡村振兴中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展开探讨,发现乡村振兴中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是对脱贫攻坚中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延续、变革与发展,旨在继续弥补农村社会领导力不足问题,通过外部嵌入、党建引领和资源整合等方式维护村民利益,从而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但在适用情境转换过程中存在着角色认知不清、角色职责过载、角色转换困难、角色激励模糊、角色退出不畅等制度性障碍。倘要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将驻村第一书记制度优势

3、转换为治理效能,需要在适应情境转换基础上,明确驻村第一书记角色定位,调适驻村第一书记权责清单,保障驻村第一书记角色转换,细化驻村第一书记激励机制,健全驻村第一书记退出通道。关键词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角色建构;政党下乡中图分类号D2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5072(2022)12 0037 12DOI:10 11778/j jnxb 20221459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党的二十大报告针对乡村振兴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说明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而乡村人才等振

4、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政党下乡成为国家力量嵌入乡村建设的路向,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是政党下乡的实践形式,一定程度上助力了乡村人才振兴。鉴于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在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具有积极效应,国家决定在乡村振兴中继续使用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将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基层公务人员等治理主体联系起来,在基层村治空间中形成多主体的共同在场,引导乡政村治朝着乡村治理转型,以期更好地实现脱73何阳政党下乡、角色建构与乡村振兴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自脱贫攻坚中建立驻村第一书记制度以来,学术界围绕驻村第一书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用与影响因素

5、、行动逻辑、制度设计、实践困境及解决策略等领域。第一,作用与影响因素研究,王亚华、舒全峰等基于领导力角度,认为驻村第一书记对于增加农村领导力供给和保障精准扶贫具有重大意义,他们主要通过在村庄社会重建信任和再造权威,建立起集体行动的基础,继而借助国家资源的输入,通过资源整合与策略化动员,促成村庄集体行动达成;王卓等主要从个体性因素和环境性因素方面探讨驻村第一书记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倪大钊等从个人特征、人力资本、派出单位层级、村庄资源禀赋以及贫困户属性等因素入手对贫困治理绩效展开研究。第二,行动逻辑研究,张国磊认为驻村第一书记在行动中主要遵循了科层权威和资源吸纳相互交叉的行动逻辑;李亚雄等认为驻村

6、第一书记填补了政府与贫困村、弱势农户之间的“结构洞”;杨晓婷等提出第一书记在参与贫困村的扶贫开发治理中形成了“资本资源制度激励”四维治理的行动逻辑;钟海将驻村工作队的运作逻辑归纳为“超常轨化运行”。第三,制度设计研究,娄成武等认为驻村第一书记在制度设计上存在权责冲突问题,需要从制度上对驻村第一书记的权责展开调适10;赵绪生认为需要从厘清第一书记制度与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关系,准确界定第一书记的角色定位及其工作职责,解决第一书记制度运行中的体制机制问题来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制度11。第四,实践困境及解决策略研究,张登国认为第一书记受到结构要素的“反嵌”性制约产生了结构性紧张和悬浮性游离问题,弱化了第一书

7、记“嵌入式”治理成效,需要加强第一书记与乡村社会内在机制的融合12;徐原认为驻村第一书记面临农村内生发展动力难以有效提升的治理困境13;曲延春发现驻村第一书记在作为国家权力代理人和驻村村民代理人之间存在角色冲突,应当推进驻村第一书记角色融合14。梳理既有文献发现,当前以驻村第一书记展开研究的成果相对丰富,为正确认识驻村第一书记现象奠定了基础。既有研究成果更多着眼于驻村第一书记实践问题,无论是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与影响因素、行动逻辑,还是实践困境及解决策略等均是对驻村第一书记实践问题的回应。有少数学者从权责体系、角色认知等方面回应了制度问题,但这些研究不足以全面检视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而且绝大多数研

8、究成果是以脱贫攻坚中的驻村第一书记为研究对象,以乡村振兴中驻村第一书记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尚付阙如,这里面涉及制度适用情境的转换、变化,理应有所区别,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实践活动。因此,站在党的二十大新的历史起点上,回归到驻村第一书记83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inan Journal(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2022 年 12 月No.122022总第 287 期Sum No.2871011121314韩广富、辛远:2020 年后高质量减贫何以实现 兼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 3 期。王亚华、舒全峰:第一书记扶贫与农

9、村领导力供给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 年第 1 期。舒全峰、苏毅清、张明慧、王亚华:第一书记、公共领导力与村庄集体行动 基于 CIS“百村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公共管理学报 2018 年第 3 期。王卓、罗江月:扶贫治理视野下“驻村第一书记”研究 ,农村经济 2018 年第 2 期。倪大钊、徐志毅、钟超、宫钰:“先锋”与“后盾”:个体资本、单位层级与第一书记贫困治理绩效 基于陕甘宁深度贫困地区 72 个贫困村的实证分析 ,公共管理学报 2020 年第 4 期。张国磊:科层权威、资源吸纳与基层社会治理 基于“联镇包村”第一书记的行动逻辑考察 ,中国行政管理 2019 年第11 期。李壮、李

10、亚雄:论精准扶贫中驻村工作队的双重联结与双轨治理 鄂西 L 镇的个案研究 ,社会主义研究 2020 年第 2 期。杨晓婷、陆镜名、刘奕辰、于滨铜:“资本下沉”赋能“资源释放”:第一书记带动贫困村脱贫的行动逻辑与高效机制 ,中国农村观察 2020 年第 6 期。钟海:超常轨化运行:驻村工作队的角色塑造与运作逻辑 基于陕南 L 村的田野调查 ,求实 2020 年第 3 期。何阳、娄成武:精准扶贫中驻村“第一书记”的权责匹配冲突及耦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4 期。赵绪生:论乡村基层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第一书记制度 ,理论视野 2020 年第 10 期。张登国:第一书记“嵌入

11、式”乡村治理的行动范式与优化策略 ,山东社会科学 2020 年第 11 期。徐原:驻村“第一书记”治理困境和效能提升 ,人民论坛 2020 年第 23 期。曲延春:这支队伍为何不能撤:第一书记制度的逻辑理路与优化对策 ,行政论坛 2021 年第 4 期。制度,对乡村振兴中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展开全方位检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从角色理论出发提炼分析框架,立足多案例对乡村振兴中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展开探讨,以期着眼于制度本身,在对比脱贫攻坚中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和乡村振兴中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基础上,及时发现、消除乡村振兴中驻村第一书记的制度性障碍,从而提升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科学性、合理

12、性,促使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角色”一词源于戏剧,原意指在戏剧舞台上,每个演员根据剧本要求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在戏剧中,角色是一种超越演员本人的抽象存在,演员对角色的诠释需要符合导演安排和剧本情节,表现出“他我”,而非以“真我”回应戏剧中的角色。缘于戏剧舞台中的“角色”启发,有学者认为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天然的戏剧舞台,处于社会之中的人类行为就是一场戏剧,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特定角色,于是,他们将戏剧中的角色概念引入到了社会学研究之中,逐渐发展出了角色理论。角色理论在发展演进过程中,日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一是结构角色论,二是过程角色论。结构角色论的代表人

13、物为林顿,他认为角色理论以个体在社会组织中所处的位置为主要依据,研究个体行为方式、社会对个体的角色期望、个体所面临的角色冲突等内容;过程角色论的代表人物为特纳,他认为角色理论是将社会中个体互动作为出发点,针对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角色冲突、角色紧张、角色期望等问题形成的理论体系。本文不区分结构角色论和过程角色论,将两者统称为角色理论,充分吸收结构角色论和过程角色论的核心要素对乡村振兴中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展开探讨。选择角色理论作为审视乡村振兴中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理论视角主要缘于驻村第一书记是当代乡村社会的一种重要角色,是国家为了增强乡村领导资源而建构的工作岗位,具有特定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符合角色

14、理论适用情境。图 1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分析框架本文认为角色理论主要包括角色认知、角色职责、角色转换、角色激励及角色退出五个维度的内容,从上述五个维度出发对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展开剖析(详情见图 1)。角色认知是行为起点,指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价值、权责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等的认识、定位,回应社会对行动者个体的角色期望问题。角色职责、角色转换和角色激励是行为过程,角色职责指个体在社会中扮演各种角色时对应承担的责任与任务,角色转换指脱离原来的角色并进入一个新角色的过程,角色激励指采用一定方式使行为主体更好地扮演角色,完成角色任务,分别回应行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应93何阳政党下乡、角色建构与乡村振兴奚从清:角色

15、论 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5 页。周立、庞欣、马荟、王晓飞:乡村建设中的农民主体性提升 基于角色互动理论的 Y 村案例分析 ,行政管理改革 2021年第 4 期。Dukerich,J M,“ole Transitions in Organizational Life:An Identity-Based Perspective”,Academy of Management eview,No.4,2000,pp.670 672当承担哪些任务,如何实现行为主体在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以及如何激励行为主体更好地完成任务等问题。角色退出是行为的终止,指行为主体不再扮演某

16、一社会角色,不再肩负特定角色赋予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回应行为主体在哪些条件下退出角色问题。只有从上述五个维度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制度安排,才能更好地处理驻村第一书记这一社会角色的相关工作,将驻村第一书记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三、案例引介:乡村振兴中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多案例展示(一)案例介绍与资料获取本文选取 G 乡、T 乡和 W 镇三个案例地,其中 G 乡和 T 乡位于 Y 省,W 镇位于 H 省,详情如表 1 所示。案例素材来自笔者的实地调研、电话访谈及在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处获得的资料文件等。选择 G 乡、T 乡、W 镇作为案例地主要基于以下因素考虑:第一,三个地区均是脱贫攻坚主战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从各部门选派工作人员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贫困村脱贫致富,最终助力 G 乡、T 乡、W 镇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全面胜利。在这一工作过程中,各级政府围绕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制定了系列政策,可为审视驻村第一书记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换中的制度变迁提供重要素材。第二,G 乡当地政府尚未针对乡村振兴中的驻村第一书记群体出台详细制度,以省里文件为指导,当前执行的主要制度为 关于向重点乡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