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科幻的新征程韩 松一、科幻成了一种现象我从 1982 年开始写科幻,到今年四十年,经历了中国科幻从热到冷再从冷到热。当前它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或亚文化现象正受到史无前例的关注。2022 年3 月份中国作家协会成立科幻专业委员会。以前科幻是在儿童文学委员会下面的,或者就是科普作协。中国作协现有十个委员会,在言情、推理、武侠等等类型文学中,唯有科幻被单独拎了出来。现在不少主流文学杂志会发表科幻,好多高校开设科幻相关课程,一些硕博士以科幻为论文。除了小说和电影,科幻也表现为广播剧、戏剧、诗歌等形式。它同时也在更大范围受到“吹捧”。过去三年我参加过多次政府部门召开的高层次科幻研讨会,一些部长级别的
2、干部也对科幻很支持,而且他们是真有兴趣。2016 年世界科幻大会由国家副主席李源潮致开幕词,这放到二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科幻世界 目前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去年举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共有四十二万青少年参加。读客公司举办的一次科幻征文有收到八万六千篇作品。每年全国都有十几个科幻评奖,并得到大企业赞助,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都是赞助者,还有外资企业。一五七三是一个做酒的国企,最近也成了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主要赞助者,而平时我们一般只会看到酒企的名字出现在央视新闻联播前面。科幻元素遍布各行各业,房地产,展览,游戏,玩具,交通,甚至郑州前年搞一个石材展,也找科幻作家帮忙看能否变成科
3、幻形态。今年成都成功地把第二十三届世界科幻大会申办下来了,许多人一度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世界科幻大会之前仅于 2007 年在亚洲举办过一次,是在日本的横滨。成都正在倾力打造科幻之都;南京把举办蓝星球国际科幻电影节作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一个标志;北京建设首钢科幻产业园,市委书记和市长来到现场为科幻加油;敦煌举办科幻文化节把古代与未来连接。前年评选出十大中国最科幻的城市。一些专业科幻企业成立,如时光幻象、海南壹天、未来事务管理局、八光分和赛凡空间等。中国科幻在国外也有较高热度。如去年线上中美、中德、中日等都有研讨会。2020 年又有二百二十篇(部)中国科幻作品被译成十五种外语,走向全球。从国外翻译引进
4、的科幻作品也与日俱增。宋明炜把中国科幻的现象归纳为“新浪潮”。他认为,2010 年前,中国科幻就已经有了十年的辉煌,但在科幻迷之外的人们却鲜有所闻,主流学者们也一无所知。科幻进入中国百年来,第一次以成熟自觉的方式,来塑造能同时让读者感到认同感和陌生的意象复杂、发人深省的“异世界”。这种新异的文学类型,或者在 20 世纪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崛起在中国的“新科幻”,超越了宣传小说、谴责小说、理想小说、科普小说等模式,成了世界文坛的奇葩。宋明炜搜集并探讨了中国新科幻中频频出现的主题,诸如:地缘政治,政治与技术的界限,新的阶级,后人类,不确定性,如何理解他者,如何与异类相处,我与非我,差异,对差
5、异的恐惧,宗教感,崇高,博弈,幽暗,颠覆,叛逆,诗学,高密度写实,真相的现实主义,刻意遗忘,失去的时间与重获的时间,对发展进步、国家主义、科学主义的质疑,制度拐点,革命,全新的自我意识,集体梦想,妥协与自我毁灭等等。这构成一个关于中国科幻的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深化了对中国当代文化和社会的认识。更进一步讲,上述这些,不也正是当今十字路口的人类续存面对的核心命题吗?二、历史的回顾和启示回头来看,中国科幻其实走过了一百多年的不寻常路程。一般认为,科幻是人类想象力的杰出代表。但中国的历史上的文学并非没有想象力,而是十分发达,比如 西游记。但这跟科幻还是不一样的。现代科幻诞生于 1818 年,标志是英国玛
6、丽雪莱写出 弗兰肯斯坦,创造了一种不同于哥特文学的新颖文艺形式,核心是反映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新变化。所以科幻的想象力是建立在科学理性和技术逻辑上的,它更着眼于未来变革。科幻在 19 世纪后期由传教士引入中国,但较成气候的发展,是在20世纪初的清末民初,史论【科幻文学研究专辑】021由鲁迅、梁启超等人译介。我今年初参加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一次科技与文学主题的对话活动,由中国作协李敬泽副主席主持,现场有一个朗读环节,即读鲁迅的 月界旅行 辨言。鲁迅在这个由日文转译的凡尔纳的探月小说的前言中讲道,“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但科幻在中国经历了跌宕起伏,几度濒于消亡。清末民初后
7、,它在 20 世纪 50 年代曾迎来又一次高潮,又在1978 年改革开放后复兴,并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之后进入上升期,到 21 世纪迈入新阶段。可以看到,中国科幻的发展是与中国谋求现代化、谋求民族复兴的进程,与现代史的关键时间节点,有一种正相关性。尤其是到了 2010 年后,之前的积累开始爆发。那年刘慈欣的 三体 出版,恰逢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同时举行上海世博会,它代替深圳之窗,第一次把那么多的全球性事务及观念引进来让国人亲眼看见,总共有七千六百万人来到世博园。七千六百万人是什么概念?中国的户籍当时有五亿,所以平均下来几乎是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代表去看了世博会。那是一个
8、非常高技术甚至有很强科幻感的会。到2011 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五千年来,中国都是一个农业国,这个变化就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分水岭的象征。而科幻正是一种城市文学,或者现代化的副产品。2012 年中国第一名女航天员进入太空。到 2014年,中国出国人次超过一亿,中国网民人数超过五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国家,并举办世界第一次互联网大会。到 2015 年,刘慈欣 三体 获得世界科幻大会的雨果奖,被一些人说成是科幻界的诺贝尔奖,这也是亚洲首位作家获得此奖。2016 郝景芳的 北京折叠 再获雨果奖。这年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夺得运算速度世界第一。2017 年“复兴号”诞生,中国高铁迎来新纪
9、元,国产航母下水。该年据世界银行统计,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美国居于世界第一位。2018 年,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编辑出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婴儿,举世震惊。2019 年 流浪地球 击败许多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收获四十亿票房。2020 年,世界五百强企业榜单上的中国公司数量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同年中国宣布消灭绝对贫困。金鸡百花电影节首设科幻论坛,接着上海国际电影节也首设科幻论坛。总体上看,进入 21 世纪,出现了以前没有的一些显著变化,比如新科技革命发生,科技成为社会的第一现实,极大影响社会生产生活并改变人的心理行为;中国从国家战略层面对科技创新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物质生产日益丰裕
10、,中产阶级出现并壮大;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人在相对富裕、全球化、互联网和游戏的环境中成长,并渐成为社会中坚,他们生产了新的精神需求;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割裂化;中国距离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这么接近过;而世界面临百年未遇剧变,机遇和挑战带来很多以前未有的话题,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忧虑空前上升。这些都刺激了科幻的表达。按照一种观点,科幻就是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一种回应。还有人认为,当代中国科幻不仅是想象力的体现,更是大国雄心的体现。英、法、美、苏、日等大国在崛起或强盛阶段都出现过科幻热。科幻反映的是一场未来话语权和未来定义权的争夺赛。三、时代的命题新时代中国科幻的主题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尤其面对这
11、个时代的焦点命题,从太空航行到虚拟世界,从人工智能到老龄社会,从基因科学到气候变化,从能源危机到瘟疫威胁,无所不及。我讲几个比较受到关注的。一是国家民族复兴的主题。中国科幻作为一种崛起时代的文艺形式,有时被认为是发展中大国的“现代化的方法论”。1840 年后,中华民族如何生存发展、如何才能复兴,这个命题一直贯穿在科幻创作中,既是大多数科幻或明或隐的背景,也是它们的显著或潜在主题。比如清末的 电世界 写中国用电征服世界,改革开放后的 小灵通漫游未来 描写科技奇迹的中国乌托邦等。如今的则十分复杂多样。吴岩在 中国轨道号中令人吃惊地虚构中国人早在 1972 年就克服时代的困难,把航天员发射到了地球轨
12、道,成为美苏之后的第三种载人航天力量。何夕在他的一系列小说中,假想了未来中国的高质量经济形态,提出“新三经济”“JT产业”“新四经济”“脑域技术”“微连续理论”等概念,认为要靠这些颠覆性创新才能支撑未来中国奇迹。他在 六道众生 中假设利用量子力学中空间的不连续性,来确保中国的未来生存。小说设想科学家在普朗克恒量的间隙里,构筑出六个平行的华夏大区,把人民转移到那里去居住,一举解决人口、资源等问题。这里的闪光点是他力图颠覆一般西方科幻想象中的外星或海洋移民观念。但在刘慈欣看来,微型化更可能是未来中国生存的趋势。他在 微纪元 中设想,为解决资源能源不足,把中国人的身体缩小十亿倍会怎么样?这样社会的尺
13、度也缩小了十亿倍,只需有微型的生态系统,消耗很微薄的资源就可生存下来,这样像灾难到来了抢菜之类的事也不会发生。这个设想以两项技术为基础,其一是基因工程,其二是纳米技术。陈楸帆的荒潮 是一个关于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后的近未来科幻小说,以广东一个局域为描写对象,写到了物质生活的0222022.12丰裕化和科技的高度发展,但是中国面临解决环境灾难以及资本盲目扩张等问题,并且要为城市中的下层年轻人寻求发展空间,不使之成为机器上的螺丝。中国特有政治文化也体现在了新的科幻小说中,比如多篇科幻小说中在飞船上都出现了“政委”角色,而国企领导人的登场也成了西方科幻两百年里没有过的新形象。中国科幻作家描写在月球、火星
14、上建立国企基地,国企干部甚至成为调节外星人冲突的主力军。八光分这家科幻企业与青海当地政府合办了一个冷湖奖,那个地方原是石油基地,后来资源采光人都走了,但现在科幻作家重返冷湖,描写这个基地在新技术的帮助下走向复兴,汉藏等多个民族共同创造出中国特色的未来新社会形态。科幻设想中国人仍将保持家庭和集体主义传统,这正如科幻电影 流浪地球 里面所反映的。何夕在 天年 中写到世界将重回冰河时代,中国人在救灾中体现了强大的体制动员力。科幻中还加入了许多传统哲学元素,比如老庄、佛教等。未来局组织的科幻春晚中,分布在不同时空中的中国人利用新技术返回地球欢度不一样的春节。中国历史也是一个热门的主题,比如有人把古代社
15、会搬到了银河系,写出 七国银河 这样表现战国七雄太空活动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西方科幻经典的银河帝国形象,不再是基地、行天者卢克和达斯维达了,从观感上也消解了星河战队和阿凡达。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出路。当今世界复杂而充满不确定性,人类能否如愿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地球这艘诺亚方舟能否续航下去,都是让人忧心的悬念,因此成了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像陈楸帆、双翅目、慕明、伊格言等科幻作家,他们的笔触已经是非常广泛的国际化了。吴季在 月球峰会 中描述太空探索将给全球地缘政治和治理格局带来新趋势,天地一体化背景下各国将围绕大国领袖地位进行新竞合,新型政治组织如行星地球党将出现,重大自然灾害将引发新政治
16、动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能导致西方新自由主义泛业。作者提出应适时离开地球,在外星换一个视角来看待人类面临的进化挑战,或许才能促进不同国家求同存异,推动解决全球治理难题。因此在小说中,由中国倡议,联合国安理会史无前例把它的会议搬到月球上举行,才实现了对 巴黎协定 和 月球条约的修订。王晋康在 二点五次世界大战 中,设想人类发明了一种能够毁灭整个世界的新物质,被西方别有用心者盗用,但最后是中国人设法把危机控制住,阻止了人类灭绝,世界迎来和平。刘慈欣在 光荣与梦想中,设想全世界的国家决定放弃战争,却通过奥运会比赛的输赢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江波的 银河之心试图回答属于未来百亿年人类共同体的、却又是当下这个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不同文明能否共存于一个银河系?人类在未来还能不能成为一个整体?生存真的是第一法则吗?智慧之光必然不能互相容忍吗?超越文明冲突的第三方立场究竟是什么?为了生存,我们可以彻底改变自身的形态吗?传统的人类情感,包括爱情、亲情和友情,能在无垠时空中经受考验并存在下来吗?我们有不可能跨越的技术屏障吗?是什么驱动了求生和觅死的行为?数量是否是生存的最高法则?数量即力量吗?人类能与机器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