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事故分析_包啸龙.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25661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事故分析_包啸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事故分析_包啸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事故分析_包啸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 0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事故分析包啸龙(中交一公局西北工程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0)0 引言随着建设市场不断扩大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及老城区改造与新建,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频发。某企业十年来较大以上事故共 23 起,可根据场景分为大型临时工程类、工程施工类、有限空间作业类、过程临时工程类、装备管理类 5 大类,其中涉及有限空间作业的共 7 起,占比 30.4%,因此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刻不容缓。1 有限空间认识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进出口一般受限但人员可以进入,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通风不良,容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有限空间一般具备

2、以下特点:空间有限,基本与外界相对隔离。有限空间可以是全部封闭的,如各种检查井、反应釜等,也可以是部分封闭的,如敞口的污水处理池等;进出口受限或进出不便,但人员能够进入开展有关工作;未按固定工作场所设计,人员只是在必要时进入有限空间进行临时性工作,所以设计上未按照固定工作场所的相应标准和规范考虑采光、照明、通风和新风量等要求;也因此,有限空间容易产生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等安全隐患。有限空间分为地下有限空间(各种检查井、污水处理池等)、地上有限空间(发酵池、料仓等)、密闭设备(船舱、管道、锅炉等)。该作业主要安全风险包括中毒、缺氧窒息、淹溺及高处坠落等1。2 有

3、限空间作业事故分析为了更好地为有限空间作业提供科学、准确的管理依据,笔者在各地应急管理局网站等地方,搜集了2019 年至 2022 年 39 起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信息(不完全统计),39 起事故发生在各个地区的各个行业,共造成 97 人死亡。在此,对 39 起事故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在 39 起事故中,较大事故 20 起占事故总起数51.28%(6 人死亡事故 1 起,4 人死亡事故 3 起,3人死亡事故 16 起)。一般事故 19 起占事故总起数48.72%(2 人死亡事故 12 起,1 人死亡事故 7 起)。盲目救援导致 16 人死亡,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 16.49%。盲目救援导致

4、 7 起事故由一般事故变为较大事故。39 起事故中,建设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有 13起,占事故总起数 33.33%(1 起人工挖孔桩事故,其余 12 为建设项目范围内地下管道井作业事故)。工业罐体等装置内发生的有 10 起,占事故总起数 25.64%,下水管道、井、泵站等清淤维修发生的事故 16 起,占总起数 41.03%。39 起事故中,中毒窒息事故 29 起,占事故总起数 74.36%,窒息事故 9 起,占事故总起数 23.08%,其他事故 1 起,占事故总起数 2.56%。39 起事故原因分析:30 起事故是未进行气体检测及及时通风所致,占事故总起数 76.92%,9 起事故是由于设备故

5、障、违规操作等原因造成,占事故总起数 23.08%。通过事故分析发现,有限空间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未及时通风并对气体进行检测,从而导致中毒窒息。有限空间发生事故一般以上为较大事故。建设施工过程中发生有限空间作业施工的占有限空间作业施工的 1/3。摘要:近几年有限空间作业事故较多,该作业具有点多、面广、作业量小、随机性大、人员需求少等特点,日常管理中容易被忽视。本文分析了 2019 年至 2022 年 39 起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原因,针对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分别制定不同的管控重点,大量应用科学化信息化手段进行管控,以期实现作业安全。关键词: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事故分析中图分类号:X92

6、8 文献标志码:B研究与探讨5 1批完成后推送至作业班组负责人和作业监护人员,作业班组负责人安排符合作业要求的作业人员(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合格,接受过安全技术交底,作业前进行了危险告知和应急培训,签订了安全承诺书)前往作业地点,同时监护人员到达指定位置。通过视频监控对作业人员进行人脸识别并与云平台白名单进行比对,评价作业是否符合作业要求。作业人员符合要求后,设备自动进行有限空间通风并通过传感器进行甲烷、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检测(需要通风先进行通风),检测数据达标后上传系统,同时监护人员到达指定位置并进行人脸识别确认。当作业人员条件符合要求、气体检测符合要求、监护人员已经到位三个条件同时满足后,

7、系统推送同意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指令,否则有人员进入有限空间系统将进行报警。3.4 作业过程实时监控作业过程中有限空间气体实现实时监测,当监测到某一项气体出现超预警值时,系统立即向参与作业审批人员及现场作业人员发出警报信息,同时提醒监护人员组织作业人员撤离,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后监护人员进行信息反馈,若监护人员未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则代表作业人员可能遇险,此时系统会进行报警升级,同时向项目负责人发送启动应急预案提示。作业过程中,系统会对作业人员采用行为智能识别,或对热感应、生命体征监测可穿戴设备等进行监测,智能识别或热感应技术通过分析采集数据对作业人员的行为动作进行判断,当作业人员的各个肢体都有一定的

8、不间断动作时可判断作业人员在正常作业,此时定义为作业人员安全。当采集的数据发现作用人员的肢体超过一定时间(数秒)未活动,可判断人员可能中毒窒息,立即发出警报。有限空间中毒窒息事故特点就是,作业人员吸入有毒有害气体后瞬间四肢僵硬倒地,失去活动能力。现阶段市场上生命体征监测可穿戴设备多种多样,产品基本都可以满足使用功能需求,可以通过工人穿戴生命体征监测手环等设备对其血氧含量、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数量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数值预警立马向系统平台发送报警信息并提示作业人员撤离。监护人员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事故的预防和及时救援起到关键性作用,所以必须采取措施预防监护人员不到岗

9、履职或者3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3.1 安全管理总体思路通过以上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特点是人员死亡率高,容易造成二次事故导致事故进一步扩大。针对有限空间作业发生事故的原因和事故特点,行业企业须强化源头治理,通过信息化管控手段和“软”“硬”件结合等方式,以简单、便捷为原则,实现该类作业安全风险的事前管控,从人、物、环静、管理等各个方面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层层压实责任,分级分类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完善预警与救援机制,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性,确保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首先,要从思想上解决人的问题;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利用信息化手段

10、解决一些管理难点和痛点。做好事前管理,落实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要从作业工人入场开始,严抓安全教育培训,不同工种的班组制定不同的班前安全十分钟教育内容,严格执行作业审批流程。整个作业过程要采用现代化科学手段进行人员实时监测,做到第一时间预防事故、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应急救援。严格落实不审批不作业、不培训不作业、不通风不作业、不检测不作业、防护设备设施不全不作业、监护人员不到位不作业的“六不”要求。3.2 信息化平台搭建整合视频监控、气体检测、人脸识别等技术,通过硬件设备安装在有限空间入口与构建的信息化云平台进行对接,可以对现场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实现作业条件不满足

11、要求强行打开或进入立即报警,作业前条件评价审批,作业过程实时监控,作业结束信息反馈并退出预警等功能。3.3 作业前条件评价审批建立有限空间作业人员信息库,形成电子化人员管理台账,记录人员身体健康情况、操作证件情况、培训教育情况、接受交底情况、作业前班前讲话及风险辨识情况等。任务发起者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系统”(简称系统)提交有限空间作业申请,系统按照制定的审批流程逐层推送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审批,作业申请审研究与探讨5 2研究与探讨临时脱离岗位等情况的发生。系统对监护人员进行实时监测,设置发送一定规律的监护信号等方式识别监护人员在监护范围内未参与作业、未脱岗,正在实施有效监护等情况。3.5 作

12、业结束信息反馈作业结束后,作业负责人及现场监护人员清点人数,人员全部撤离至安全区域后发送作业结束指令,收到指令后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作业结束确认,并对有限空间出入口封闭情况进行确认,确认无隐患后对有限空间作业申请进行闭合处理。4 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种类及事故原因相对单一,事故场所简单,复杂情况较少,救援难度一般都不大。企业应在日常要做好应急准备,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制度,开展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管理人员、监护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培训,不断完善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预案,按场景需求配备足够的应急教育装备,组建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定期开展有限空间专项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提高全员的应急知识水平

13、和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的救援能力,并预防导致事故进一步扩大的盲目施救产生。5 小结当前,企业的安全管理要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通过更多的软硬件结合,最大可能地实现事前管理,使用设备取代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部分作用,提高安全管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度,落实各岗位安全责任,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全员参与安全管理,打造专业化作业队伍,打通安全管理“最后一公里”,提升监管水平和监管力度,抓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才能打造更加安全的作业环境。参考文献1 周延.受限空间作业危险性分析及安全管理研究 J.科技视界,2013(33):152-153.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13.33.116.安编辑 刘亚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