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的实现路径研究 韩永辉麦炜坤沈晓楠摘要: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踏上新征程,并朝着高质量发展典范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本文从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衔接、协同创新效能和人才医疗服务合作三个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典型特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剖析,并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机制对接、坚持创新引领、强化产业支撑、畅顺交通联络、激发市场活力、深化合作交流和完善安全保障七方面政策建议,以期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走深走实。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区域协同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衔接;促进要素流通【中图分类号】F27doi:10.3969/j.i
2、ssn.1674-7178.2023.01.00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球产业链重构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影响及中国应对研究”(21&ZD07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产业政策对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影响研究:理论机制、实证识别与中国方案”(7207303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产业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理论机制、实证识别与中国经验”(7187304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全球价值链的产业政策治理研究”(2022B1515020008)、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2022年度特别委托项目(GD22TW
3、CXGC12)研究成果。引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的重大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的实现路径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4城市观察 2023年第1期Urban Insight,No.1,2023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理论层面上,这有助于形成大湾区经济带,并在产业合作、文化交流和要素流通等方面降低交易成本1,实现经济效率和发展质量的提高。在现实
4、层面上,这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选择,有助于为港澳发展扩展空间,推动广东现代化建设。在新征程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将继续肩负起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等一系列重要使命,以打造成国际一流湾区和高质量发展典范为目标,持续发挥自身在制度开放、科技创新、产业体系等方面的优势,以拼搏精神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一、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的现状分析(一)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衔接不断加强1.产业发展规划对接加强,全产业链布局初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政策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总体规划。一方
5、面,产业结构实现整体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要构建大湾区内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体系。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实施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 等政策文件,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重点培育“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的力度,加快构筑“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产业布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 重点瞄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健全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建立健全联合招商、收益共享机制,辐射带动珠江西岸地区产业链加快发展。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 南沙方案)要求,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
6、创新,将制度和技术优势转化为南沙科创产业优势,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南沙建设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各项政策和方案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以顶层整体设计和规划为先导,逐步尝试建设完备的产业链发展布局3。另一方面,城市响应产业链发展顶层设计,推动全产业链布局协同。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积极布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柱的产业链,实现产业链发展机制对接4。在大湾区内部,已形成了涵盖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多层次产业链条,其中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链、知识密集型产业链和生态保护型产业链分别布局在大湾区西岸、东岸和北部;港澳发挥向内融合、向外发展的产业链连接节点功能;各城市推
7、动产业链基础高级化、现代化发展。大湾区着力推进“双区驱动+双城联动”,聚焦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延链,深化区域产业共建。2.物流通关政策逐步实施,货物通关流程持续优化。依托自身的海港群、空港群交通网络,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完善区域物流供应链管理规则,持续提升货物、数据和技术流通速度。一方面,通关便利化政策统筹推进。大湾区内地九市海关部门逐步开始实施一体化“先出区、后报关”的通关政策;各城市加快探索更新物流监管方式。随着“单一窗口”的5建设不断推进,广东省外贸集装箱港口口岸优化了货物通航、报关与通关等环节,逐步实现船舶通航、企业报关、口岸通关等多个领域的“724小时”模式全覆盖,促使货物通关
8、便利性显著提高。另一方面,物流快速通道顺利搭建。目前,“粤港两地海关监管互认”政策逐步落实;深圳海关对外贸易一体化服务持续优化升级,创新推出了“大湾区组合港”模式;深港陆空联运模式全面实现,进而提高了物流通关效率。广东省电子口岸平台建设逐步完善,物流信息电子化程度加快提高。传统通关模式的效率提升和新型通关模式的创新为供应链发展提供了“快车道”,促进粤港澳物流供应链稳步衔接发展。3.一体化交通体系加快形成,综合运输能力有所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建设成果不断涌现,交通互联互通变得便利。一是空运方面,香港、广州、深圳作为大湾区国际空港核心,联动珠海、澳门等大湾区空运网络节点,形成世界级机场群,共同
9、构成全球航线网络中的供应链主要航空枢纽节点。二是航运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香港港、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东莞港等沿海港口,以及佛山港、肇庆港等内河港口,航运互通水平和港口吞吐能力全国领先。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大力推进组合港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高港口信息化水平,推动各港口间信息实时共享,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是陆运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打造陆地综合交通网络(表1),根据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统计,目前大湾区核心城区高速公路密度已达每百平方千米8.7千米。广深港高铁、穗深城际开通运营,实现青茂口岸连接通道与广珠城际铁路在珠海站内连接,推动澳门轻轨在珠海站、横琴站与内地高铁
10、、城际铁路便捷衔接,支持澳门融入了国家铁路网络。同时,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极大地缩短了三地距离,推动形成了联通粤港澳大湾区的“2小时”高速公路网络。互联互通的快速交通网络初步建成、海陆空交通基础建设为大湾区供应链发展提供了基础运输保障。(二)协同创新效能持续增强1.科研项目资助力度加大,科技金融支撑效能显现。粤港澳大湾区着力打破科研资金跨境“藩篱”,强化大湾区创新协同效应。一方面,积极共建科技计划项目,推动科技创新机制衔接、规则对接。如广东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财政层面突破,出台 广东省省级财表1粤港澳大湾区部分重点交通基础建设序号1234投用时间2018年2018年2019年2019年名称广深港高
11、铁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穗深城际途经城市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珠海、澳门、香港广州、东莞广州、东莞、深圳全长141千米55千米13千米74千米作用内地与香港高铁实现互联互通极大缩短港珠澳三地间的时空距离跨狮子洋连接穗莞,分流虎门大桥交通压力连接穗深莞中心区,采取公交化运营模式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的实现路径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6城市观察 2023年第1期Urban Insight,No.1,2023政科研项目资金跨境港澳地区使用管理规程(试行),打通科研资金拨付港澳的直接渠道,推动广东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另一方面,以联盟、平台护航
12、科研资金跨境流动,由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州市、深圳市及相关部门组建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顺利成立,为大湾区内企业、金融机构提供资源对接渠道,并通过把内地的产业和科技优势与港澳的金融优势相结合,推动跨境金融交易实现突破式发展,进一步推动科研资金流通先行先试。2.科创平台体系加速构建,科研设备共享进程有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平台建表210家在穗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情况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序号12345678910实验室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粤港量子物质联合实验室粤港澳环境污染过程 与 控 制 联 合 实验室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粤港澳呼吸系统
13、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粤港慢性肾病免疫与遗传研究联合实验室粤港 RNA 医学联合实验室粤港澳中医药与免疫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粤港澳污染物暴露与健康联合实验室粤港澳离散制造智能化联合实验室依托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等华南师范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等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暨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香港大学巴斯德研究中心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4、、广州悦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广东工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紫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香港浸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前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中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主要研究领域光伏与磁性材料、聚集诱导发光材料新型凝聚态量子材料和器件、光子操控与应用城市群环境与健康、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大气污染、气候变化、环境健康与生态风险传播和流行病学、免疫调控机制策略免疫性肾病遗传易感基因的筛选、易感基因的验证和临床关联RNA的生物学和化学特性、心脑血管疾
15、病中医药诊治免疫相关疾病研究污染物排放以及健康问题智能信息处理、知识自动化、智能检测、智能装备和工业互联网等7设加速推进,各类重大科研设备、实验室等资源在区域内共用共享,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重要创新驱动支撑。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逐步构建起以重大科研平台和实验室为主导的一流科创平台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了“两廊+两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分别为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在此支撑下,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已建成20家,其中在广州的数量达到10家(表2),涵盖生物医药、生态环境、智能制造等现代产业领域。另一方面,大湾区内科研设备逐步扩大开放共享。粤
16、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加快探索科研设备进口关税免除,如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和深圳坪山综合保税区享有“提前适用政策”,多种产品在综保区内维修无须再上报国家部委个案审批。再如,南沙方案 也强调要强化粤港澳三地间的科技联合创新,借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科研设备进口,并且允许港澳科研机构因科研所需的产品和样品无需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3.知识产权交流合作深化,创新发展保障能级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交流合作。一是初步完善大湾区知识产权合作计划和安排。粤港澳大湾区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规则制度的创新与对接策略,目前已初步形成良好的合作生态。例如,2020年澳门签署的 关于深化在知识产权领域交流合作的安排,以及粤港保护知识产权合作专责小组所签订的 粤港知识产权合作计划,在深化专利实质审查、发明专利延伸的交流合作方面都有所突破。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调解中心、粤港知识产权运营机构交流活动等多个知识产权合作机制不断发展,促进了现代化水平发展规则进一步衔接。二是知识产权人才共同培养力度加大,合作专责小组保障力度提升。截至2020年,粤港保护知识产权合作专责小组至今连续召开专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