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1 叶昌炽的诗经研究方法叶昌炽的诗经研究方法 王立民 摘 要:叶昌炽是清末民初著名文献学家,其目录版本学、金石学成就举世瞩目,这些成就掩盖了他的经学研究成就。文章以缘督庐日记中关于诗经研究的记录为例,用文献学理论,归纳总结出叶昌炽经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及对今人经学研究的启示。关键词:叶昌炽;诗经;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I20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23)02-0091-07 叶昌炽(1849-1917),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末民初著名文献学家,长于目录、版本、校勘之学,尤擅金石学。其藏书纪事诗和语石被称为“乃二百数十年间无人荟萃之创作。文字一日不灭,此
2、书必永存天壤”的不朽之作。叶氏身后还有日记流传,这就是被称为“晚清四大日记”的缘督庐日记。叶氏既以上述三种著述闻名天下,其他方面成就往往被遮盖,以经学而言,叶氏虽不以经学名家,但是他在经学方面的成就,诸多结论发人所未发。其在经学研究方法上的思路做法,则对我们今天的经学学习及研究,依然有很多教益。本文仅就叶氏日记中所见诗经研读方面的经验之谈,加以概括陈述,以期为叶昌炽研究及经学研学提供些许借鉴,尤其是对大学生及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可靠的方法论指导。叶昌炽对诗经的集中研读、考证,以 1876 年至 1878 年间为最勤,故本文所选叶氏日记中这三年在苏州正谊书院读书时研读诗经的资料为主,结合文献学相
3、关知识及方法,对叶氏的研读活动加以述评。表格主体共两栏,第一栏为叶氏所读经文及所下按语,第二栏为本人对叶氏诗经研究的评述,意在标示叶氏研究方式方法对经学研究的启发,这些方式方法是历代学问家共同经验的总结,与文献学理论暗合。表表 1 1 叶昌炽研读诗经述评表叶昌炽研读诗经述评表 序号序号 日记日记 述评述评 1 读毛诗正义引说文云“潦,雨水也”。按说文水部“潦,雨水大皃”,冲远删两字,殊失许义。又按周礼“茇舍,草止之也”,甘棠疏引节“茇”字,亦非。(1876 年正月十六日,以下 20 条均出自本年日记)古书在抄写、刷印时代,文字差异较大。除此之外,历代注家对古注的更改,也能造成字义的改变。叶氏认
4、为此两例中孔颖达节删古注致误。2 读毛诗羔羊疏有“故下杂记云”句,初不解其义,既知“杂记下”倒文也。(正月十九日)校勘中的倒文现象时有发生。3 夜缉匪石遗稿、说文段注,订二条,未刻补录于后:隩,注云释丘曰“厓内为隩,外为鞫”。按:释丘作“外为隈”。说文阜部隩、隈二篆相次,盖本释丘。此因郑笺改作“鞫”,然郑笺不引尔雅,又与毛传异,不应据改。(正月廿二日)郑笺不从毛传 尔雅,属于改古注,而钮、段二人从郑说。叶昌炽认为不应据郑笺而改古注。4 读殷其雷疏,引云汉传曰“隆隆而雷,非雨雷也”。按云汉传古书注解,形式多样,各司其职。此(清)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年影印本。基金项目:中
5、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晚清著名藏书家叶昌炽研究”(10BZS006)。作者简介:王立民(1964-),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元明清文学。2023 年 3 月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Mar.2023 第 2 期 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No.2 92 第云“隆隆而雷”,笺乃云“非雨雷也”,孔冲远误。小星疏,即丧服所谓“贵臣贱妾也”。按仪礼丧服只有贵臣、贵妾,无贱妾文或刊本之误。又引何休云“夫人无子,立右媵之子。右媵无子,立左媵之子”。今公羊传解诂无两“之子”字,宋绍熙本同。按:如云“夫人
6、无子立右媵,右媵无子立左媵”,则疑于废后立后不如孔所引为长。唐时本犹未误也,以诗疏推之,则注左媵下嫡侄娣,右媵侄娣,左媵侄娣,并宜有“之子”字。疏又引公羊曰“心为大辰”。按:公羊昭十七年传“大火为大辰”,何休注“大火为心”。冲远以注改经,未是。(正月廿三日)处孔颖达 疏 误合毛 传 郑 笺。研治经学,离不开礼学知识。传统的四部类知识之间,在某些方面是彼此相通的。在朴学时代,古人“注不破经”、“疏不破注”,则同于儒家文献学领域的金科玉律。5 读毛诗疏,引二刘说,云“五等诸侯夫人初嫁皆乘厌翟”。案隋书儒林传“刘焯及炫同授诗于刘轨思”,则二刘诗义相同者,皆本轨思之说也。轨思著述不见于志传,据二刘所说
7、可以略得其概。(正月廿七日)未有纸张及有纸张而无印刷术之前,文献传写实属不易。古书注疏文字之考订,与史传文字之间可以互补。6 读毛诗音义,“王姬之车”音“居”,释名云今音尺奢反,韦昭曰“古皆音尺奢反,从汉以来始有居音”。按:易“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孤,后脱之弧”,车与孤、涂、弧三字韵似,亦读如居音。是汉以前即有居音也。太玄将首次七“趹船跋车,其害不遐”,车与遐韵亦为尺奢反,盖义得两通。(正月廿八日)音韵学知识有益于治经学,有益于考证之学。研治诗经,离不开易学知识。推而广之,研究某一经离不开其他经,彼此相互生发。7 草玄至将次六,“日失烈烈”,宋陆旧注云“五为日中,故六为日失”。按:
8、“失”乃“跌”之省,周官礼郑司农注“景夕谓日跌”,是也。“跌”又作“昳”,左昭五年传“故有十时”,“故”,杜预注“日昳为台”。释文作“日跌”。(正月廿八日)形似之误校勘不可不慎。难解诗句,字形差之毫厘,字义谬以千里。8 读邶鄘卫谱,正义云“王肃康诰注 康,国名,在千里之畿内。既灭管、蔡,更封为卫侯。郑无明说,或者康谥也”。按:史记卫世家“康叔卒,子康伯立”。谥法无父子同号,当是康伯之世,去其旧封年代未远,故犹沿旧称耳。疏又云“许穆夫人之诗得在卫国者,以夫人身为卫女,辞为卫发”。按:三百篇许无风无所附丽,故列于卫之末,疏未是。疏又云“宋襄之母身已归宋,非复宋妇”,上“宋”字当作“卫”,传写之误。
9、(二月初一日)古书成书既久,古今疆域变迁,故治经不可不熟知古舆地之学。未有印刷术之前,古书传抄不易,常有讹误。既有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与抄录并行,然地域之别,抄手能力高下,古书讹误依然存在。9 绿衣疏引内司服“素纱”,周礼本作“沙”。按“沙”古字,“纱”今字。任大椿释缯曰“绢一曰纱”。太玄经“韯螮纱纱,县于九州”,注:“纱,细微貌”。纱为绢之细者,命名之义或取纱纱。余案:太玄“旧音纱,亡了切,乃读如眇,与素沙之沙形声俱别。古音萧、宵、肴、豪、幽同部,顾亭林音论,纱字正与州韵,若读为沙声则不韵矣。”又按:注“细微之德,临有九州”,与汉文帝诏“朕以微眇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其词正合,纱即眇无疑
10、。又按:说文、玉篇无“纱”字,至广韵、集韵始收之,陆德明释文引笺亦作“纱”,并读为沙音,然则“纱”有沙音其在隋唐之世乎。(二月初六日)文献考证,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的考订,离不开古音学。此处考订即利用顾炎武音学五书之音论。古书注释,涉及词源学。字书收某字时间有先后之别,有助于考证词义产生的大致时代。10 燕燕疏,引周礼注“睦亲于九族,姻亲于外亲,任信于友道,恤振于忧贫”。按:周礼注原文末句变文作“恤,振忧贫者”,是也。疏增一“于”字以合上三句,遂为不辞,古书不可轻改如此。(二月初七日)古书不可轻改,轻改古书,治学大忌。11 玄莹云“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旧注“孔子曰述而不作,有所因循而体正
11、”。余按:诗日月“报我不述”,传:“述,循。”明“循”、“述”两字互相训也。(二月初十日)旧注之宝贵之处,往往在于明示古文字义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这又是训诂学的基础。12 诗“从孙子仲”,笺云“仲,字也”。毛刻校勘记云“脱子字”。余按:下正义引笺“子仲,字仲,长幼之称”。亦有“子”字,是可为脱字之证。按:上“州吁”下当脱“主”字。击鼓疏又云“以伐郑之陈援庵先生校勘学释例归纳出古籍刊刻有讹、脱、衍、倒四种错误,主要表现为正文、注文、疏文之间的 93 谋州吁之由,州吁暴虐,民不得用。”(二月十二日)混淆,发生脱、衍时文字此消则彼长。13 诗“凯风自南,吹彼棘心”。传“棘,难养者”。段玉裁云“棘下当
12、有心字,棘心,棘之初生者,故难长养”。雄雉疏云“言雄雉飞之时,下上其音声以怡悦雌雉,以兴宣公小大其言语,心怡悦妇人”。余按:笺云“棘,犹七子”。笺者笺传,无“心”字。正义释传亦云“棘,难长养者,言母性宽仁似凯风,己难长养似棘”,都不言“心”,此可见传文不当改也。按:“心”乃“以”之误。(二月十四日)古书之字形似致误者为多,经、传原文均不可轻易改动。14 诗谷风“比予于毒”,笺“视我如毒螫”,释文“螫,矢石反;何,呼洛反”。注疏本作“恶,乌路反”。余按:上笺“反憎恶我”,释文即云“恶,乌路反,下皆同”,则此处不应重出,注疏本未是。谷风“薄送我畿”,传“畿,门内”,疏云“皆期限之义”。楚茨传曰“畿
13、,期也”。余按,楚茨章“如幾如式”及传“幾也”,并不作“畿”。隋经籍志“注毛诗者宋有何偃,梁有何胤”,“何”字疑指两家。广韵“螫“一作“蠚”,入十八药,与“呼洛反”音近,盖“螫”本有两音也。(二月十七日)解经,多种训诂方法必不可少。幾、畿,词义并无瓜葛,然字形近似,容易致误。一字二音乃至多音者尤当注意。15 诗旄丘“流离之子”,传“流离,鸟也”。注疏本释文引尔雅云“鸟少美而长丑,为鹠”。正义引张奂曰“鹠食母”。释文单行本及尔雅“”并作“鷅”。按,作“鷅”者是。鷅,离声之转。玉篇“,匹沼切”。鸟变与“鷅”字,音义俱别。(二月十九日)诗经中名物分类细致,解释其中名物,尔雅、释名、经典释文为不可或缺
14、之工具书。古书中字音有音转现象。16 简兮疏引鲁语云“伶萧咏歌及鹿鸣之三”,按:“萧”误,当作“箫”。序“仕于伶官”,释文云“泠音零,从水。亦作伶”。校勘记“汉书志 泠,纶。人物表 泠,沦”。又吕览皆从水。(二月廿四日)叶氏据文义判定以“箫”为正,属于校法四例中理校法。不同古书中词语解释可以相互参照、借鉴。17 余考祭统无“寺”字,经文遍释“辉、胞、翟、阍”,而于“寺”字独无释,则本无“寺”字可见。诗疏引周官寺人以释传文,当是随文解之,非谓礼有“寺”字也。诗简兮传“夫祭有畀、辉、胞、翟、阍、寺者”,疏云“引祭统文”。(二月廿五日)古书中本无其字的现象多有,以释文倒推经文,则可以查知某字某义之产
15、生大致时代。古书有随文解经现象。18 载驰、载驱,传“载,辞”。笺“载之言则也”。疏云“郑惟载之言则为异”。余按:则,亦辞,郑申毛不异。(三月十八日)两词词义相同、相近,各自解释的词语义亦相同相近。19 释鸟“鶌鸠,鹘鸼”。毛诗疏引孙炎注“一名鸣鸠”。月令云“鸣鸠拂其羽”,尔雅疏引作“一名鹘鸼”。余按:诗疏是也,以其“一名鸣鸠”,故引月令“鸣鸠”句为证。若作“鹘鸼”,则所引赘矣。“鹘鸼”两字即经文,孙叔然注多有以经文颠到互训者,如“须葑苁”,注“须,一名葑苁”,“鰋鲇”,注“鰋,一名鲇”,皆是。然当上下并举,不当单出“鹘鸼”也。诗“至于顿丘”,疏引释丘“如覆敦者,敦丘”。郭璞曰“敦,盂也,音顿
16、”。校勘记按:“音顿二字当旁行细字,正义所作音例如此”。又一解云“音顿二字,亦景纯语,今俗本尔雅删之”。谨案:两说并非。“敦,盂”,尔雅注也。“音顿”,音义也。两书一人所作,连引其文而系之,郭璞尔雅注固无脱文,正义亦无“音”字例也,阮说傎矣。(四月初二日)以经释经,以此经释彼经,亦是释经一法。释经之作,雅学系列书、方言系列书、说文系列书,必不可少。古书注解,相当不易,即使阮元这样学问渊博之人,也常出错。古文献研究者不可不慎。20 汉书地理志“初,雒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师古曰”宗周,镐京也,方八百里八八六十四,为方百里者六十四也。雒邑,成周也,方六百里,六六三十六,为方百里者三十六。二都得百里者,方千里也”。余按:诗王城谱,正义引此以为臣瓒说,然则师古之注皆袭瓒说而没其名耳。时有古今,地有变迁,研治经学,地理学知识不可或缺。诗经十五国风,涉及现地学。叶氏按语,证明古代早已有攘夺他人 94 国语“幽王欲杀太子成,伯服必求之申”,韦昭解云“太子将奔申”。诗王城谱,正义“将”引作“时”。按:作“时”者是。既云必求之申,太子必已在申矣,不宜言将为未然之辞。诗“曷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