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彝文文献中的音乐史料研究刘通/何亚茹摘 要:彝族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字,从古至今书写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了浩如烟海的文献经典。彝文文献记载了较多音乐的信息和知识,例如乐器的起源请神曲应对歌芦笙的起源铜鼓王歌唱威望端午对歌歌舞的起源铜铃的起源等,这些史料散存在毕摩经书、歌师唱本、民间故事等各类文献中。通过对音乐史料的分析,有利于展现彝族先民的音乐生活画卷,分析彝族先民的音乐思想。关键词:彝族;文献;音乐史料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刘通(1990-),男,西南民族大学文学博士在读,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何亚茹(1991-),女,阿坝师范学院讲师
2、。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一般规划项目彝族文献中的音声治疗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ZWH2106)。引 言音乐是听觉感知的声音艺术,在彝族传统社会中,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逢遇到婚丧嫁娶等各类活动,人们往往通宵达旦歌舞竞技,音乐成为彝族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纵观彝族发展的历史,彝族没有用乐谱记录音乐的传统,但民族文字却对音乐事项进行了书写。彝族文献中记载了先民所用的乐器、歌舞音乐、音乐活动等内容,展现了较早时期彝族音乐风貌。一、音乐起源彝族重视追溯万物的“根源”,并将万物的起源以口传或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彝族将论及万物起源的文献称之为“博帕”或“查姆”。在
3、彝族文献中记载着诸多音乐事项的起源,比如阿古合的起源、乐器的起源、歌场的起源等,只有追究其本源才能使人信服,才能发挥其作用。音乐彝族称之为“莫鲁吔鲁”,“莫”是乐器演奏的行为,“吔”则是用声带进行歌唱的行为。声乐彝族称之为“吙吔”即低声吟唱,放声高唱的意思。声乐和器乐构成了音乐,文献中有关音乐溯源的内容展现了彝族先民对音乐的朴素认知,接下来将根据声乐和器乐的起源文献来进行分析。(一)声乐的溯源匈牙利音乐学家萨波奇 本采在其著作旋律史中论述到:“最古老的旋律形式跟说话没什么区别,当人类用他们的嗓音来模仿自然声音试图与世界交往时,音乐的历史就开始了;在它开始的地方,自然的口语音乐声调也就开始存在。
4、”前苏联音乐理论家玛采尔认为:“在千百年的过程中,音乐曾经始终是(现在仍然是)与语言联系着的。”彝族先民认为人类语言和声调的习得与自然界的动物有关,声音的高低组合便是我们现在认知的声乐。彝文文献人类起源经记载:“尔可曾知道,此时的人类,能分春和夏,人语从雁得,语言学雁语,没有白雁时,人语不成调,怎不想白雁,音调靠雁得。”彝族六祖史载:“人始发语声,语声如鸟语,人语学禽语,有的似鸿雁,有的如鸦鸣。”彝族先民认为人类语言和语调是从鸟类那里学来的。鸟的叫声是诱发人类产生语言和音调的因素。彝族谚云:“唱歌有三种,一是高兴时唱、一是悲伤时、死人时唱,一是在山上放牧时唱”;“调子有三种,一是沙居(高兴),
5、一是煞举(悲伤、忧愁),一是尼布嘿布合(禽兽雀鸟叫)。”其中“尼布嘿布合”便是模仿动物的叫声,此种唱法在毕摩诵经时仍广泛应用。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尤其是鸟类的声音是彝族音乐产生的途径之一。勒俄特衣中记载,彝族始祖居木武吾娶了天神恩体谷自家的女儿滋俄尼拖,三年之后生了三个哑巴儿子,为解除儿子哑巴的疾病,居木武吾派小天雀去天神处打听解救之法,小天雀偷听到“山上砍来三节竹,爆炸烙三子,再烧三锅开水烫,就会各自说出话。”居木武吾按小天雀打听来的方法医治好了三个儿子的哑巴病,三个儿子分别讲藏语、彝语、汉语,成为藏族、彝族、汉族的祖先。值得注意的是,传授治疗哑巴秘方的动物也是一只小鸟。DOI:10.19340
6、/ki.hhzs.2022.24.05225SONG OF YELLOW RIVER2022/24在另一则关于人类语言的故事中讲到,天神恩体古子觉得世间万物太凶恶,要通过“赐圣水”的方式惩罚万物,于是天神赐给人间圣水。得知此消息,世间万物都抢着去喝,人类跑在后边,看到青蛙摔倒了,四脚朝天,人类就把青蛙给翻过来,青蛙说你是个好人,就告诉人类天神所赐的不全是圣水,金碗、银碗里装的是哑水,树叶里的是圣水。青蛙让人喝树叶装的水,别的动物都喝了前边的哑水,都不会说话,人喝了圣水,就会说话了,青蛙舔了树叶上露水,就只会呱呱地叫。语言是区别人与其他生物的标志,语言的习得与人类自身的善良品质有关,表现了彝族先
7、民对语言的崇敬。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挽歌阿古和,阿古和的命名与彝族语言有关。阿古和是在死者出殡前演唱的送别歌,演唱者排成一列或围成一圈,一起高声唱道“阿古啊!阿古!”。文献九种阿古中记载:“对面居阿哲,阿哲是打银,打银抽银丝,银丝被抽断,阿古数一种白羊被狼叼,阿古数五种;白鸡被鹰叼,阿古数六种;牯牛摔崖死,阿古数七种;走路踩滑脚,阿古数八种;说话说漏嘴,阿古数九种。”文献中追溯了九种阿古,是人们对于生活生产中的各种突发事件的反应,涉及对抽断金银丝线的可惜,对白狗、黑马、白羊、白鸡、牯牛等动物逝去生命的惋惜,对于走路滑脚的惊愕和对说话漏嘴行为的后悔。阿古在彝族日常用语中是语气词
8、,常表示“惊讶”“感慨”“惋惜”之意。后来演化为感慨逝者离世,劝导逝者安心归祖的挽歌的统称。彝族文献中还有诸多将动物的叫声与音乐做对应关系的记载,四川地区“妞妞伙”也称“妞妞日”,“日”在彝语中可解释为“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叫的声音”,过年歌“库史阿哈日”其中的“日”也理解为“野外蜜蜂在花丛中的嗡嗡叫声”;在四川彝族的婚礼中演唱的歌曲叫做“木作”,“作”在彝语中解释为“野外锦鸡的叫声”。(二)器乐的溯源在云南彝族文献乐器起源中人们认为世间的乐器都是由孝敬父母、团结亲戚、友爱朋友的小绿鸟死后幻化而成,“乖乖绿鸟头,变成小口哨;乖乖绿鸟翅,一只变四弦,一只变扇子;乖乖绿鸟脚,一只变三弦,一只变二胡,绿
9、鸟的食道,变一只巴乌,绿鸟的气管,变一只哩噜;绿鸟的脖子,变一支笛子明天一清早,吹三声口哨,兵马全召齐。到了晌午呢,吹三声小号,兵马齐冲杀。傍晚时分呢,锣鼓重重敲。所有会飞的,学绿鸟唱跳。日落以后呢,铃铛摇三下,会走的一切,一起来玩耍。”小鸟死后,鸟头变口哨绿鸟的脖子变笛子,绿鸟的舌头变响鸣,鸟肠变小号,鸟肺变片钗,腰子变成铓,鸟心变成鼓,鸟胆成铃铛。人们获得了乐器后,懂得孝敬父母、团结亲戚、友爱朋友,按时劳作,享受恋爱,生活幸福。铜鼓的起源中记载;“男人作战,女人管事,作战凯旋日,打铜鼓藤鼓,打马杀牛贺,擂鼓响如雷,击钟如闪电,人吼惊苍天。铜鼓的根源人们这样说,就是这样的。”铜鼓的起源与彝族
10、先民的战争有关,传说,铜鼓既可以煮水煮饭,也可以传播作战信息,鼓舞作战士气。有关器乐起源的文献有 芦笙起源 芦笙叙述 金铃歌舞起源乐器起源铜鼓的起源法铃的起源莫轰的起源 等。彝族文化传统中的“追根溯源”的思想,彝族重视根源,对于重要的事物都会追究其本源,只有追究其本源,音乐才能“有效”。彝族先民认为音乐的产生与自然万物有关,彝族自古以来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彝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中,“万物有灵”的思想使天空大地、高山河流、飞禽走兽等都与彝族人建立起对应联系,音乐是自然万物赋予人类美好的礼物,人类通过音乐与万物进行交流,音乐的使用逐渐成熟并形成固定的传统,在不同仪式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二、音乐功
11、用彝族音乐的起源与自然安万物相联系,彝族人始终将自身当做是自然的一部分,融入自然、敬畏自然是生存法则。彝族先民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诸多传统,这些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在原始的祭祀天神活动中,彝民族早期的舞蹈、音乐也应运而生,随着生产实践的不断深入,这些舞蹈、音乐最终固化下来,成为各种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渐具彝民族特色。(一)音乐与婚恋彝文文献洪水与笃米 笃弭天婚配中都记载了始祖笃弭与三仙女对歌结婚的故事。笃弭天婚配中记载:“你小的善言,我长者悦听。至尊策举主,仇哲鲁尼绉,贝谷博山垭,弭弥设歌场。春天开繁花,秋天结硕果,弭弥酿美酒先祖笃弭呢,独自唱着说:舞者穿着好
12、,我舞无穿着;美着则善歌驾弭唱诗文,欢歌以艳舞,三幼子唱和,在贝谷凯夏,举主设歌官,署府兴歌礼。额勺吹芦笙,撮妞舞手帕,欢歌艳舞啊。策举主言道:成家要娶妻,出游要骑马。三主三姑娘,许你作婚配。这样定了啊。”笃弭是彝族的人文始祖,洪水过后,善良的笃弥存活下来。天君策举主,为使人烟不绝,在贝谷凯戛设立歌舞场,将天神沽色尼、呢色26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能、布色蚩的女儿许配给笃弥。三位仙女来到歌场同他对歌,歌场上,唱和声此起彼伏,芦笙悠扬动听,舞步手帕旋转飞舞,可谓是欢歌艳舞。对歌结束后,笃弥与三位仙女成亲,三位仙女便是后来彝族六祖之母。自此以后,对唱情歌成为男女青年表达情愫的方式之一,彝族青年依
13、然按照传统的要求,对唱情歌必须在指定的时间或地点才能进行,否则视为不懂礼俗,被人所耻笑。云南红河彝族文献离别歌中记载男女唱歌的场景“这座石房里,哥妹来相聚,三弦弹叮咚,月琴弹铮铮,二胡声悠扬,巴乌声嘹亮,草笛唏哩吹,笛子吹得欢,讲唱嘹亮亮,情歌唱悠悠,烟草缭绕绕;哥妹不离歌,如此不离舞,如此那样啊。”云南地区的彝族青年男女在石房子里谈恋爱,他们将放声歌唱和欢快的器乐演奏看作是爱情的最佳表达,热情奔放。彝族青年男女的奏乐歌唱必须在规定的地点,有的在歌场中,有的在无人的山坡上,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彝族聚居区,农闲时节,喜庆之日。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本村的歌场,用歌声抒发心声,用歌声寻找恋人。情歌是
14、不允许在家中或面对父亲兄长的时候演唱。彝族文献记载了彝族先民在婚礼中的用乐情况,展现了彝族古代音乐礼仪风貌。(二)音乐与丧礼彝族文献中记载了彝族先民在祭礼的用乐情况。在贵州,凡彝族传统的丧事活动,或隆重或简朴,有三件事是必须要完成的,即布摩念诵经文、演奏莫轰、跳裉洪呗。彝族的丧礼十分隆重,特别是寿终正寝的老年人(一般指六十岁以上)的丧礼当做喜丧来办,仪式上的用乐情况表现了丧礼的隆重与否。贵州丧葬祭场中的唱词凯咪书中记载了仪式用乐的流程,在仪式中要唱金铃和芦笙叙述,这两部分内容为追溯丧礼中所用的金铃和芦笙两种乐器的来源。之后的活动中先唱请神曲,将东、南、西、北、中五方的歌神请来“主持歌政”,接唱
15、起舞曲,之后唱乾坤初开张 天地人始产 社吕拉却佐 整理日月 诸星命名 撑天柱与地龙等,在活动即将结束时唱退神曲,把之前请来的五方神送回去,以示终结。送葬时,乐器演奏十分必要。云南文献裴妥梅尼记载:“一打大铜鼓,二敲圆马锣,三摇小铜铃,四击大木鼓,五敲大铓锣,六把小拔碰,七把大拔响,八吹铜长号,九凑小唢呐,十吹大唢呐。”文献中详细记载各种乐器在丧礼中的排列顺序。疾病的起源中记载了为猴子办丧礼的情景“箫竹声声响,竿头挂白帆,夫役如烽织,乐手弹琴弦,击鼓如雷鸣,唢呐震山崖,人人戴白孝,披麻长冗冗,炮如爆米花。”尼能氏歌场记载:“代错博维,实匀祭死者,长者坐床上,鼓挂在戳嘎,歌场先唱歌,芦笙声响亮,歌
16、场火熊熊。吊唁的人说死者回翁靡,住得星如灯,是这样住着。”彝族丧礼从古至今保持着唱挽歌、跳丧舞、吹丧曲三者为一体的传统。丧礼上人们一方面悲唱挽歌怀念逝者,另一方面,载歌载舞,庄重肃穆地庆祝逝者回归祖先身边并成为新的祖先,福佑后人。(三)音乐与战争彝族古代战争中铜鼓与钟两种乐器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作战时乐器作为声音信息工具指挥作战和战争胜利后的狂欢庆祝。铜鼓王中记载;“敌进伏击圈,慢把鼓来敲。铜鼓“咚”地响,开始发出警报。然后“咚咚”响,二次发出号召。最后“咚咚咚”,三次发号角。伏兵齐响应,八方铜鼓敲。百鼓惊天地,山呼水也啸。敌兵听鼓声,都向两边跑。”文献记载了古代战争的情况,展现了铜鼓在实际作战中的应用。一方面,铜鼓的敲击次数和敲鼓的音量暗含着不同的作战信息,我军通过这些信息来辨识敌军情况。另一方面,铜鼓的声音有震慑敌军的作用,鼓点越密集,鼓声越大,则代表我军势力强大且离敌军很近,声响会很有效地挫败敌军的作战信息,导致敌军四处流窜。笃弥天婚配中记载:“天君地王议:敲钟与我听,一百二十响,用铜来铸造,钟响传信息。”笃弥按照策耿主的安排迎娶了三位仙女,而三位仙女曾经许配与他人,尼额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