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以自然之名建造——唐家河自然教育中心设计记事_徐浪.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28787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9.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自然之名建造——唐家河自然教育中心设计记事_徐浪.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以自然之名建造——唐家河自然教育中心设计记事_徐浪.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以自然之名建造——唐家河自然教育中心设计记事_徐浪.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8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中的建造清水混凝土Tangjia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construction in natureas-cast finish concrete关键词:Keywords:建筑西侧透视 徐浪AT 作品AT work69摘要:唐家河自然教育中心是合造社于2021年4月开始设计的位于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公共建筑。设计以自然作为参照系展开,在项目即将建成之时,回溯并记录创作之初认知自然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设计愿景和建造达成。Abstract:The Tangjiahe Nature Educa-tion Center is a public

2、 building located in Tangjia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designed by CLAB Architects in April 2021.The design takes nature as a refer-ence system.When the project is about to be completed,this paper records the process of recognizing nature at the be-ginning of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sig

3、ner,as well as the design vision and construction realization in this process.以自然之名建造唐家河自然教育中心设计记事Built in the name of nature:a design story of the Tangjiahe Nature Education Center中图分类号:TU244.9 文献标识码:A徐浪 Xu Lang1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这个建筑建在一个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唐家河,将是一处自然教育的空间。美籍德国野生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在1994年出版的最后的熊猫一书将唐家河带入了全世界的视野

4、,成为了自然保护领域的一个世界级IP。唐家河因大熊猫而闻名,它是大熊猫的最佳生息地,同时也是20多种珍稀动植物和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动植物扭角羚、金丝猴、云豹、绿尾虹雉、珙桐、连香树、水青树等的保护地。也许是因为唐家河独特而复杂的地势,使得它在人类活动能力指数级增长的今天仍然保留着自然本身的样子。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今日的这个世界里,“本真”的自然更像是一处“遗迹”。我们的项目是一处自然教育的空间,不仅仅因为名字中带有“自然”,也因为它处在一处珍贵的“自然遗迹”的时空中,必然会与自然发生关系。2 自然之物不可知与可知如果说我们希望在这个项目的设计中将自然当作设计的参考系,那么一个最核心的认识论问

5、题便产生了:这里的自然是什么?在设计之前,我们需要建立起进入自然的方法,或者更准确地说需要建立起认识自然知识的方法。同所有康德意义上的自在之物一样,自然作为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知的,而可知的是去认识自然所建构的知识工具。正如建筑师对山势的认知并不是山势本身,而是描述和认知山势等高线的对象知识。在唐家河,森林中的苔藓石田,河床上形态各异的巨大河石,人工石桥的时间遗迹,以及水的形态,都是打动我们的自然。认识这些自然对象的方法和知识,最终都成为构成设计的结果。2.1 森林中的苔藓石田当在唐家河看到这片苔藓石田,彷佛宫崎骏动画片中的场景来到了现实。我们的项目是一个为儿童和青少年设计的自然教育中心,苔田的

6、场景似乎为儿童提供了他们自然想象进入物质性对象的起点,而这个起点最初往往是由图像(如宫崎骏动画片)提供的。苔田作为一种自然对象,也为设计拉开了一个新的知识维度,那便是时间。只有在时间维度上,我们才能理解石头与其表面附着的厚厚的青苔。2.2 河石与水的形态河床上一处巨大的整块石头吸引了我,它的形态作为结果,是水流赋予的。这块石头被水流冲刷出多个凹坑,自然就形成一个个水凼,因此河石也被赋予了水的形态。这些水凼反射着天光,似乎是开向天空的窗口。巨大的河石与河水相互成为自然对象的知识。河石在河床中的起伏赋予了水的形态,而水流本身也在时间中塑造了河石的形态。我们的项目处在河谷,它也是对河谷低处流体的一种

7、经验和想象。2.3 人工、时间、遗迹即便是在自然保护区,也会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我们注意到一座跨在两座山体之间的老石桥,据说它修筑于1950年代伐木时期,桥体由山体开采的原石砌筑。在失去功能性后,桥体重新被自然占据,桥墩上长满了青苔,桥面也重新长出树木。在这里,人工的痕迹仿佛只是在时间上为自然塑造了一座纪念碑。对自然的认知,让我在时间维度上思考自然教育中心这栋建筑的设计。我意识到建筑的最终形态也许是由建筑师和时间共同来完成:我们希望这个建筑在时间中长满青苔,回归到创造它的环境当中。3 场所直觉:山势与河谷建筑所在的场所为设计提供了原初的直觉。这一场所由两侧坡度大于45的山体和河谷组成,这本身就构

8、成了一组空间的形态。和所有空间都带着自身的能量一样,这处场所的空间形态也裹挟着它自己的能量,而且在尺度上远远超过建筑空间本身。这使得我们在开始设计时,越发意识到对建筑形态的设想并不重要,而是转向思考建筑如何回应山势与河谷,并成为这一空间势能中的一处小小节点或片段。我想,这也许就是在自然中做设计和在城市中做设计最本质的差别:建筑不得不面对的是来自更大尺度能量的压倒性影响,而这一影响往往已经为即将设计的建筑构建了基本的感知性框架。建筑师需要做的是去认识和感受这一框架,并做出谨慎、谦虚且巧妙的回应,而不试图去重构一套建筑的形态逻辑。或者说,与其认为我们试图在这片场所中创造一处空间,倒不如认为建筑是由

9、这片场所勾画出用于强调场所本身的“下划线”。4 剖面4.1 在自然的剖面上绘制“下划线”将山势和河谷切开一道剖面,我们的建筑就处在由山势和河谷所形成的凹形空间底部的一处小平地上。仿佛所有在这个空间中经过的事物都将因重量与空间发生关系:轻薄的雾气向上,流动的水体穿越而过,巨大的河石沉下来深深地嵌入大地。如果在这里建造一栋建筑,它也应该具有这三层关系:像河石一样厚重,匍匐在谷底的大地上;像被水流冲刷过,留下水的流线;向天空开启窗口。我们的建筑,是为自然画下的一道“下划线”。4.2 自然的“照相术”自然教育中心还展示了另一个和自然的剖面关系。清水混凝土墙体之间的空间也为自然切割了“剖面”,建筑的空间

10、和结构在照相术中展现了一种神奇的对应关系。徐浪合造社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DOI:10.19953/j.at.2022.11.014705 平面:自然形态留出的空间5.1 结构性平面自然教育中心采用清水混凝土结构,仿佛静卧在谷底的巨大河石。这些河石以自然的形式相互搭接,而搭接的空隙处则是人使用和活动的区域。在最初想象这个建筑时,我着迷于河石千变万化并连续起伏的形态,希望能创造一种体验,让使用者仿佛穿梭在这些河石所塑造的空间中。所以,建筑的结构体被设计成连续弯折的结构平面,并将楼梯都放置于其中,成为一个连续搭接的空间地景。没有结构(平面)的区域,便是留给自然的空间。5.2 功能性平面

11、功能性平面和结构性平面对应了相同的逻辑。我希望真正被使用者感知的空间恰好是没有平面(结构)的地方。因此我们将功能空间进行了分类,区分出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例如,咖啡厅的操作间是服务空间,而咖啡厅本身是被服务空间;客房卫生间是服务空间,而起居室是被服务空间。服务空间同时也是结构体所在的空间,正是我们设计的区域,也是有建筑平面的地方;而被服务空间是不存在结构的区域,也就是没有建筑平面的地方,留给自然以及人的活动。6 结构这个建筑的结构是一项挑战。没有建筑结构平面的地方留给自然和人的活动,也就意味着内部是不设柱子的。而这些“没有平面”的区域,正是这个建筑中最大的四个公共空间,最大跨度为16m,最大

12、悬挑长度为9m。为此,我们邀请了栾栌构造设计事务所一起参与结构的构想。6.1 无法归类的屋顶在最初的结构方案中,我们将屋顶设计成为几片混凝土巨石搭接在连续的竖向墙体上。这一构想虽然回应了唐家河独特的自然景观,但结构代价巨大。而最终的结构方案来自对建筑空间本身的需求,我们让 16m 的大跨和 9m 的悬挑形成静力学平衡关系,整个建筑在前部公共空间的部分呈现出微拱形,而向两端水平伸出的体量则为这个拱提供了抗侧推力。所以,最终建筑的屋面呈三维曲面,在公共空间的部分是拱形,同时也向山体起翘;二层客房的屋顶,又回归成平直的坡屋面。来自静力学形式的屋顶结构形态本身成为了建筑最重要的表达,塑造了一种类型学之

13、外的形式语言。这一过程,似乎就是水流为河石塑形的过程。屋顶结构的逻辑主要采用密肋连续梁的形式,减小梁间距离,从而使每一根梁都可以更顺利地完成16m跨度。悬挑部分也是同理,混凝土梁在独立完成悬挑之后,由细钢柱来控制整体挠度。6.2 限位的钢柱在建筑屋顶的三个角点上各有一根钢柱,便是前面所提到的主要用于挠度控制的限位构件。相对于整体结构的安全性而言,钢柱的作用并不明显,混凝土密肋悬挑梁可以完成屋面的大悬挑。但由于悬挑端部变形较大,有可能会使得混凝土梁上部产生裂缝,从而进一步增大屋面变形。细钢柱的存在正好与混凝土梁协同作用,减小屋面挠度,防止混凝土梁上部产生过多的裂缝。其实从实际受力分析结果来看,还

14、可以进一步缩小钢柱直径。3-4125-671图片来源合造社提供苏哲维拍摄122,24,2523项目信息项目名称:唐家河自然教育中心(大熊猫国家公园科普宣教设施建设项目)设计委托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成都励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建设地点:四川省青川县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筑设计:合造社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设计团队:徐浪、陈东旭、魏玉、侯至冬、秦杰、曾媛媛、李俊男、雷韵(合造社)结构顾问:陆洋(栾栌构造设计事务所)设计阶段运营顾问:行李旅宿室内顾问:赖国平、孝利照明顾问:朱理东水电暖相关专业咨询:邵银权(给排水);易亚元(电气);许立纪(暖通)总建筑面积:1 350m2设计时间:202

15、1.042022.04项目状态:施工中(预计 2023 年 2 月竣工)摄影:徐浪、苏哲维但是综合考虑施工条件、工艺水平、结构安全等多项因素之后,钢柱的尺寸仍然被保留在一个非常安全的范围内,确保万无一失。7 四个公共空间:生活在时间的遗迹处自然教育中心有四个公共空间,分别是自然展厅、自然教育教室、自然咖啡厅及自然食育厨房。这些公共空间是建筑的核心,共同构成了自然生活方式的倡导空间。在设计时,我想起了夏勒博士在他的唐家河科研生活游记最后的熊猫一书中写下的文字:“熊猫没有历史,只有过去。它来自另一个时代,与我们短暂交会。我们深入丛林,追踪它的那几年,得窥它遗世独立的生活方式。”长久的野外生活,和濒

16、危动物的长期相处,使夏勒博士把自己定义为在时间中与“遗迹”相遇的人。也许,我们的生活本身便在时间的遗迹处。如果说公共空间是生活方式的物质化宣言,那么这个宣言正是生活的“遗迹”感。遗迹感正是我们设计这四个公共空间的主题。我打算用从唐家河伐木时代废弃的构筑物上拆下来的原石作为主要材料,来完成这四个公共空间的设计。我们为自然展厅特别设计了展览空间,一处由遗址的原石组成的石阵遗迹。这些原石充当了展柜的支撑结构,而木质展柜和金属的照明系统搭接在遗迹上。另一些原石被镶嵌在其他公共空间的矮墙和玻璃幕墙下的长条石凳上。咖啡厅的中岛座位也由这些原石砌筑而成,我们希望这里的使用者能真实地感受到如同夏勒博士所感受的在时间的遗迹处生活。遗憾的是,这四个公共空间的设计并没有在建造中得以特别理想地落地,也许遗憾也是在“遗迹中生活”的一个面向吧。8 听,水声!从自然教育中心所在的场地向背后的山体进发,大约10min的步行时间便会看到一处山体缺口处的瀑布。在雨季,瀑布声势如洪,站在它的脚下,令人震撼。自然之物不可知,但它却用如虹的水声让人理解它的存在。我们希望,自然教育中心的屋面排水系统也成为感知自然的一种方式。就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