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工作应对职业风险:社会工作中的自我同情与自我关怀文郭锦蒙(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夫津)摘要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服务过程的情感性,社会工作者较其他职业群体面临着更突出的倦怠、同情疲劳、继发性和替代性创伤等风险,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自我同情和自我 关怀是两种有效的个体能力,分别从心理和行动上激发从业者进行自我保护,但二者在当今中国职业情境中存在概念混淆使用的情况,同时缺乏研究和实践层面的关注。基于对自我同情和自我 关怀概念缘起和发展的追溯,结合二者在社会工作视野中所呈现的共通之处、相互关系和应用性差异,提出干预自我同情的心理过程和提供自我 关怀的具体实践两条应对社会工作职业风
2、险的干预路径。自我同情和自我 关怀作为个体能力,其可习得性指明社会工作教育应纳入情感 维度并建构具有关怀取向的教育体系,建议通过显性课程设置和隐性环境营造双重途径加以实现,以应对职业风险,促进社会工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社会工作职业化自我同情自我 关怀教育基金项,本文为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派联合培养项目(留金选 号)资助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郭锦蒙,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本土化、社会政策与福利服务。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问题的提出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发挥价值性优势是社会:作专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的途径之一顾汶川地震的历史场景 和 审视新挺病毒
3、疫情的持久战,社会工作队伍的快速响应和提供的专业服务?玍晔安、马铭子;社会工作专业地位提升的机制以健康社会工作为例青年研究年第期塒塒腓细瓣盔欷讳律商 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塑本土性实践的定位。相 应地,社会工作也肩负着 更高标准和 高要求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任。然而,既有 学者指出,我国社会工作自世纪年代恢复重建后,发展迂缓,至今仍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建设进程缓慢,从业保障相对落后,专业人才培育和使用的良性闭环存在缺口,出现“人才弱势退出”现象,流失 十分严重?。这不仅需要从制度层面对社会工作行业发展进行长期且有规划的建设,更 需要厘清作为服务供给主体的社会工
4、作者的特殊需要,以实现培 育人才、输送骨干力量、建设专业 人才队伍的现实诉求。考虑社会工作者的特殊需求,首先应将目光放置 于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受众即服务对象,以及两者长期且密切的互动过程。社会工作者经常接触那些经历过创伤和处于危机中的服务对象?,随之产生的工作压力不可小觑。由此国外广泛讨论了在社会工作领域中较为突出的四种职业风险:倦怠()、同情疲劳()、继发性创 伤压力()和替代性创伤()。倦怠被视为“一种对工作中长期情绪和人际压力源的持续反应,导致身心感到疲惫”?。同情疲劳被定义为一种“明显的耗尽或疲惫的状态怜悯之心的积累,源于不断地对服务对象的痛苦和 悲伤的移情、同情反应”?。继发性创
5、伤源自对他人经历的创 伤事件的了解以及想要帮助受创 伤者所产生的后续压力,而替代性创 伤是由于长期暴露于创 伤中而产生的心理痛苦?。对上述职业风险的共性进行总结,可 知 它们主要来自服务对象的经历,以及社会工作者自身的情感性投射与心理反应,是两者长期互动的结果。情感性互动是社会工作的特殊要求,也正因如此社会工作愈来愈被视为除脑力和体力劳动之外的第三种 劳动情感劳动?。这表明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传达的信息不单单是一种自发的包容性反应,而是裹挟着调动自身情感以展现深刻理解和感同身受的全部努力,这是引起倦怠、情绪耗竭 等负面健康结果甚至是离职行为的内刘振、徐选国:走出三重依附:中国社会工作学科自主性
6、的历史建构,学海年第期。张丽芬:从社会认同度看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制度建设,学海年第期。(,“,:,”,“:,”,“,(),“:,”,郭锦 蒙、韩央迪:社会工作视野中的情感劳 动研究: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及应对策 略,社会工作与管理年第期。社会工作源性爾卿由此,给予社会工作者情感性支持和帮助在职业风险的警示作用下逐渐获得关注其中,挖掘社会工作者自身资源的优势视角 引领着开展洎我保护”()实践的潮流于年前后形成了一股倡导社会工作者自我关怀()的社会风气自我关怀是一种认识西力的方式,能够培养预防倦怠的技能和态度,通常被建议用以应对高压力工作环境中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地我关怀不仅在预防继发性创伤压力、倦怠和
7、高流动率方面至关重棄,而且作为一种 赋权手段,能使社会工作者主动并有意识地协调和运用自身健康、福祉和恢复力与此同时,发展较早且常被用于心里学领域的自我同情概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使用。甚至有论断表明,缺乏自我同情和自我关怀会导致更深程度的倦怠、同情疲劳、替代性创 伤和其他职业风险?,对相关能力培养的缺失是社会工作行业风险发生率较髙的一个因素气而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汜于年在文件中写入,预防和应对社会工作中职业风险的关键是自我关怀的实践。正如自我关怀研究的先行者贾斯?,:,”,(,“,(),“,”,“,:,”,?,“,”,(,“:,”,(),:?,?(),“,”:(),:,塒塒腓细瓣盔欷讳律商
8、汀?米勒()?所述:自我关怀影响社会工作实践的无数方面,如个体士气、职业责任、道德行为、倦怠,最终影响有关组织和职业本身的健康发展?。这些发现和论述为探索自我同情和自我关怀在应对我国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职业风险方面开启了新的空间。同时,除却讨论本体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性价值,多数学者都对如何践行的问题密切关注,并将社会工作教育视为培育自我同情和自我关怀能力的土壤。就此反思,虽然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至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仍面临师资、课程设置、学历结构等困境有待突破,同时情感维度方面有所缺失?。尽管纯粹的理性化教育能培养出掌握一定专业技术方法的社会工作者?,但对情感教育的关注不应被忽视,更不应止步
9、于激发专业价值观和使命感,而应以心理健康为导向,促使社会工作者掌握自我保护技能,以应对各种职业风险。显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利于行业内部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本研究以防范职业风险、促进职业保护为目的,通过对自我关怀、自我同情等重要概念的回顾,进一步揭示其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并基于两者各自的侧重点勾画出两条可能的干预路径,最后对建构兼具关怀性和情感维度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加以讨论。二、概念辨析:自我同情与自我关怀自我同情和自我关怀都是舶来品,最先在西方语境中被提出。本研究将两个概念同时加以分析的原因有二:其一,自我同情和自我关怀的概念在国内研究中被交替和混淆使用,有待进一步澄清。这尤其体现在研究工
10、具的使用方面,即对自我关怀和自我同情的测量均使用自我同情量表(,),还有学者将其翻译为“自悯量表”并进行国内应用的适应性讨论?,而这些概念实际上具有不同的缘起和内涵。其二,自我同情和自我关怀均 指向 了积极的心理建设过程,在结果相似性的基础上,厘清概念的不同侧重点有助于增进理解,以方便操作化和落实应用。对自我关怀、自我同情和自我怜悯的概念辨析见表。(一)自我同情的缘起与内涵自我同情()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教授克里斯汀?奈夫()在年发表的一篇名为自我同情:个体自我健康态度的另一种概念(:贾斯汀?米勒()现为美国莱克星顿肯塔基大学社会工作学院 院长,社会工作教育研究教授。年,他创立了自我关怀实验室(
11、,),这是第一个专门依靠实证调查对具有帮助性质的从业者()进行自我关怀的实验室,米勒与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护士、执法部门和律师等一起对更广泛的自我关怀和健康开展突破性的研究。详见:。,“:,”,刘振:阙如 与重构:社会工作情感教育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郑广怀:教育引领还是教育降维:社会工作教育先行的反思,学海年第期。陈健、燕良轼、周丽华:中文版自悯量表的信效度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年第期。我同情作为可能的替代选择随之出现在心理健康领域。这一概念从佛教哲学中来,并在东方哲学脉络中存細久自我同情的概念自“同情”)出发。“同情”包括被他人的痛苦所触动并打开自的意识,进而感
12、受到帮助他人并减轻他们痛苦的善意和强烈愿望还包括对他人的痛苦、不足和失 败给予非评判性的理解,将他人的过错行为视为人类易 犯的共同错误气自我同情意味着以人类的普遍经验来看待自己的经历,承认痛苦、失败和不足是生存处境的一部分,所有的人(包括自己)都值得同情自我同情需要 宽恕自己的失败和缺点,尊重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认识到自是有限的和不完美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自我同情要求个人不那么严厉地指责自已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放任个人的失败或错误相反,自我同情驱动个人以温柔和耐心鼓励来促使最佳功能和健康行为的发生在最初的讨论中,自我同情常伴随春与自我怜悯的 比较。自怜倾向于强调以自我
13、为中心的、与 他人分离的感觉,并夸大个人痛苦的程度,个人意识被主 观强烈情感所消耗,产生“过度认同”():过度认同会放大分离和挪:宜的感觉并导致个人忽视他人也可能遭受的那痛由笔者自行整理。其中,自我怜悯量表最皁是由德菌學者等()开发的德语版本,表格中纳人的是()将其翻译成的荚文版本,“:,”,社会工作表自我关怀、自我同情和自我怜悯的概念辨析?概念英文侧重点主要测量工具操作化维度自我关怀强调促进,我健康和福祉发展的一系列了动和实践项自我爱怀实腾暈讓冬 ,);项自我关怀实践量表(,)个人自我关怀专业自我关怀自我同情强调与他人进行联系的、自我觉知的感觉项自我同情量表(,);项自我同情量表简版(,)自
14、我善惫自我评判共同 的人性立,遞一过雛同自我怜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与他人分离的感觉项自我怜儒釐義(,)自我关注()他人对比()原因探寻()的文拿中被正式提出这一概念:逢靈在对自尊”()作为心理健康测量标准的批评之上,她认为虽 然高自尊与积极心理反应有关、低自尊与负面心理结果有关,但提高自尊是否能够成为人们所说的“灵丹妙药”尚未可知。为提髙自尊是困难的,而且即使是高自尊也可能产生负面的结果,过高的自尊会带来“自尊膨胀”和攻击行为。自塒塒腓细瓣盔欷讳律商;苦且失望的经历。因此,自怜被视为一种无效的应对策 略,它更有可能夸大问题并创造新的困难,而不能够为成功地处理压力情况提供帮助?。自我同情强调与
15、他人的联系及与他人经历的相关性,要求个人不要过度认同自己的情绪、不回避或压抑自己的痛苦感受,而是在“心理空间”()中去承认并同情自己的经历,意识到个人经历的更广泛的人类背景。正念是一种平衡的觉知状态,是一种不带评判的、接受性的心理状态,它避免了极端的过度认同和经验脱节,促使个体观察和接受所产生的想法和感受。为了充分体验自我同情,个人必须采取正念的观点不去避免或压抑自己的痛苦感受,因为知觉并承认感受才能触发同情。由此,自我同情包含三个基本面向:自我善意()、共同的人性()和正念()?。“自我善意”是指给予自己善意和理解,而非严厉的判断和自我批评;“共同的人性”是指将个人经历视为更广泛的人类经历的
16、一部分,而非分离的和孤立的;“正念”是指将个人痛苦的想法和感受控制在平衡的觉知中,而非过度认同。自我善意能够让个体无条件地接纳自我,可以看作自我同情的情感成分;共同的人性能通过个体与社会的比较拓展个体视野,可以看作自我同情的认知成分;而正念则能够将自我善意和共同的人性调节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是自我同情的调节控制成分?。不难发现,这三个基本面向不是分别独立存在的,而是交互作用,比如正念能够促生自我善意和共同的人性,自我善意和联结感也能够增强正念。自我同情代表了一种积极情绪立场,即发现对自己的善意和关怀,对自己有同情心意味着与 痛苦相关的负面情绪部分被转化为一种更积极的情感状态,进而关注对自己的同情感和对共同人性的认识。它要求个体对自己的情绪有清晰的认识,通过监控情绪来指导思维和行动。因此,自我同情不仅是一种有用的情绪应对策 略,也是情绪智 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自我同情与清晰且准确的自我评价紧密相关。拥有更多的自我同情的个体会更 清楚地认识自己,他们能够识别出自己的行为如何维持和增加了压力,并在目标设定、风险承担等方面寻找更有效的自我调节措施来缓解压力。自我同情也代表了对自己的关注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