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杏代橙僵:宋代橙色的更新_程民生.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29917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杏代橙僵:宋代橙色的更新_程民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杏代橙僵:宋代橙色的更新_程民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杏代橙僵:宋代橙色的更新_程民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史学月刊 年第 期杏代橙僵:宋代橙色的更新程 民 生 摘要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中,宋代独缺“橙色”。因为在五色理论框架和运行规律中,赤与黄是相生顺序,东方火赤生中央土黄,不在间色是正色相克生成的系统,不可能有橙色。但这一概念的人文色彩大量存在,最早的黄赤相间的色彩,有作为黄色的一种存在的雄黄、藤黄,不少橙色被黄色和赤色分别瓜分取代,也有、缊、缇、赭黄等名称的红黄相兼色彩。与以前独立橙色的存在感不强有异,宋代摆脱历史上的偏僻字、敏感词,涌现出许多橙色称呼的新版本,以果品橘红(黄)色、柿红(黄)色为名称,更多杏黄、杏红色。杏树遍及南北,文化背景强势,橙橘主要在南方,知名度较小。杏黄、杏红以及橘

2、红、橘黄等作为颜色名称始见于宋代,是宋代色彩文化发展的成果,成为宋代文化史上和中国色彩史上美妙的亮点。关键词橙色;杏黄;杏红;宋代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色彩种类数量,是色彩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五色”之外,古人还有“七彩”之说,但并没有任何具体解释,显属泛指,辞源 辞海 中,也都没有该词条或相关词条。宋人言七彩者不多,偶尔用者,多是沿用前代典故如汉高祖斩蛇起义的宝剑之光。如陈襄诗中就云:“天工铸剑挺锋铓,红炉百炼金为刚。闪铄神锤飞电光,磨砺七彩成文章。丰城地僻沦精久,紫气雄雄射星斗。未得神功倚天外,一朝误入张华手。青霜为锷宝为环,有时捧出黄金盘。万灵照灼妖氛走,天地无光秋

3、水寒。”笼统的说法泛指五颜六色。后代立足于光学基础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具体物象是彩虹,即太阳光照射空中水滴,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因色彩光波长度不同偏向角度也不同,分解为七种单色光,由外至内呈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彩虹实际有无数种色彩,只是为简便用七色区别,数字虽然约定,但仍是泛指。在“七彩”语境中,橙色位居第二,而且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彩,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橙色生成的理论绝境宋代或者中国古代有橙色吗?首先会发现,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中,宋代或中国古代独缺橙色。尽管苏轼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之句,吕陶有“橙色似黄金,佳名最为贵”之句,但都是说

4、成熟橙子的颜色为黄色或金黄色,并非颜色“橙色”一词的概念。橙色如此重要且日常多见,为什么没有这个色彩呢?没有“橙色”仅是个名称问题,关键在于,在五正色、五间色体系中,也没有红黄相兼的色彩。当然,不在间色系列的色彩还有很多,照样可以存在,但橙色的重要性使问题凸显出来。解答此谜,必须追根溯源,从基本理论上寻找原因。五正色、五间色理论,来源于五行学说,对应金、木、水、火、土和东、西、南、北、中等等。如前代儒家所述:五方正色,青、赤、白、黑、黄。五方间色,绿为青之间,红为赤之间,碧为白之间,紫为黑之间,缁为黄之间也所以为间者,颖子严云:东方木,木色青,木尅于土。土色黄,以青加黄,故为绿。绿为东方之间也

5、。又南陈襄:古灵集 卷二一 古剑谢李惟肖示所业,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册,台北: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苏轼著,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 卷三二 赠刘景文,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吕陶:净德集 卷三八 金橙径,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册,第 页。方火,火色赤,火尅金。金色白,以赤加白,故为红。红为南方间也。又西方金,金色白,金尅木。木色青,以白加青,故为碧。碧为西方间也。又北方水,水色黑,水尅火。火色赤,以黑加赤,故为紫。紫为北方间也。又中央土,土色黄,土尅水。水色黑,以黄加黑,故为缁黄。缁黄为中央间也。缁黄,黄黑之色也。又一注云:东,甲乙木。南,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庚辛金

6、。北,壬癸水。以木尅土,戊以妹己嫁于木甲,是黄入于青,故为绿也。又火尅金,庚以妹辛嫁于丙,是白入于赤,故为红也。又金尅木,甲以妹乙嫁于庚,是青入于白,故为碧也。又水尅火,丙以妹丁嫁于壬,是赤入于黑,故为紫也。又土尅水,壬以妹癸嫁于戊,是黑入黄,故为缁黄者也。南朝梁经学家皇侃的这番论述,是较早的、最系统的五色理论。由此可知,在五行配色学框架下,间色是按五行相克原理由正色有序合成的。橙色应是赤黄相兼调和而成,但按此体系,与黄色相关的是:“东方木,木色青,木尅于土。土色黄,以青加黄,故为绿。绿为东方之间也”,“中央土,土色黄,土尅水。水色黑,以黄加黑,故为缁黄。缁黄为中央间也。缁黄,黄黑之色也”,黄

7、色可以配青为绿,也可以配黑为缁黄;与赤色相关的是:“南方火,火色赤,火尅金。金色白,以赤加白,故为红。红为南方间也”,“又北方水,水色黑,水尅火。火色赤,以黑加赤,故为紫。紫为北方间也”,赤色可以配白色为红,也可以配黑色为紫(实际上紫色是红青相融)。赤、黄可以和其他正色相配色,产生出绿色、红色以及紫色、缁黄,唯独不能互相配色。也就是说,五色理论中不可能有橙色的生命迹象。为什么呢?在这个框架和运行规律中,赤与黄是相生顺序,东方火赤生中央土黄,不在间色是正色相克生成的系统,属于间色生成逻辑的逆行,根本不能成立。于是,造成了两个缺憾:一是中央间色的黄、黑合成,属于土尅水,理论上顺理成章。但在实际中却

8、出现故障,非常尴尬。因为从光学角度而言,黄色加黑色还是黑色,也即在科学上并不成立。那么,用黄、黑两种颜料调制出来的色彩是什么呢?古来有很多名称。如东汉儒家颍容称“流黄”:“中央土,土色黄,黄加黑为流黄,流黄为中央之间色。”上文所引南朝梁儒家皇侃称“缁黄”。宋儒朱熹则称“骝”:“以土之黄克水之黑,合黄、黑而成骝,为中央之间色。”还有不少假借字、异体字的写法,更显得僻冷,令人不得要领。词语的混乱,说明的是概念模糊。其实就是栗壳色,原本罕见,人文色彩很少使用。古人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相互关系,但其框架和结构运行逻辑的封闭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了桎梏,限制了思维与实践,既不能囊括世界,更影

9、响到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这是传统文化的先天不足。二是橙色不在正统的色彩谱系,不是传统色彩之一。换言之,在中国传统色彩理论上没有橙色。二宋代橙色的多种异名存在虽然没有任何名分,但在大自然和实际生活中,橙色从天上到地上展示众多,并且以其美丽温暖深受人们喜爱。毫无疑问,宋代虽然没有“橙色”一词,但这一概念的色彩是始终存在并广泛使用着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隐秘的传统橙色在传统色彩体系和社会应用中,橙色实际存在的形态分三类。第一类是作为黄色的一种存在。与现代不同,古代正色之一的黄色,色相其实接近现代的橙黄。例如主要的传统黄色矿物颜料雄黄:“矿物名单晶体呈短柱状,晶面具细纵纹;通常成致密块状集合体。橘红色

10、,条痕淡橘红色性脆,长期受光照射可转变为淡橘红色粉末”。主要的传统染黄植物颜料柘黄,据李时珍引自北宋的 嘉祐本草 云:“其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天子所服。”明确其为高贵的橙色。再如藤黄:“为管状或不规则的块状物,直径厘米,显红黄色或橙棕色以半透明、红黄色者为佳,黑色者次之。”这些都是偏黄的橙色,在古代都被当作黄色看待。依现代标准皇侃撰,高尚榘校点:论语义疏 卷五 乡党第十,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高似孙著,王群栗点校:纬略 卷七 流黄素,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朱熹著,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 卷三二 答张敬夫问目,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年版,第 页。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1、 年版,第 页。李时珍著,王育杰整理:本草纲目 卷三六 柘,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年版,第 页。林余霖编著:本草纲目原色图谱 例,北京:华龄出版社 年版,第 页。看,橙色的历史比黄色悠久。第二类是作为红色的一种存在。如朱色有时也会是橙色:“又为朱者,朱,赤黄色。诗 朱芾斯皇,毛公曰 黄朱,染绛者,一入谓之,再入谓之赪,三入谓之,四入谓之朱。,黄赤也。离坤,黄也。”所谓“黄朱”“赤黄色”“”,则是被朱色冒名的橙色。另如:“魋如小熊,窃毛而黄。”注文称:“今建平山中有此兽,状如熊而小,毛麆浅赤黄色,俗呼为赤熊,即魋也。”这种魋兽,实为橙色,却被俗称为赤熊。以上两类情况,均囿于五色理论界限,要么属于

12、黄色,要么属于红色,未能独立。第三类是专门的黄赤相兼色彩字词。如有专用字:“,赤黄色”;专用橙色马匹的骍字:“马赤黄”,等等。更有缊:“缊,赤黄之间色也”,古代用于祭服上的蔽膝。还有缇:“缇,帛丹黄色也”;:“帛赤黄色也”,古人以为丧服的领缘。所言都是染成橙色的纺织品及其服饰。沈括称:“稷之璊色者谓之穈。穈色在朱黄之间,似乎赭,极光莹,掬之粲泽熠熠如赤珠。此自是一色,似赭非赭。盖所谓璊,色名也,而从玉,以其赭而泽,故以谕之也。”指出璊是一种近似赭色的色名,光彩熠熠。以上专字,在历史的演进中有的因偏僻而极少出现,有的转义,所以不引人注意,在宋代社会生活中也几乎不用。需要单独讨论的是唐代出现的赭黄

13、。赭即红土,赭黄即黄中带赤的颜色,中黄偏红。唐代封演说:“国家承隋氏火运,故为土德。衣服尚黄,旗帜尚赤,常服赭赤也。赭黄,黄色之多赤者。”所谓“黄色之多赤者”,正是橙色,确切地讲是杏黄。宋代尚红尊黄,有更多理由沿袭。宋人载:唐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止士庶不得服,其事自唐神尧始也。后又曰:赭黄。王建 宫词 曰:日色赭黄相似。谓赤黄也。今俗又以天子常服浅黄为赭黄也?10。所言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皇帝原用黄袍,至唐代逐渐加进红色为赭黄,原因如王建所云“日色赭黄相似”,即橙色与太阳色相似,更显尊贵,令人不可仰视;二是赭黄又名赤黄,即橙色;三是唐宋皇帝日常所穿淡黄衣衫也被称之为

14、赭黄,意味着此种橙色之尊贵,唯皇帝独享:“宋因之,有赭黄、淡黄袍衫,玉装红束带,皂文鞸,大宴则服之。又有赭黄、淡黄袍,红衫袍,常朝则服之。”?11宋朝因循隋唐制度,皇帝日常穿著赭黄等袍衫,赭黄甚至成为皇帝的代称。如宋代有馆职文士与皇帝一起赏花钓鱼的惯例,宋太宗时,身份不够的李宗谔“以京秩带馆职,不预赏花钓鱼故事。赋诗:戴了宫花赋了诗,不容重见赭黄衣。无憀独出金门去,恰似当年不第归。太宗览之大喜,特诏预宴,即日改官”?12。因见不到皇帝感到委屈遗憾,感动了宋太宗。又如两宋之际的士大夫程俱有诗云:“赭黄高拱玉霄间,金殿祥麟九色班”?13,也是指皇帝高高在上。指代皇帝的色彩,他人当然不得使用。那么,

15、大众想要共享美妙的橙色,必须规避对皇权的冒犯。于是,宋代摆脱历史上的偏僻字、敏感词,涌现出许多橙色称呼的新版本。橘柿之色的涌现橙色是后代的正式名称,以成熟水果为标志的色彩命名。现代橙色又称橘黄或橘色,宋人使用的正是这方面的名称。根据色度差异,宋人分别用橘红、橘黄、杏黄、杏红、柿黄等称呼,所谓“橘色浑如?10?11?12?13朱震撰,种方点校:汉上易传说卦传 第九,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 卷一 释兽 第一八,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陈彭年等奉敕重修:玉篇 卷二 黄部第十五,四部丛刊 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陈彭年等奉敕重修:玉篇 卷二三 马

16、部第三百五十七,第 页。马端临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文献通考 卷一一一 王礼考六,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 第一三篇上 系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沈括撰,胡静宜整理:梦溪笔谈 卷三 辨证一,全宋笔记 第 册,郑州:大象出版社 年版,第 页。参见陈彦青:观念之色:中国传统色彩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 卷四 运次,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高承撰,李果订,金圆、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 卷一 御袍,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脱脱等:宋史 卷一五一 舆服志三,第 页。夷门君玉撰,赵维国整理:国老谈苑 卷二 李宗谔赋诗,全宋笔记 第册,第 页。程俱著,徐裕敏点校:北山小集 卷一 和田龙图升之登秋宴口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柿色黄”,都是红黄色。橘子、柿子成熟后,从肉到皮都呈橙色,耀眼夺目,常被用来描述形容其他物品,而且被染色用于服装,成为人文色彩。其一,橘红。以成熟的橘子为标准的橘红,是一种浓红橙色,鲜艳醒目。唐后期诗人陆龟蒙有诗提及:“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