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坚守客观性的困境与反思_陈嘉杰.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30979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坚守客观性的困境与反思_陈嘉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坚守客观性的困境与反思_陈嘉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坚守客观性的困境与反思_陈嘉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12研学思辨一、新闻客观性定义的延展与重构1.新闻客观性的传统概念新闻客观性的雏形最早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的西方便士报中,其出现有着明显的历史痕迹,由于当时出现了明显的党派纷争,为了宣扬其政治中立的核心思想,因此高举“新闻客观主义”的大旗,但是在当时并没有真正做到客观,受广告商的影响,“其对于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也多是出于趋利动机”。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受到当时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新闻被赋予了不偏不倚、公正记录的能力,在这种影响下,新闻客观性的基础性概念被建立起来。直到1935年美国报业协会正式认定了客观性理念,从这之后“新闻客观性”作为一种职业道德理念在新闻工作人员中确立

2、起来。最早在中国出现的新闻客观性理念,在20世纪来看是一种消极的客观性,也就是所说的“有闻必录”的思想,这种原始的客观公正态度,实际上是被动的消极记录方式,是对新闻受众不负责的一种行为。直到五四运动时期,新闻客观性理念才在我国逐渐树立起来,受到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众多新闻学者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逐渐确立自己的新闻观念,也在引进、探索、实践中逐渐确立了中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新闻客观理念虽然已有但是并没有大规模扩展。最初的客观性强调排除对新闻报道的主观性干扰。以上提到的仅是早期的新闻客观性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新闻界依然一直在强调新闻客观,这是由于新闻真实是新闻客观性理念的

3、结果,因此需要从源头抓住,但新闻客观即新闻从业人员的主观思想,放置于实践操作中将会深刻影响其所报道文章的质量,因此新闻的客观性理念在整个新闻生产实践过程中是最难改变的,也是最容易受外部环境所影响的。2.新闻客观性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消解新闻从业人员主观理念的淡薄化新闻报道方式要创新,首先应当考虑创新的因素是新闻报道理念。社会正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受众对于新闻报道的各方面要求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首先应当在新闻理念上进行创新。这是由于新闻理念能够推动新闻报道方式进行创新,使新闻报道方式更加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及全面性,更好地适应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而传统新闻客观性从操作到实践都要求相

4、对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但由于新媒体的影响,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对这一要求逐渐淡薄化,在短视频的“黄金三秒”原则加上时效性的影响下,从业人员很难做到以传统的客观性标准来处理新闻,他们需要从纯粹客观的新闻记录者的身份中跳出来,代入受众身份,思考哪一类受众会喜欢哪一种新闻方式的呈现,体会新闻受众的心理,从而选择新闻的素材和报道手段。新闻实践目的化及类型化现阶段由于信息流通量的增大,新闻媒体在选择新闻时经常类型化、模板化,甚至在某些新媒体APP上,会出现该报的新闻不报、不需要报的新闻大篇幅连载的现象,这都是为了吸引眼球、提升流量。新闻媒体在选择新闻或者报道形式时应更加重视受众需求,想受众之所想。当下新媒

5、体技术的出现,理应为受众提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坚守客观性的困境与反思陈嘉杰【摘要】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大量的虚假新闻、反转新闻,其类别也以容易激起共情的社会新闻为主。在此基础上,大量新闻从业人员为了迅速提高阅读量、提升新媒体品牌效应,而不顾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甚至出现新闻伦理失范,通过抓住观看者的猎奇心理并结合新闻算法的大数据推送方式实现其目的。对整个新闻传媒业来说,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坚守传统的新闻客观性、新闻客观性的概念是否随着科技的发展需要延伸或是改变,值得探讨。本文针对新闻客观性基础概念展开分析,阐述在新媒体时代下其理论的拓展以及在坚守客观性时所遇到的困境,并论述如何有效应对。

6、【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客观性社会新闻新闻传媒业662022.12研学思辨供更加快捷方便的信息获取途径,但是却出现了新闻报道不客观、新闻来源不求证、新闻途径不正规的情况。客观性与真实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操作逐渐目的化的背景下,势必造成新闻真实性受影响的情况,其新闻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新闻实践主要包括了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反馈三个环节,在这些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坚持“四力”,把握“时度效”,但是现如今这些始终强调的东西也在受到挑战,最终会造成优质新闻减少而垃圾新闻增多的现象。新闻内容单一化,消极应对舆论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的选择不客观、报道实践的类型化,最终就会产生千篇一律的文章。在新媒体背景下,这

7、类新闻会加剧受众对新闻媒体的不信任,受众需要听到的是四面八方的信息,而不是这种被信息茧房包裹住的新闻。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看到受众的质疑时,并没有出面进行解释,反而以一种暧昧的态度避让。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日趋多样化,一味“遮盖”和“掩饰”事实真相的方式行不通,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挫伤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可谓拿受众的信任当儿戏。由于受众的独特性,其理解一篇新闻并不像专业人员那样以全面客观的眼光来看待。新闻媒体在传播时就应该想到这一方面,对新闻标题的选取、新闻内容的报道、新闻报道的投放方式等都应该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若一味地查、防、堵、治网络舆论,只会导致更多的失实新闻报道广泛传播,从而失去广泛的民众基础

8、,甚至产生更严重的信任危机。二、新媒体时代维持新闻客观性的困境1.信息发布主体角色的混乱化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源头较杂且无法精准追踪,人人都可能是新闻的来源。过去由专业人士采访、编辑、报道才能完成的新闻生产模式被打破。在短视频盛行的影响下,很多未经过专业培训的普通人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将没有经过确认的信息发送出去,自媒体发布信息的影响力会因为其个人账号的影响力上升而上升,这就会给官方媒体账号带来困扰。2.受众对新闻信息及时获取的强烈需求与记者坚守新闻真实性之间的矛盾性普通受众无法辨认出新媒体新闻的真假,而在官方没有确认新媒体新闻的来源是否真实可靠之前,主流媒体可能会出现一段“沉默期”。这个

9、期间的沉默,被许多人认为是主流媒体不作为的表现,从而加剧各种流言和谣言的大肆传播。有些事件需要时间调查,若在官方声明没出来之前,仅靠道听途说和猜测而发出报道,那么就会产生虚假新闻。这也反映了受众对新闻信息及时获取的强烈需求与记者坚守新闻真实性之间的矛盾。3.传播路径的多样性与传播主体的匿名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媒介载体的增多以及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应用程序的多样化,加之新媒体用户的匿名性,导致发生新闻事件时,各种信息满天飞,发布不负责任言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2022年4月18日,微博宣布IP属地功能升级,即在社交媒体账号上显示个人IP地址,并且其评论也会出现IP。多家社交网络平台也施行了这一新

10、举措,它的出现抑制了一部分人的造谣、传谣行为,但是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这侵犯了个人的隐私,观看与评价是个人的一种权利,社交媒体上不应该显示个人的IP所在地;而有些人则认为即使真正实施了这一举措,但仍然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通过加强媒介传播渠道管理来维持新闻客观性仍存在一定阻力。4.算法机制的排他性与新闻传播的不可控性由于互联网的公开性以及大数据时代算法机制的准确推送,受众的心理非常容易被互联网言论所影响,对谣言从将信将疑至深信不疑。心理学上的“巴拿姆效应”指出,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甚至于对自己坚信的事,仍然会以各种方式去搜寻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加上算法机制的精准投送,使受众“沉

11、浸”于自己的世界当中。另外,人们使用新媒体的机会仍然是不平等的,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以及思考能力都是不一样的,这都会造成新闻传播的不可控。三、新媒体背景下坚守新闻客观性的几点反思1.新闻工作者要有清醒认知传统的新闻学认为,新闻专业人员应当是经过培训的,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新闻思维,在实践中准确把握新闻发展规律的专业人士。但在新媒体时代下,有些新闻并不是由专业的新闻机构对外传播的,而是因个人用户出于有心或者无意的随手记录而传播出去的,部分新闻从业人员是看到这些个人账户记录的事件后才开始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报道,因此会出现反转新闻等现象,但是,我们并不能苛责这些个人用户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普通人对新闻客观性

12、的把握并不准确尚可理解,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不能由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672022.12研学思辨新闻工作者在面对杂乱无章的新媒体新闻时,更应坚持新闻基本原则,同时创新新闻理念,对当前的新媒体环境有充分的认识,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能够充分意识到新闻报道的目的和真实报道对受众的重要意义,从而为受众持续提供具有较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同时也要学会用融合手段报道新闻,在时效性上抢占先机,至少不能坐视移动互联网媒体等新媒体肆意传播片面、偏颇、失实、造谣的信息,要敢于及时发声,勇于亮剑,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2.传统媒体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角色从媒体机构的基本属性来讲,其将采集、制作的信息分享

13、给受众的基础任务是不会因为媒介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如今受众因为新媒体的出现对高质量高时效信息的渴望程度逐渐加大,其对信息也有了一套自己的审判标准。这套审判标准中也包括新闻互动性。受众与某媒体机构之间沟通通道的“堵塞”,会导致受众对该媒体机构的不信任,从而选择投入其他媒体的“怀抱”。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更多地作为把关人角色出现,把控信息传播的质和量,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但传统媒体不能仅做把关人,其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尽力挖掘最有影响力的新闻素材,并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赢得更多受众的喜爱。3.继续提高新闻的公信力和可靠性当人们在看到新闻工作时,时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新闻是否真实上,并且

14、与新闻记者编辑是否专业相挂钩,在传统媒体时代下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这种观点在如今看来略显狭隘。新闻产品的价值就在于它的专业性、可靠性,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仍然需要自身新闻产品的可靠性,确保信息来源的可靠。虽然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事件会有自己的主观看法,但其在进行报道时,必须从公正、中立的角度出发对新闻事件作出客观阐述,引发受众的深入思考。4.把握好新闻客观性和新闻真实性的关系新闻客观性的基本要求,是如实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的倾向性则指报道和评述新闻事实时,表现出的政治立场或思想倾向。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从不忌讳具有鲜明的立场和倾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公开提倡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统一,则是基

15、于事实与报道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我国,陆定一较早提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至今仍受到新闻界一致认可,正是因为揭示出事实与报道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定义告诉我们,事实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事实不是新闻,只有见诸报道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报道只能由具体的人来完成,而每一个人都是具有思想、立场和情感的个体,因此,从新闻事实的采访、选择,到报道的撰写、加工、编辑、发布,每一环节都必然渗透着个人(或者由个人组成的机构)或隐或显、或弱或强的倾向性。因此,新闻的绝对客观是不存在的。哪怕貌似客观的报道,也在表达着“无形的意见”。实现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统一,必须辨明新闻客观性与真实性之间

16、的关系。在哲学概念的层面,客观相对于主观而言,是对于事实的认知态度;真实相对虚假而言,是对事实描述和认知的性质,二者并非直接对等关系。而且,新闻真实又有局部与整体、表象与本质等不同的视野与层次。这就意味着,客观的报道并不见得一定真实,比如理论、知识、文化、写作等方面的水平和修养,就是除态度之外影响真实的重要因素。同样,具有真实性的报道,并非以客观为唯一标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意见,也完全可以成为真实报道的组成部分。四、结语新闻客观性是新闻界一直强调的,究其根源就是因为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中最难把握、理解、实践的。在每个人都能参与新闻生产工作的时代,有必要增强全民的媒介素养,避免盲目的主观性报道。如今,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新媒介渐渐与旧媒介相融,新闻客观性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新的定义。传统媒体要在未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进行转型,向着全媒体和融媒体的方向转变,做好信息把关人的角色,打造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新型采编报道体系,实现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统一,最大程度确保新闻真实。(作者单位:湖州学院)【参考文献】1王宗华.美国“新闻客观性”概念内涵的历史性解读J.编辑之友,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