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第期 年 月 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视角下文化遗产在文旅演艺中的构建关系刘丽珺,张继焦 摘要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视角看,文化遗产与文旅演艺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的互构关系,主要呈现出“大结构”和“小结构”两种样态。所谓“大结构”是指旅游文化中原有形式的景点景区,而“小结构”则是镶嵌于“大结构”之中所形成的并存、对立、联结等结构关系,以及不同亚剧态中差异化的关系组合。“小结构”样态主要有山水式实景演出结构、沉浸式情境演出结构和狂欢式主题公园演出结构三种。三种“小结构”样态中又分别有系列剧作,以满足不同观演群体的需求,主要有传统观演、沉浸情境和消费游玩三种体
2、验功能。因此,文化遗产与文旅演艺的互构关系是源于时代审美共情下“统一”而“多样”的辩证构成。“一统 剧态、差异构成、文化解构、现代表达”则是互构核心原则。关键词新古典“结构功能论”;文化遗产;文旅演艺;现代转型 作者简介刘丽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访问学者,北京师范大学 级戏剧与影视学博士研究生。北京,邮编:。张继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室主任、二级研究员。北京,邮编:。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问题的提出目前学术界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为抢救式保护
3、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第二种为创新式发展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与生产性。无论哪种态度都无法更改文化遗产原生环境已然变化的事实。再加上大众对文化遗产的审美需求递增,文化遗产出现在民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复原修护、数字纪录等方面的原真性保护,及利用旅游、销售等商业形式进行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两大方面。其中,文化遗产中无形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为“非遗”)是与群众生活密切联系且靠民众世代活态传承的,不同于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原则,它讲究“活态”本身的恒定性和流变性,既强调保持“活态”中固化的元素,又强调传承物本身的发展。所以,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固态化保护和活态续存,而且需要活化发展。“非遗”
4、的构成来自人、物、时空三个层面。“人”是主体性的传承人,“物”是一个宽泛的所指,既指“无形”的技艺,又指“有形”的技艺外化物,“时空”是指人与物所处的时间域界和空间场域。这三者都是处于变化的不变之中,在历史长期变化激荡的淘沙中,沉淀出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内核与精神表达,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可以说,“非遗”传承犹如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一般,经历不同时期的形态、风格与审美变迁后,形成了当前的独特形态。而这“独特形态”与大众审美需求是存在断层的,故本文认为“非遗”应该以全方位形式和多形态特征介入社会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之中,这不仅要加强双方的联系度,而且要拓展双方的关系层,不同认知群体间多维度、多层面合力
5、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当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非遗”发展搭建了一个新型平台,这为把“非遗”元素或片段融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研究项目“历史经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项目和所重点创新工程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背景下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改革与完善研究”(项目编号:)。入旅游演艺节目之中,带来了一次机遇与长期挑战。文化是功能,旅游是项目,两者有效地融合成文化旅游的观念为早先旅游歌舞表
6、演形式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路径,产生了一种艺术与文化结合的文旅演艺“剧”态创作。它所采用的以文化遗产作为剧作构建中基本要素的方式,是对创作内容本体性的一种超越。文旅演艺剧作为文化遗产,尤其是为“非遗”的活化创意传承与活态有效传播搭建了平台,可见,文化遗产与文旅演艺的构建关系是互构互惠的。那么,文化遗产与文旅演艺的关系该如何建构?如何把文化遗产置放于文旅演艺剧作中,这既关系到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传承,也影响到文化遗产的有效性传播,而且还直接影响了文旅演艺剧作的社会效应和市场效益。故本文以当前文旅市场环境中所出现的演艺剧作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新古典“结构功能论”来剖析文旅演艺剧作在当前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所呈
7、现的“大结构”与“小结构”样式。“大结构”是指原来旅游文化中景点景区的主要形式,但是随着大众旅游需求的升级,特别是文旅融合的提出,在“大结构”中增添了“小结构”样式,而这种“小结构”就是文旅演艺剧作。它至今已形成了三种主要的“结构功能”样态,分为山水式实景演出结构、沉浸式情境演出结构和狂欢式主题公园演出结构,每种类型下又向内分化出系列的亚结构。类型及亚结构的存在说明文旅演艺具有稳定的结构与社会需求,是纷繁芜杂市场需求下群体生存现状的显现,并且形成了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文化产业模式,如彰显 地域 文 化 形 象 的“品 牌”“印 象”“又见”“千古情”等剧作。二、对文旅演艺中文化遗产创意活化形态
8、的研究和本文思路(一)国内有关文化遗产与文旅演艺关系的相关议题综述目前,相关研究主要从文旅融合路径、山水实景演出、主题公园演艺等角度展开探讨。第一类关于文旅融合路径的研究视角有三种:其一,从某一地区的旅游演艺的发展角度研究文旅融合的优化路径。其二,从职业教育表演艺术人才培育层面,研究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订单式育人模式,及以新山水课堂实践为培育平台的新模式。其三,从文化产业实景演艺商业模式角度,探讨价值链和项目管理流程模式。第二类关于山水实景演出的研究视角有两种:其一,对某个或某类实景演出项目的研究范本进行专题研究。其二,对概念、模式、路径的学理反思。第三类关于主题公园演艺的研究探讨的是某个主题公园
9、的表演产品、管理机制、运营情况等。可见,相关研究缺乏对文化遗产与文旅演艺关系的整体式探讨。由此,本文基于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的角度,运用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研究目前文旅演艺在市场中的多维度结构与多元性功能,以及剖析作为演艺文化产业热门形态的文旅剧作的“艺术性”要素构成问题。(二)分析框架:运用新古典“结构功能论”分析文旅演艺剧作中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结构形态、多元功能和互构关系该理论是张继焦教授基于“文化功能论”“文化开发利用观”“内源型发展”“竞争优势”“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等五个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由于文化所处经济社会结构不同,其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文化转型的
10、理论意义在于文化产生了新的功能和结构。因而本文认为文化遗产在当今文旅演艺的新场域空间发生了新动能,文化遗产在文旅实景剧的融合推动下产生新动力。虽然在文化遗产的完整度上有所解构,但是“创意重塑”却延展了文化遗产的部分元素性传承效用,生发了新形态,赋予了新功能。文章具体探讨文化遗产在文旅演艺中的类别化构成、结构差异化及其特定功能。研究思路有三个:首先,调研与分析不同类型文旅演艺形态的各类别“剧”中包含了哪些文化遗产。其次,追述各类别“剧”中文化遗产的传统结构是以何种样式在剧中呈现的。最后,运用新古典“结构功能”理论,从剧作维度与观演关系,探讨各类别“剧”形态的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双月刊 年第期文旅演艺是有别于传统舞台演艺的一种表演形态,是在文化与旅游战略需求下所衍生出的一种歌舞表演活动,这种最初伴随着旅游观光业的繁荣而出现的以娱乐形式为主的歌舞表演,随着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以及消费体验的升级,从原初的娱乐表演形式发展为融合地域文化元素、科技审美质感的专业化演艺形式。随着对传统文化及其遗产认知的不断升华,文旅演艺必将迈上新台阶。当前文旅演艺的核心样态主要表现为“剧”的样态,实景演出是文旅演艺中的热门演艺形态。能与价值。在文章分析框架中,本文提出了“大结构”与“小结构”两个主要概念,及分析“大结构”与“小结构”的关系。本文 认为 原 来 就已存 在的“大结构”,在增加了“小结
12、构”之后,意味着“小结构”成为“大结构”的一部分,在结构变化之中,“大小结构”相互促进,共生发展,以此呈现出与原态相异的新态,由此具有了新功能。(三)本文采用多元个案的比较研究本文应用多个文旅演艺“剧态”进行比较研究,主要有“印象”系列、“最忆”系列、“归来”系列、“又见”系列、“长隆”系列、“千古情”系列。三、文化遗产在文旅演艺新结构中的不同类别文化遗产不仅在特色小镇、城市复兴、节日庆典中随处可见,在文旅演艺中也是异常重要的文化资源与演艺元素。从“结构”类别化来看,文旅演艺剧作是一种“小结构”概念,主要有山水式实景演出、沉浸式情景演出、狂欢式主题公园演出三种结构类型。每个结构类型中又包含了几
13、个“亚结构”概念:第一个是“山水式实景演出”小结构。它是区别于景点演出而产生的新演艺结构,是中国人传统山水审美观念外化的现代演艺形式,是以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为演出场域,并且融合当地民俗特点的一种文旅演艺模式。如具有文旅演艺开创性意义的 印象刘三姐(年)以及后期陆续出现的如“印象”系列之一的 印象丽江、“最忆”系列之一的 最忆是杭州、“归来”系列的 归来三峡等剧作。第二个是“沉浸式情境演出”小结构。它是运用数字化和智能化等高科技技术参与剧情创作,通过真实景物与虚拟影像的交融来呈现剧情发展。它有别于以往固定式观演视角,使观众主动进入剧情场景,身居其中体验与感受剧情氛围的浸染。与山水式实景演出的区别
14、在于,它是由几个主题空间所构成的以室内情境体验为主的演艺剧态。其以 年的 又见平遥为标志。第三个是“狂欢式主题公园演出”小结构。它是指在主题公园景区中的“嘉年华”式小剧情演出活动,它包括固定场域演出与流动式演出两类,如深圳“长隆”华侨城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等主题公园项目,及“千古情”系列之 宋城千古情 三亚千古情等。从“结构”差异化来看,三大类型中又呈现出 系列的结构性差异,说它是 系列,是由于市场需求与创作深化,还将陆续出现新的“结构”类别与系列。就现有的“结构”类别与系列来看,其遵循多样统一的辩证关系与构成原则。所谓“统一”,是指统一于“剧”之中,均为对文化遗产的创意化转化与创新式传
15、承,以此来重塑地域文化形象的一种演艺形态探索。而说它“多样”,则是指“剧”与文化遗产多层面的构建关系。上述分析表明,文旅演艺“结构”中“差异化”形成的分层结构,如山水式实景演出结构由自然山水遗产与人文历史记忆所构成,沉浸式情境演出结构由人文历史记忆与科技所构成,狂欢式主题公园演出结构由人文历史记忆与人文环境景观所构成。不同的构成元素与构成方式形成了“结构功能”的差异化“剧态”表达。(一)文化遗产在山水式实景演出“剧态”中“并存”的“大小结构”山水式实景演出结构主要有“印象”“最忆”“归来”三个最具影响力的亚结构。从结构名称来看,均带有“回”的意味,“印象”亚结构是以“回眸”为重塑核心原则;“最
16、忆”亚结构是以“回顾”为重塑核心原则;“归来”亚结构是以“回首”为重塑核心原则。三类亚结构中文化遗产与“剧”的“小结构”和“大结构”建构关系呈现出拼接式、镶嵌式、串联式的“并存”结构。拼接式“并存”:“回眸”零散记忆闪现中的“印象”亚结构形式“印象”亚结构相较于其他山水实景演出亚结构来说最为完备与成熟,历经繁华与沉浮,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且品类繁多。“印象”亚结构主要把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进行“文化形象”重塑的有机拼接,与“剧态”形成一种“并存”结构。刘丽珺,张继焦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视角下文化遗产在文旅演艺中的构建关系在实景演出中,除“印象”“最忆”“归来”等这几个类别外,随着市场开发与创作的不断深化,陆续还会出现新类别的实景演出。本文选择的个案实景演出均为剧作形式,但是剧作具体呈现形式有所区别,有的偏重于故事性叙事,有的偏重于意象化叙情。近年出现了主题公园演出与实景剧形式间融合的新趋势。拼接式“并存”结构是以自然山水、人文历史、观演空间为构成要素,分别形成情感性、形象化、场域化的构成方式。()自然山水地域情感的诗意性构成剧作“骨架”第一种构成方式为结合地域性文化形象特点,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