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OI:10.16675/14-1065/f.2023.04.008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贾荣摘要: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代表着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相对贫困问题依然存在。文章以涟水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从标准确定、监测机制、帮扶机制、资产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总结涟水县缓解相对贫困问题的经验,探索构建更加清晰的长效机制,提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需明确相对贫困标准,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合理衔接扶贫政策,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执行监督机制等建议。关键词:相对贫困;乡村振兴;长效机制文章编号:1004-7026(2023)04-0031-03中国图书分类号:
2、F323.8文献标志码:A(中共涟水县委党校,江苏淮安223400)以涟水县为例2021 年 2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郑重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1。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问题仍将长期存在2。虽然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但相对贫困的治理仍然任重道远。相对贫困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依靠个人或家庭的劳动力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虽能维持
3、生存,但无法满足在当地条件下最基本的其他生活需求的状态3。相较绝对贫困而言,相对贫困不仅关注经济收入,更关注财富和权力的平衡,关注相对贫困群体的实际生活状态,就其本质而言,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具体体现4。为此,必须充分关注相对贫困群体,整合脱贫攻坚现有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围绕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涟水县地处江苏省淮安市东北部、淮河下游,是“十三五”期间江苏省扶贫任务最重的县份之一,具有较多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涟水县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脱贫攻坚成效突出,但摘掉“穷帽子”只是一个阶段性胜利,相对贫困问题仍然存
4、在。文章以涟水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总结涟水县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经验,探索构建更加清晰的解决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解决相对贫困的必要性1.1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然选择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是贫困图谱的“一体两翼”,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5。我国相对贫困人口主要由脱贫户、贫困边缘人群、低收入者构成,相对于绝对贫困群体而言,相对贫困人口基数较大,致贫风险高,致贫维度相对较广6。相对贫困人群在社会中属于弱势群体,自身收入低,仅可维持日常生活,极易因为子女需要接受教育、突发疾病需要就医等的一次性大额支出而陷入贫困。以涟水县为例,截至 2021 年 6 月,已脱
5、贫 10.9 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中,年人均收入低于 9 000 元的边缘人口占比 14.5,因病致贫占比 50.6,支出性贫困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必须聚焦相对贫困群体,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降低返贫风险,确保贫困人口动态清零。1.2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证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作为贫困谱系的双生子,侧重点不同。绝对贫困主要关注生存问题,侧重单维度的物质贫困;相对贫困主要关注发展和共享问题,侧重多维度的贫困,主要指非生存性需要无法被满足7。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5 个层次
6、需要由低到高排列,只有当低层次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获得满足或部分满足后,高层次需要(如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才会被激活8。脱贫攻坚战后,曾经的绝对贫困群体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生存性需要得到满足,催生了更高层次的需要,想吃得好、住得好,想要更好的教育、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加美好的生活,但由于其自身条件限制,如受教育水平低、存在家庭刚性支出(子女教育、疾病治疗)、信息渠道不畅通等,往往实现难度较大。为此,必须构建相对贫困问题长效解决机制,确保为作者简介:贾荣(1995),女,汉族,江苏淮安人,硕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县域经济、农业产业。/理论探索/31山西农经/2023 年 4 期相对
7、贫困群体畅通发展路径,助力其依靠自我努力实现生活改变,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3是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前瞻性,能够推动我国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别,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路径。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更加富裕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贫困的治理应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和内在要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持续改善欠发达地区和其他地区相对贫困人口的发展条件。由此可见,相对贫困的治理
8、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相连,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能够有力提升相对贫困人口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乡村全面振兴。2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的地方探索现阶段,国家尚未统一部署针对相对贫困问题的工作,但是各地政府已结合自身条件开始探索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路径。涟水县在完成精准扶贫的同时,坚持未雨绸缪,积极探索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2.1确定相对贫困标准,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明确可操作的相对贫困标准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前提9。涟水县结合现行扶贫标准和低保标准,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对贫困标准。一是双线并行。建立兜底保障线和相对贫困监测线,兜底保障线与低保标准保持动态一致,以低保
9、标准的 1.5 倍作为相对贫困监测线,双线同频调整。二是双向识别。采取农户自我申报和镇村实地核实的方式进行农户识别,关注支出骤增、收入骤减“两易户”重点,形成包含经济收入、发展风险、个人意愿的明确可操作相对贫困标准。灵活、全面的动态监测机制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关键。涟水县着力建立、完善多部门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联、共用机制,强化动态监测,建立健全主动发现和快速响应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户申报、镇村核实、大数据平台筛选确立、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监测机制,跟踪监测相对贫困户收支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及饮水安全巩固情况,做到防患于未然,在源头降低返贫风险,实现动态清零,有力阻断规模性返贫。2.
10、2构建“收支同抓、部门协同”的相对贫困问题解决机制涟水县从实际出发,因户因人分类施策,在增收和减支两个方面双向发力,各部门协同作用,确保机制有力有效。在收入上做“加法”,以扶贫办为抓手,各部门统筹推进,着力建立完善精准施策分类帮扶机制。一是推进创业增收,引导农户实施创业项目增收致富。二是增加岗位供给,加强就业培训,扩大就近就地就业规模,强化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提升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在支出上做“减法”,着力强化政策整合,强力推动“三保障”落实落细。一是聚焦因病致贫、因贫返贫问题,研究出台 2021 年涟水县全民健康补充医疗保险试行方案(简称“涟康保”),保障对象覆盖到全民,确保群众看得起病、住
11、得起院。二是聚焦于教育问题,健全控辍保学机制,确保落实家庭困难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实现“应学尽学”。三是居住条件上继续实施农房改善工程,开展农户新增危房排查工作,保障住房安全。涟水县收支同抓、部门协同的相对贫困解决机制,既合理衔接了脱贫攻坚战中已形成的政策机制,又契合了相对贫困群体的特点,有力地推动了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2.3推进项目资产管理,夯实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物质基础充足稳定的项目资产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物质基础。自脱贫攻坚战以来,涟水县形成各类扶贫资产 133 个,共计 4.7 亿元,就如何充分发挥扶贫资产的减贫增收作用、如何监管做出许多尝试。一是率先开发扶贫资产管理系统,将“十三五”以
12、来形成的各类扶贫资产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坚持线上线下联动,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经营高效以及监督到位的扶贫资产运行机制,持续监测资产运营、收益归集、收益分配和资产管护,实现扶贫资产高效运营、保值增值。二是强化项目风险防控,积极探索“扶贫资产+保险”模式,通过保险经济补偿功能,进一步发挥扶贫资产的长效减贫增收作用。对“十三五”以来下达的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用于村集体增收的统筹带动项目、村级光伏电站项目以及其他各类扶贫资产项目进行投保,按照两个 50比例分配保费,即投保主体承担 50保费、县扶贫办补贴 50保费,提高扶贫资产项目抗风险能力,进一步确保产业扶贫项目收益稳定可控。2.4持续推进
13、产业发展,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保障机制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的关键在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解决相对贫困提供长远保障。一方面,聚焦特色产业发展,以特色产业农业园区建设和特色产业品牌创建为抓手,坚持国家、省、市、县级农业园区“四级联创”,聚焦中药材、食用菌、青芦笋等特色产业发展,深入推进 涟水县低收入村增收十条 政32策落实。另一方面,加强品牌建设,打造“涟品汇”等扶贫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扩大品牌效应,创新营销模式,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拓宽销售渠道,确保涟水县优质农产品优产优销。涟水县致力于深入挖掘传统乡土文化,立足现有资源,着力将涟水县创建成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多维度推进产业发展。涟水县以
14、产业发展作为解决相对贫困的保障机制,提升了相对贫困群体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文化自信,有力推动构建可操作、长效化的相对贫困问题解决机制。3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的建议与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具有存在长期性、测算相对性、表现多样性和发现隐蔽性的特征10,决定了解决相对贫困不能一蹴而就,不会一劳永逸,不是阶段性的,而是长期性、常态化的,需要构建合理、有效的长效机制,切实帮助相对贫困群体实现美好生活。结合相对贫困的特点和涟水县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经验,提出以下谋划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3.1明确相对贫困标准,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准确识别相对贫困群体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前提。在绝对贫困的准确
15、识别上,我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相对贫困群体的准确识别上还需进一步探索。我国面积广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建立符合本地发展现状的相对贫困标准。同时,考虑到相对贫困群体致贫风险高,致贫维度相对较广,在相对贫困线的建立中可以加入“易返贫原因”风险指标,提升相对贫困群体识别的准确性。利用大数据管理,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做好返贫风险监测工作,结合脱贫攻坚战中形成的贫困人口数据库,加强与民政系统、教育系统、住房系统等政府数据平台系统的信息共享,做到致贫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帮扶、早解决,从源头消除贫困11。3.2确保扶贫政策有力衔接,建立制度保障机制脱贫攻坚战以
16、来,我国已成功建立完备、高效的脱贫政策体系,这对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做好政策的平稳过渡至关重要,过渡期要坚持有序调整,做到“四个不摘”,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保证相对贫困人口不返贫。同时,合理调节扶贫政策力度、节奏和时限,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杜绝政策“养懒汉”,激发相对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做好相对贫困人口基本生存需要保障工作,继续推进“两不愁三保障”,做好饮水安全建设,推动教育公平,优化生存环境,满足相对贫困群体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扶贫、消费扶贫、金融扶贫政策,鼓励相对贫困群体就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12。3.3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执行监督机制解决相对贫困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必须建立健全执行监督机制,把好执行关。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贯彻落实的基础,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时,必须强化基层组织的各项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中的作用,为解决相对贫困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基层干部要定期开展学习活动,提升工作能力,重视实践业务能力,充分发挥优秀模范带头作用,提升政策执行力。以健全、合理、多维度的监督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