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化重塑:民族传统文化的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_宋小飞.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32395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重塑:民族传统文化的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_宋小飞.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化重塑:民族传统文化的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_宋小飞.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化重塑:民族传统文化的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_宋小飞.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5 卷 第 6 期Vol.35-No.6百色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ISE UNIVERSITY2022 年 11 月Nov.2022文化重塑: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实践基于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宋小飞1,2(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102488;2.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在外部政策及内部动因变化下不断重塑,实现文化再生。文章基于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探讨 21 世纪以来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化建设实践表现出的显著特性,分析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转化发

2、展,并提出民族传统文化产业集群、品牌打造、文化创新等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关键词:文化重塑;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文化产业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33(2022)06-0021-09一、问题的提出20 世纪 70 年代,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文化再生产”这一概念,他强调文化是动态的,非一成不变,是处于不断再生产发展过程中的。1文化再生产依据文化类型及方式实现,其中文化类型是完美、普遍价值的体现,可以通过文化再生产探寻和发现他的永恒价值。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是说文化通过不断再生从而能维持一种平衡。在文化再生产理论中,布迪厄以场域、资本和惯习的基本概念为切入

3、点,对文化实践作了细致考察。本文把文化再生产概念应用于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文化再生产研究。沧源佤族自治县的文化再生产问题,从文化发展规律看,其原有文化并未消失,只是借助内在适应机制,转换出新的文化产业形式。其民族传统文化在再生产过程中,能运用文化再生能力把固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文化移接到新的文化上,也就是在保留与恢复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与现代社会结合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场域”被布迪厄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2122场域是相对自主性的区域,它是独立运作规则的社会空间。这个空间内它有自己清晰的逻辑。沧源佤族自治县就是这样一种有运作规则的空间。沧源佤族

4、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总人口 18.98 万人,佤族人口分别占全县、全国和世界佤族人口的 85%、40%、15%左右,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是佤文化荟萃地、传承地和弘扬地;沧源佤族自治县属于边境地区,民族文化灿烂,自然生态宜居,沿边优势突出,自治县国境线长 150 公里,面积 2446 平方公里,辖 10 个乡(镇)和 1 个农场,93 个建制村(社区),644 个自然村,917 个村(居)民小组,其中有 6 个边境乡镇、23 个边境村落;有距今 3500 多年的沧源古崖画和佛教的经典古建筑广允缅寺。布迪厄强调资本在社会结构和社会阶级分化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功能。他认为资本有三种

5、形式:经收稿日期:2022-10-12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研究”;中国社科院 A 类创新课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批准号:2018MZSCA001)。作者简介:宋小飞(1981),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研究人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艺术人类学。参见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网址为:http:/ 2022 年 9 月 25 日。21DOI:10.16726/ki.bsxb.2022.06.016百色学院学报 2

6、022 年第 6 期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3189文化作为资本,它塑造和支配了一定的实践活动,并能产生一定的符号利益。本文调查点沧源佤族自治县的文化资源即是一种文化资本。笔者调研后了解到,沧源佤族自治县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打造“世界佤乡秘境沧源”为品牌,以地利之便和优势资源转化为先导,强化文旅产业发展取得相当成效,该县所属的临沧市大力支持佤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使佤族文化旅游发展迅速,比如佤族的“摸你黑”(佤语音译,意思是我们所追求的、期待的)狂欢节从 2004 年开始成为沧源佤族自治县着力打造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4由于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处边境,与周边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普洱市的

7、西盟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以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等在语言、文化、信仰、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有较高的相似性,彼此有较广泛的社会交往交流交融关系,沧源可以将分散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进而增强文化资源。“惯习”则是社会建构的个体倾向系统,与个体的生活历史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是外部社会结构通过社会条件的调节内在化为个人感知、认知和行动的图式。2150-152在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化资本与社会结构形塑惯习,而惯习引导社会实践。文化产业是一种文化再生产形式。文化产业一词是法兰克福学派于 20 世纪 40 年代最先提出。至20 世纪 70 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从不同学科对文化产业进行研究。改革开

8、放以来,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发展政策不断出台,学术界也日益关注文化产业问题,涌现出不少成果。例如,麻国庆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有无意识的传承和有意识的创造,这种创造就是文化的生产与文化的再生产过程。5同时,文化有着变迁和发展的过程,当传统不断地被再造,也就是文化的主体性是传统的延续和再造过程中的主轴。6方李莉提出,文化的再生产是多方的推动而生,市场经济、政府、专家学者、新技术等。7张芳瑜提出,基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需要,可以把艺术介入到乡村文化再生产中。8张涵和孙九霞认为旅游产品作为现代化的衍生品,其商业性质会影响到非遗传统的文化内核,他们以苗绣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看其怎样实现非遗

9、的文化再生产。9本文所研究的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化建设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再生产,也关联文化产业问题。受上述研究成果的启示,笔者依据田野调查感知和观察,探讨 21 世纪以来沧源县文化建设实践呈现出的显著特性,分析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进程中交融共生,提出民族文化产业集群、品牌打造、文化创新等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二、沧源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塑元素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与讲话中不断提及“双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明确地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

10、新辉煌。”10292022 年 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指出:“把先进科技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11这无疑是给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民族文化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外部政策及内部动因不断变化下,民族文化传承并不会断掉,它会在新社会环境下转换新的形式,实现文化再生产。笔者对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文化调查后发现,这里的民族文化可以通过文化符号化、文化商品化及文化资源化,获取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再生。(一)文化再生空间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代社会中任何一种文化形态,其“生存空间”均不断发生改变。全球化的今天,每一个地

11、方性的文化都或多或少地与主流文化、与其他地方性文化发生着交往交流交融。沧源佤族自治县及周边其他少数民族形成一个相互兼容的统一整体,这种区域空间文化的多元性、交融性特点鲜明,汉文化、佤族文化、傣族文化、拉祜族文化等多种文化因子并存,这些文化叠加交融,表现为多元、共享、共存的特性。少数民族文化彼此间的交融,使沧源地区民族文化呈现出独特性。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中,场域理论可以说是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通过对场域及惯习、资本、位置、利益等要素分析从而解释人的具体活动。场域理论认为,生活在一定空间场域里的行动者22宋小飞/文化重塑: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实践基于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

12、田野调查有其特定的社会位置,行动者会运用自己所占有的资本,在惯习中展开行动,行动导致资本重组,从而也致使惯习变化。沧源佤族自治县及周边其他少数民族形成一个相互兼容的统一整体,这种区域空间文化的多元性、交融性特点鲜明,汉文化、佤族文化、傣族文化、拉祜族文化等多种文化因子并存,表现为多元、共享、共存的特性。各民族文化彼此间的交融,使沧源地区民族文化呈现出独特性。研究佤族的学者认为,南亚语支各民族,即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孟族等,是我国云南西南部地区及缅甸等东南亚各国现有居民最早的先民。和佤德语支各族一样,他们都是古代濮人的一支。1244古代“濮”是佤德昂民族自称或他称。佤族和布朗族自称“乌”“阿乌

13、”,这在史籍中被记载为“濮人”,上古时多用濮字,后来也用仆、薄、苞等。相关研究表明,现代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濮人”之名,最早见于 尚书牧誓篇,周武王伐纣誓,参与会盟的 8 种人中即有“濮人”在内,当时分布在江汉之南。左传昭公十九年 记载公元前 523 年“楚子为舟师以伐濮”。“濮人”当时处于分散的部落状态,无统一君长,部族繁多,和百越一样,亦有“百濮”之称。罗香林认为“濮”与“越”是同一系统民族的混称,“僰夷”即是“越人”的遗裔,也就是“濮”的后代。13“濮人”“濮曼”“蒲满”“望蛮”即今讲南亚语系佤德语支语言的佤、布朗、德昂等民族。14316后汉书明帝纪 记载:“永平

14、十七年西南夷哀牢、儋耳、僬侥、粲木、白狼、动黏诸种,前后慕义贡献。”后汉书 记载:安帝永初中,永昌徼外僬侥种夷陆类等三千余口举种内附,献象牙、(牛封)犎牛。15358这些记载证明,在永昌郡缴外,存在僬侥族体。后汉时永昌郡包括八县,辖区当今云南祥云以西,北至云龙,西至德宏,南至保山以南,治于不书,今保山。1658唐朝时期,阿紫永昌府地分布着望、望苴子、望外喻、朴子蛮、木棉濮、黑齿、绣脚、绣面等。“望”是古代族体自称,它与佤族的自称“佤”“卧”“乌”都是以浊擦音做辅音,仅仅元音有变化,佤族至今还有自称“望”的。“望苴子”中的苴是彝语,子是汉语。“望”“望外喻”“望苴子”等自称的族群是同一个民族即佤

15、族。1733云南少数民族概览 指出:“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 69 年)中央朝廷在云南设立的永昌郡,其范围包括了今保山地区、德宏州、临沧地区、思茅地区以及西双版纳州等等。永昌郡境内有众多的濮人部落 闽濮、裸濮 都是佤、布朗、德昂等的古代先民。”18377-378元代有“蒲蛮”或“濮人”1912,明代在此设置孟连长官司。清代基本沿袭明代制度。明清时期的一些史志典籍中有些称谓,即“哈杜”“哈喇”“古刺”“哈瓦”“卡瓦”等均是指佤族。古代佤族与周边傣族、拉祜族等均有着密切关系,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对佤族的管治主要是通过傣族土司间接管理。随着佤族社会的不断发展,大约在 19 世纪中期,佤族中的胡姓“官家”

16、(大头人)迁往班洪寨,并以此为据点征服了周边诸多小部落,形成了班洪的大部落。胡姓官家也就此成为世袭的统治者班洪王。清末,班洪摆脱了傣族土司的统治,清光绪十七年(1891 年),清政府封当时的班洪王为班洪土都司;1913 年隶属于镇边县,1915 年隶属于澜沧县,1936 年由澜沧县析置沧源设治局,1952 年改沧源县,1958 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沧源佧佤族自治县”,1963 年定名为“沧源佤族自治县”,1964 年正式宣布成立。20467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中对 20 世纪 60 年代的佤族生活区域人口统计表明,当时佤族占当地各族人口中的 84.78%。2196当前,佤族主要聚居区就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其中沧源佤族占全县的 85%,西盟佤族占全县的 70.67%。从以上数据看,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佤族人口聚居程度最高的县,该县同时还有汉族、傣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等多民族共居。这也就形成了该县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生活空间。(二)文化符号化与文化资源化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最早提出符号学概念,他认为人类活动的本质是符号意义表达的过程,强调文化是人通过符号表达对世界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