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化自信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探索_刘春燕.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32903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99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自信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探索_刘春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化自信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探索_刘春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化自信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探索_刘春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艺 界 交 流185步入新时代以后,如何有效保护、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与不断探究的课题。作为文化自信的关键组成内容,非遗进入校园已是必然之趋,需要尽快寻找有效的路径,引领非遗进入学校,深入学生的脑海,让学生基于充分认知非遗的基础上,自觉学习与传承,为非遗的持续传承与创新发展贡献绵薄之力。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实践技能、推动社会就业的重要使命,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的必要性(一)非遗进校园是重要的教育使命非遗的文化特性与品质极为明显,其所具有的价值不可否认。非遗由于自身的独特魅力、社会适应性,一直备受人们的认可,

2、获得一代代的传承,但在时间不断推移的过程中,非遗保存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此可见,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事宜,必须要尽快落实。主要原因在于非遗可展现特定时期居民的生产、生活原貌,对学者的研究工作开展极具参考意义,对人们了解历史、欣赏传统艺术精华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若是损毁了这些可贵的非遗资源,对于人类来说是重大损失。新时代下的职业院校,需要肩负起育人的重要使命,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并担负起中华文化传承的义务,为全社会的进步提供助力。(二)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提升自觉保护与传承非遗的意识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三观”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必须要做好引领工作。互联网发展迅速的

3、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可以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众多外界因素会给其的价值判断造成影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可以让职业院校学生多与中华文化进行接触,不断提升文化认可度,自觉保护与传承优秀文化。(三)加快非遗保护的紧迫需要目前,很多地区的职业院校都将非遗引入校园中,但开展的相关活动频率不高,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学生的参与度偏低,导致学生对非遗到底是什么,我国有哪些非遗的问题,都是片面化的了解,无法从深层次对非遗保护与传承问题进行认知,所以,加快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所有人可自觉保护与传承非遗的现实需求。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内容(一)剪纸剪纸是我国独有的艺术特色,其不仅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还将乡土之

4、情融合其中,每一个剪纸作品,都利用隐喻、象征等手法,将承载的情感诠释出来。剪纸是以剪刀作为主要工具,其强调的是细腻的线条,镂空的效果,在师傅高超的技艺下,让原本平平无奇的纸剪制成很多漂亮的图案,而这些图案可用于装饰房屋、日常用品。将剪纸艺术引入高职院校的课堂,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也有很大裨益。(二)刺绣早于远古时期,我国的刺绣技艺就和织物、玉器等共同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其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刺绣,是利用针在绸、缎等底布中,运行穿刺棉线、彩色丝等材料,由此来形成文字、图案,其在古时候被称为女红。民间刺绣凝聚了无数妇女的智慧,展现了人们的美

5、好愿望,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有很高技艺的绣女,可非常灵活应用手中的针线,绣出各种精美的作品,除了展现文化风貌以外,还可以展现自身的个性。早期的刺绣注重实用性,出现纺织品后,才推动了刺绣艺术发展,民间刺绣也由此活跃起来。为顺应刺绣艺术的发文化自信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探索文|刘春燕186展,陆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针法,在绣女们执着的追求下,不断完善刺绣针法,形成了百花争艳的局面。在民族地区,刺绣是极为常见的,很多刺绣作品有着幸福、希望的寓意,一幅幅作品都凝聚着人们的心血。现如今,更为重要的是刺绣这门技艺,能够通过职业院校的培养让该技艺持续传承下去。(三)染缬染缬中的“染”指的是用颜料让棉布

6、着色,“缬”指的是将织物利用防染技法染出图案。染缬工艺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主要在唐朝时期开始盛行,当时的人们对该艺术是充满好奇与热情,也由此推动了该技艺的发展,而在明清时期又到了另一个发展高度。现如今,该门技艺只有在少数民族地区留存,这些地区较为偏远、信息闭塞,要促进技艺的继续传承相对不易。为使得染缬工艺的有效传承与发展,不可继续延续子承父业的传承方式,而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将其通过引入职业院校教育的形式,获得更好的传承。(四)书法汉字是文明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书法是我国的国粹,有着浓厚的民族精神。对于每位中国人民来说,热爱文字、掌握写字技能、具备书法欣赏能力,都是最基本的素养。职业院校的书法不

7、单用于传承技艺,使得该门传统艺术能够继续发挥自身的价值,其育人功能是需要受到高度重视的。(五)皮影戏皮影是利用灯光将兽皮雕刻的图形投影到屏幕上,其在我国民间流传甚广。皮影艺术巧妙融合了工艺制作和戏曲艺术,其拥有悠久的历史,有着独特的魅力。这枝“奇葩”的民间戏曲艺术,历经数千年的雕琢与提炼,已是民族的瑰宝,有着很高的传承价值。皮影艺术是技艺人的智慧结晶,其与其他民间艺术相同,也从兴盛到衰退,很多皮影艺术去世后,由于传承人很少,导致该门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尽管如今某些博物馆也有收藏皮影艺术品,但皮影艺术整体上传承状况不佳,陷入了逐渐失传的尴尬境地。将皮影戏引入高职院校教育,创新人物形象,引入现

8、代音乐,创编新型皮影节目,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风情,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巧妙结合,开发各种文创产品,职业院校可以出台措施,鼓励师生投入参与皮影戏和文创产品的创作中。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现状现如今,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已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走进当代人们视野中的非遗也在不断增加。但校园教育引入非遗,各地职业院校的做法大同小异。如,组织学生参与相关讲座、观看非遗视频、参观博物馆等,虽然这些做法对学生了解非遗可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体验感不强,使得此种做法过于形式化,无法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目标的达成。从如今非遗入校园的实践状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对非遗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非遗的重要性,很

9、多职业院校并未充分的认知,有很多都是为应付上级的检查,过于形式化,对高职学生产生的影响极低。从非遗引入安排情况来看,大多都是空白状态,即便已安排和非遗相关的内容,也未结合高职学生的需求来安排,更未在课程或实践活动中体现。实际上,校园中引入非遗,可与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相融合,使得非遗保护和学生的文化自信相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非遗保护与传承意识,对非遗的持续传承非常有利。(二)非遗进校园的手段不符合现实生活状况非遗是由特定时期下的民众通过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实践创造而成的。因此,在呈现非遗内容时,不仅要和当时社会背景相匹配,还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更为直观地呈现出来,最主要的是让高职学生能够产生去探索

10、的兴趣。但是,某些职业院校由于教师掌握的理论知识有限,实践能力缺乏,主要通过理论教授的形式,将教材知识静态地灌输给高职学生,不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课堂设计缺乏规划性,很多都是照搬课本的内容,导致非遗的展现不够直观,很难让学生形成主动了解与学习的自觉性,更不会自觉去保护与传承,此种引入的做法,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三)非遗进校园的社会支持不足艺 界 交 流187非遗尽管在法律与制度上已在不断加大保护力度,但如今的保护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社会各方能够一同参与到保护工作中。非遗现有传承人以及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对学校的支持力度极小,某些高职院校教师自身都不了解非遗的发展历史与技艺,更是未掌

11、握相关的艺术技能,加上缺失人文素养,没有深层次研究当地的非遗内容,所选择的非遗内容科学性不足,最后的效果不佳,更是无法结合本校的实情以及学生特性来开发校本教材,设定更具针对性的校本方案,这就使得在非遗保护方面,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科学性,这也是非遗进入各学段校园实践成效不明显的关键原因。四、文化自信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策略非遗进入校园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可见寻找切实有效的引入路径是一项需要尽快落实的工作。对于各学校来说,应采取校内外协作,理论和实践融合、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形式,使得当代学生们能够快速形成保护与传承非遗的意识,并从行动上真正落实,为非遗的切实有效保护提供

12、良好助力。(一)结合各地高职院校学生特性编制适合的非遗科目每个地区的非遗都有自身的特性,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特性,这些非遗资源都有着各自的文化内涵。而要发挥这些非遗资源的育人效果,必须要引入专业人士,并结合各地非遗的特性,设计与之相匹配的非遗教材,让这些非遗资源能够变得丰富有趣,如此才可以让非遗适应各地的情况,最后实效也会更为明显。(二)创新非遗传承融合发展模式对于职业院校而言,一方面,要对本土特色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构建浓郁和谐的文化育人氛围。另一方面,应构建非遗文化与技能人才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加大对非遗能工巧匠的培养力度,从而促进各类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兰州某职业技术大

13、学在进行染缬艺术传承过程中,通过聘请非遗传承大师担任实践指导老师,向学生亲传相关的技艺,从而让学生充分了解非遗文化及技艺,从容达到文化自信的目标。(三)运用科技手段推进职业化教育非遗传承现代科技手段应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在传承非遗过程中,要善于借助现代技术进行传统非遗文化资源的记录、整理、复原,在此基础之上,实现有效地传承和保护。此外,职业院校还应注重将非遗文化作为开展对外交流、国际交流的重要内容,从而向世界展现完美的中国形象,让富有中国精神文化符号在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五、结语综上所述,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科技日益创新的大背景下,人们也在不断提升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在国家各种政策

14、、方针的指引之下,全社会对非遗的重要性有更清晰的认知,都在努力为保护与传承非遗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更应肩负起非遗传承重任,积极将非遗引入教育中,引领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非遗的艺术魅力,领悟当中蕴含的价值,提升文化自信,将非遗传承与创新作为自身的使命,在此方面不断努力,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参考文献:1王诗,宋国章,陈娜,马霞.文化自信背景下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探索J.品位经典,2022(13):87-89.2马万荣.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推进作用研究J.山西青年,2020(12):160-161.3张国松,魏一苇,胡方林,易法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7):161-163.4路政.从太和清音进校园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J.艺术品鉴,2019(27):347-348.5高云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及活态传承模式探析以纸烙画为例J.甘肃教育,2019(8):83.作者简介:刘春燕,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甘肃兰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