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体系革新方法论_刘学文.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33108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体系革新方法论_刘学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体系革新方法论_刘学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体系革新方法论_刘学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体系革新方法论刘学文袁帅 摘要:在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和建设的新时代,国家 对涉 外法治人才培养提出新 任务和 新 要求。传统培养 机制存在的与 国家战略需求不匹配、涉 外法治人才和平台地区分布不均衡、配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应 不足、培养成效评价机制欠缺等 影响课程建设的问题亟待改革。未来应当发 展法教义学 范 式,构建一套以 国际法为本体的内生性规范体系。包括倡导以“规范获取”为逻辑起点,以法律适用 为核心内容,以权利救 济为根 本 依归的教学体系。而且应注重“新 文科”理念下的学科交叉,以及法学和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而建构“专业外语”的“三位一体”人才

2、培养 机制。建议司法 部及时本 文为以下项目的阶段 性研究成果:中国博士 后科学基金面上资 助:国际贸 易数字化转型的法律因应研究();年西北 政 法 大学教育教学改 革研究项目:世界贸 易组织法(双语)课 程涉外 法治人才培 养 模式研究(编号:)。刘学文,法学博士、博士 后,西北 政 法 大学涉外 法治研究中心副教 授、硕士生导师,国际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法教义学、国际数字贸 易法。袁帅,内蒙古鄂 尔多斯 人,西北 政 法 大学涉外 法治研究中心国际法学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国际经 济 法学。我国涉 外法治人才 培 养课程建设体系革新 方法 论推出与现 有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

3、行、非 强制性的涉 外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最后,应深度引入涉 外实务部门的人力资源,共同参与专项 化、实践性的人才培养。要善用学科外的知 识和方法,善用法律诊 所、国际模拟法庭仲 裁庭竞赛和实习基 地以开展实践培养。关键词:涉 外法治人才法教义学“一带一路”倡议国际模拟法庭竞赛 年月,教育部中央政法 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 法律人才教育 培养计划的若干 意见(教高 号)要求将培养涉外法律人才 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突破口。年中 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会议后,逐步形成了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强国举 措,并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重 要方面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4、 坚持统 筹 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此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 治理。年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 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作为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伴随涉外法治的不断加强,年月颁布的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 培养计划的意见将“法律人才”转称为“法治人才”,彰显我国对 法律人才需求在业务 能力、视野见识、道德 情操等综 合素质上的内涵 变化,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弓丨,坚定不移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是当下我国对 法治人才 培养的根本价值指针。国家需要的法治人才不仅要具备 过硬

5、的实 务 能力,还要求其具有积极参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和全球治理的意愿和 主动性,能够统 筹运用国内法和国际法维 护国家 利益、提高中 国的制度性话语权。参见习近 平 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 会 议 上的重要讲话,载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 推进 依法治国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 定全 文,载财新网,:。法学教 育研究(第卷)一、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设置现状阐释新时期,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推进和“逆全球 化”“单边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国家间除了参与国际合作,还存在 着竞争性博弈,其中法治是重要的方式和路径,这对卓越 涉外法治人才的要求也与

6、日俱增。因此,新时期 创新 人才 培养机制、加强涉外法治人才 培养已然成为 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命题,而其中课程体系的革新和完 善则是涉外法治人才 培养的基石。研究涉外法治人才 培养的课程体系,首先就要对涉外法治人才进行清晰准确的定义。目前国内对于涉外法治人才并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可以 明确的是,涉外法治人才 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并非 简单的“法律外语”双项叠加。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的涉外法治人才需要具备技术、素养和实践三重标准,即技术方面精通国内和国外法律(至少两国)以及配套的语言体系,谙熟国际规则和相应 法律程序,并具备 初 步的法律交流和谈判 能力。从涉外法治人才的素养 来看,要求 能够拥 有

7、宏阔 的国际视野和法律全球 化思维,能够立足于中 国立场,切 实维 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核心利益,能够清醒观察和审视国际形势,并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能在将 来的涉外法治实践中,通过积极参加国际法律定制、涉外法律服务等前沿 性法律实践,为国家、社会和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一)我国涉 外法治人 才培养工作现状我国当前法律院 系约有 所之多各高校的法律院 系基本都不同程度地展开了对于涉外法治人才 培养的改革,其中一些高校的实践创参见黄 进:完善法学 学科 体系,创新涉外 法治人才培 养机制,载国际法研究 年第期。截至 年一些学者的统计,我国法学 院系有 所;但 根 据“法律 家”(:)对中国法学

8、院系的排名 名单 来 看,我国法学 院系似乎有所之巨。参见王文华:论涉外 法治人才培 养机制创新,载中国大学教学 年第期;中国法学 院系排名,载法律 家官网 年月日,:。我国涉 外法治人才 培 养课程建设体系革新 方法 论新深具特色,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针 对语言类学 校创新四种人才 培养 模式?、北京大学实行“理论实践赛事”模 式提高学生综 合法治 素养以及华东政法大学与法律实 务部门合作采取“五个共同”?的人才 培养形式 等;国内对于法治人才 培养 大抵分为综 合 式、复合 式和特色试验班三种模 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分类教学、分别 培养,但是并未 对 涉外法治人才和国内法治人才两种教学方

9、式作出有效区分。具体到课程设置方面,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法 学类)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分为“”即门法 学必修课程加其他特色课程。有学者认为,涉外法治人才的课程设置应当包括法 学通识类、法学基础类、法律英语类、法律全英 类和法律实践类课程,?尽管上述课程在各高校均有设置,但是大多重点侧重于 通识和基础类学科,剩余课程的建设仍不完 备。整体而言,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我国对于涉外法治人才的建设已然取得了 巨大的进步,我国法治人才进人各 类国际组织任职人数逐年 攀升,其中部分卓越 法治人才担 任其中的一些要 职,例如薛 捍勤担 任国际法院 副 院长、黄惠康现担 任国际常

10、设仲裁法院仲裁员、段洁 龙 担 任国际海洋法 法庭法官、赵厚麟担 任国际电信联盟第十九 任秘书长、杨国华 担 任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仲裁员等,但是总体而言,我国法治人才在各 类国际组织中任职依然 偏少,且在重大法律职务任职人数不多。对此需要深刻剖析我国当下涉外法治人才 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主要就 涉外法治人才 培养从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应对建议。北 京 外国语大学四种涉外 法治人才培 养方式分别是“法学英 语”“法学小语种”“法学经 济外语”“法学复语”。华东政 法 大学的“五个 共同”具 体 是 指:共同制定 培 养目标、共同设计课 程 体系、共同开发 优质教 材、共同组织教

11、学团队、共同建 设实 践基地。参见郭德 香:我国涉外 法治人才培 养 模式探 析,载浙江树 人大学 学报 年第期。参见 韩永红、覃 伟英:面向“一带一路”需求的涉外 法治人才培 养,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年第期。法学教 育研究(第卷)(二)国内涉 外法治人 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现有涉外法治人才 培养机制 与国家战略需求不甚匹配传统法律人才 培养模 式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能紧密结 合国际形势、国家需求和本土特色,造成 各高校 对于涉外法治人才 培养存在明显的同质 化现象,尤其表现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滞后性。因人才 培养具体目标未予明确,便不能针 对性地提供各地所需的涉外法治人才。以“一带一路”倡议

12、的对接为例,涉外法治人才 培养不能仅 仅局限在面向欧美国家的“英语型”法治人才,面对跨国贸易中规模 体量较小的发展中 国家,也要有充足的小语种法治人才 资源。?“一带一路”建设中对 小语种法治人才的需要与日俱增,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小语种与法治人才 培养的结 合度并不高,一些法 学院所的人才 培养体制机制和教学实力还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法治人才 培养和小语种进行深度交叉和融合,好在近年来一些外国语大学 在此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此外,在“一带一路”跨境 律师人才库中,我国律师仅人,?面对丝绸之路贸易过程中 多个国家而言储备数量明显不足。涉外法治人才 培养需要有区域 化分类特征,尽管目前各地

13、开始积极探索涉外法治人才 培养 模 式的改革,但是趋同化、趋高性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使得培养出来的涉外法治人才大同小异、没有特色,很 难 适 应 涉参见 刘红春、徐 敏慧:“一带一路”倡议下 涉缅 卓越法治人才培 养 路 径,载法学教育研究(第卷),法律出版社 年版,第页。典型例子有:天津 外国语大学在法治人才培 养中的改进 模式值 得 借鉴。即通 过人事、教学、教辅、思政等多部门的协调联动,立足于三个法治人才培 养的中心,将 法治人才培 养的应用型和 特色教育理念,通 过 具象 化设计,变作影响课 程 体系革新、实 践锻造、师资队伍 建 设的教学改 革模式,推进内在的涉外 法治人才培 养 模

14、式。西北 政 法 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王健 教 授对上海 外国语大学“多语种法律”的人才培 养 模式进 行 过详 细考 察,据 其统计,该校自 年 起招生的法律 硕士(非法学)研究 生 生源的本 科阶段 外语 语种多达种,乃全国法律 硕士教育体系外语背景之最,尤其 是阿拉伯语、波 斯 语、朝鲜语、泰 语、印尼语等特色 小语种。参见 史延 鹏:外语院校法治人才培 养 模式探 析天津 外国语大学 为例,载当代 教育实 践与教学研究 年第期;王健:谈 谈 涉外 法治人才培 养,:,最后访问日期 年月曰。?参见 刘晓红:“一带一路”倡议背景 下的法律 人才培 养改 革探索,载法学教育研究(第卷),法

15、律出版社 年版,第页。我国涉 外法治人才 培 养课程建设体系革新 方法 论外法律实践,无法满足国家对于涉外法治人才的多元化 需求。各地培养模 式和课程设置既要符合国家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整体 需要,又要体现差异化的地方特色。?涉外法治人才地区分配 不均衡、不合理现象突出我国西 北地区相较中东部地区在涉外法治人才 培养方面存在 短板,具体而言,在培养 平台、培养机制设立和培养政策规划等方面均亟待改进。例如根据 年月教育部办公厅中央政法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公布首批卓越 法律人才教育 培养基地名单的通知(教高 号),西北地区仅有西 北政法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西安 交通大学成为“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

16、培养基地”中的“涉外法律人才教育 培养基地”。?除此之外西 北地区并无其他同级别的涉外法治人才 培养的专门平台。反观陕西省内“一带一路”建设对 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主要依靠两所代表性学校的人才供应是远 远 不够的,这样供需的明显不合理造成西北部地区在涉外法治人才方面的欠缺。涉外法治人才 培养所需的课程和配套的教育服务欠缺现有的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 模 式下,培养课程设置存在结 构性不足、双语法 学教材数量不够以及教学内容文本化、抽象化 等问题。目前各高校大都适用“基础课程理论部分双语教育课程模拟法庭比赛或案 例分析课程”,教学重点侧重 基础理论;双语课程设置数量较少,且大多 作为选修课无法实现全面培养涉外人才的目标;模拟法庭作为一类比赛仅能辐射到校内部分学生,其余学生参与度极低,难以从中获益;课堂案 例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 合,但是课堂中所引用的案例大都属于经典裁判 案件,不能适时跟上国际 潮流热点。这种 培养 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仅流于表面的规则认知,对国际社会热点的敏感性过低、对国际规则标准的理解 适用 能力不强,对 法律解 释能力更为?参见孟庆瑜、李 汶 卓: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