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研究 42 0 2 3 年 第 5 期我国地理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在现在及未来生活中所需要具备的地理科学素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保护地球家园的观念、关心世界的态度,不断增强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并提高实践创新等能力,充分彰显了对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百年来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地理科学素养培养目标,获知其演进特征,有助于教师理解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地理科学素养培养目标的新变化,为初中地理教师开展地理科
2、学教育提供借鉴。一、地理科学素养的内涵与构成维度1.地理科学素养的内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科学素养定义为“处理科学事物的能力,成为具有科学思想的反思型公民,能对科学、技术做出合理的解释”。1我国当前倡导的核心素养是素养教育与中国国情结合的成果,与科学素养联系紧密。学者林崇德认为,科学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构成部分,包括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两部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科学核心素养概括为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维度,2是核心素养在科学领域的体现。我国地理学者对地理科学素养秉持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它等同于地理素养;第二种认为它是地理素养的构成部分,例如学者袁孝亭认为,地理
3、科学素养与地理人文素养、地理技术素养共同构成了地理素养。3笔者认同第二种观点,即地理科学素养是地理素养与公民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兼具了公民科学素养的一般特征和地理素养的独特特征。2.地理科学素养的构成维度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与科学素养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人地协调观与科学观念、态度责任对应并相互促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与科学思维对应,地理实践力与探究实践对应,它们关联的部分形成了地理科学素养。本文依据科学核心素养的构成维度,并参考初中地理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将地理科学素养划分为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观念、地理科学思维、地理探究实践、地理态度责任五个维度。地理科学知识是指地理科学领域中的地理概念、
4、现象、分布以及规律等。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知识纳入科学观念中,本文参考多位学者对地理科学素养的定义,为了便于后续研究将其单独列出。地理科学思维是对地理事物、现象的认识方式,包括模型理解、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推理论证以及地理创新能力。地理探究实践是学生的观察、探究以及使用地理工具、技术进行问题探究的重要途径。地理科学观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总体认识。地理态度责任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形成的价值观,包含地理科学探究精神、人地协调观、环境意识等,体现了地理科学的育人价值。田 雨 户清丽 刘安多(陕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摘要:地理科学素养兼具公民科学
5、素养和地理核心素养的特征,可划分为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观念、地理科学思维、地理探究实践、地理态度责任五个维度。这五个维度具有递进关系,构成一个金字塔结构。本文通过分析百年来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中地理科学素养的培育目标,获知我国初中地理科学素养培育目标的演进特征,理解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地理科学素养培养目标的新变化,为初中地理教师开展地理科学教育提供借鉴。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科学素养;演进特征中图分类号:G633.55我国初中地理科学素养培育目标的演进特征我国初中地理科学素养培育目标的演进特征*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课题“基于Rasch模型的初中生地理科学素
6、养增值评价与教学干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05-055-BZPK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教学研究 52 0 2 3 年 第 5 期地理科学素养的五个维度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具有递进的内在逻辑,构成一个金字塔结构(见图1)。其中,地理科学知识是塔基,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素养培育资源;地理科学思维与地理探究实践是塔壁,是利用地理知识发展思维、解决科学问题,并在实践中形成的科学探究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深化;地理科学观念、地理态度责任是塔的内核,是在认识地理科学本质及规律,理解地理科学与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贯穿于地理科学素养培育全过程,统
7、领其整体发展。图1 地理科学素养的基本结构二、地理科学素养培育目标的历史演进1.研究方法与过程(1)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最能反映地理科学素养培育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演进趋势的纲领性文件。本文首先依据地理科学素养的维度构成及其内涵,构建了地理科学素养框架(见表1);然后选择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颁布至今最有代表性的20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地理科学素养框架,对各时期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中地理科学素养内容进行编码统计;最后根据统计结果,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具体文本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地理科学素养培养目标的阶段性特
8、征和历史演进趋势。(2)文本编码(2)文本编码本文依据地理科学素养框架,对研究样本中的课程目标(教学目的)进行编码,非地理科学素养的文本编为0,当一条文本对应多个地理科学素养时编多个序号,统计各时期地理科学素养数量。不同时期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地理科学素养编码结果如下(见表2)。表2 各时期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涉及的地理科 学素养维度与数量时期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观念地理科学思维地理探究实践地理态度责任190431110191220000192322000192920230193221100193620000194121000194830000195631130196350030
9、1978200201980200201986211201988100311990211211992111322000223532001136332011224622022134542.地理科学素养培育目标的历史演进(1)19041948年:地理科学素养培育萌芽阶段(1)19041948年:地理科学素养培育萌芽阶段19041948年是我国地理课程初步建立时期,也是地理科学素养培育的萌芽阶段。本时期可分为清末时期(1904年)、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3年)和国民党政府时期(19281949年)。通过分析本时期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科学素养的培育目标(见表3),可知其时代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表
10、1 地理科学素养框架(序号为文本编码所用)序号地理科学素养具体内容A地理科学知识科学领域中的地理概念、现象、分布、过程以及规律B1地理科学观念人地协调观念B2对地理科学与地理科学技术的理解B3从地理科学的视角认识自然现象C1地理科学思维地理模型建构和理解C2从综合、区域差异、空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问题,推理论证C3提出新颖的观点和创新的问题解决方法D1地理探究实践理解地理科学探究过程D2用装置及实物模型验证地理科学原理、现象D3地理观测,田野调查D4使用地理工具、技术E1地理态度责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地理科学精神E2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研究 62 0 2 3 年 第 5 期首先,地理
11、科学知识教育是本时期的重点。统计结果显示,本时期所有课程标准均涉及地理科学知识,总数多于其他维度。清末奏定中学堂章程要求学生学习基本的地理事物、现象;北洋政府时期继承清末地方志论述,学习内容要求上增加了本国山川城市概貌;国民党政府时期地理知识结构更加体系化,采用更科学的区域划分方法,初步形成系统的地理科学知识培育结构。其次,人地关系观的培育要求出现。人地关系观是地理科学观念的核心,西方近代地理学从一开始就从不同角度探索地理环境演变、分布规律和人地关系的内在规律。4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提出人地关系观,标志着地理教育破除封建迷信,走向科学化、现代化。但是,此时期涉及人地关系观的行为动词还是“使知”“了
12、解”或“明了”,对学生的要求仅为了解水平,层次较低。另外,课程标准提出通过认识人地关系激发学生改造自然的动力,凸显了改造自然的人地关系观念。最后,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目标趋于丰富。清末课程标准提出“兼使描地图”,对地图使用做出了要求,但“兼”字表明其并非课程重点而仅为辅助学习的手段;北洋政府时期课程标准将“实习”作为地理教育的方法,要求学生对附近实况进行调查;国民党政府时期要求学生“养成看地图之习惯”,并增加了使用地理仪器和观察地理现象的要求。不过,本时期尚未出现对地理探究能力培养的明确要求。(2)19501988年:地理科学素养目标拓展阶段(2)19501988年:地理科学素养目标拓展阶段新中国
13、成立后至1988年,地理科学素养培养目标进入拓展阶段。通过分析本时期地理教学大纲中地理科学素养培育目标(见表4),可知其培养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表3 19041948年课程标准中的地理科学素养培育目标地理科学素养时间培育目标地理科学知识1904年使知地球外面形状、气候、诸国形势、地球与天体之关系,并地球结构及水陆气象之要略1912年使知地球之形状运动、世界地理之概要1923年使学生知道适应环境的方法、著名山川都邑的位置及形势1929年各省区之特点、大都会之个性19321941年本国、外国地理状况1948年了解我国、世界地理概况,气象物产及蕴藏之大概地理科学观念1904年使知大地与人类之关
14、系1923年了解地理与人生的关系1932年明了人生与环境之相互关系、克服自然改变环境1941年明了环境与人生之相互关系地理科学思维1904年中国与列国相较之分际1929年明悉中国天然区域之分布情形、各国与中国地理环境异同之比较1932年明了世界各国人地状况及其异同地理探究实践1904年兼使描地图1929年看地图之习惯、观测气象之常识、实地考察之方法表4 19501988年教学大纲中的地理科学素养培育目标地理科学素养时间培育目标地理科学知识1956年通过地理科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生产的科学原理;认识自然界1963年地形和大气基础知识;全国疆域、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的分布概况和主要特征;
15、省级行政区地理环境的概况和特征;本省的地理环境1978年主要国家、地球、地图基础知识1980年中国、世界各大洲、大洋和主要国家的地理基础知识;地球基础知识1986、1988年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有关地球、中国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地理科学观念1956年认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1986年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科学思维1956年理解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1986年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地理探究实践1956年实地辨别地平方向;实地简易测量;绘制简单地图,使用各种仪器;阅读、绘制平面略图、统计图表;观察、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1963年运用地图等基本技能;掌
16、握地图知识;阅读地图和绘制略图的技能;观测气象、观察地表形态的简单方法1978年地图基础知识;学会运用地图1980年运用地图的初步技能;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1986年地图基础知识,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1988年地图基础知识;阅读、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具备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教学研究 72 0 2 3 年 第 5 期首先,地理科学知识依旧是地理课程的重点,但其注重与生产生活的结合。1956年我国地理课程设置参照苏联的课程体系,强调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可以直接实施的教学内容,维持了地理科学知识在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但同时提出要求学生“了解生产的科学原理”,重视知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次,地理探究实践得到更多关注。一是地理探究实践培养广度增加,涉及实地测量,地图、地理图表的绘制使用以及地理仪器的使用;二是地理探究实践培养要求变高,相比1929年课程标准使用“习惯”“常识”“方法”等行为动词,本时期使用“技能”和“能力”进行表述,突出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地图使用能力培养目标更为具体和科学,提出学生应学习地图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绘制技能,并能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