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8Study on the Spatial Renewal of Urban Historic Streets in Shuncheng Lane:An Example of the Section from South Gate to Wenchang Gate of Shuncheng Lane西安市顺城巷城市历史街巷空间更新研究以顺城巷南门至文昌门段为例摘要:顺城巷是承载了西安城市历史的重要骨架,文章以西安市顺城巷南门至文昌门为研究对象,运用半网络结构和触媒论理论,重点从街巷的历史背景、建筑肌理、功能业态、文化氛围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对城市空间结构、功能业态提升和建筑肌理改造
2、三个方面提出了更新的可行性措施,对内提升人居生活环境,对外提升带动顺城巷整体文化脉络的发展,对弘扬西安历史文化具有建设意义。Abstract: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and analys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architectural texture,functional business pattern,and cultural and living atmosphere of Shuncheng Lane from the south gate to the Wenchang Gate in Xian,using the s
3、emi-network structure and the theory of catalyst.The feasibility measures for renewal are proposed,based on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functional and commercial upgrading,and architectural texture transformation,which will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ternally and the overall cultural developme
4、nt of Shuncheng Lane externally,and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Xians history and culture.关键词:顺城巷;历史街巷;空间更新;街道改造Keywords:Shuncheng Lane;historic street;spatial renewal;street transformation文李媛华侨大学建筑学院李慧东华侨大学建筑学院DOI:10.19875/ki.jzywh.2023.02.054引言城墙在城市建设历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最开始作为城市外围的
5、防御体系界定了城的范围。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墙的作用逐步淡化。改革开放后,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得到广泛的重视,城墙也有了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条例,在此背景下,西安的城墙保护和更新正式登上城市发展中备受关注的一页1。西安明城墙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 1378 年),是中国最大、最完整的明城墙,它是世界文明历史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2。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虽然在过去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城墙内侧的城市街巷上,由于涉及到历史建筑和场所文脉的保护与消费文化的冲击之间的复杂性,使顺城巷的内侧街道空间急切需要探索一条更新的路径,以此提升街巷开放空间活力,更好地为市民生活服务。1 顺城巷历
6、史沿革与现状1.1 历史沿革西安城墙的内侧通道,古代时候根据其各道路功能的不同以其特色分别被命名为下马陵、鬼市等。城墙内侧的通道最初在城墙的防卫体系中起着巡哨登城和保障后勤物资运输等功能,现在将城墙内一圈通称为顺城巷,全长 13.7 公里。在过去,顺城巷曾以颓废脏乱的形象存在于市民的印象中,民宅低矮破旧,街巷狭窄拥堵杂乱无章,与庄重肃穆的城墙形成强烈对比。西安南门至文昌门段综合整修工程于 2003 年启动,至 2006 年完工。改造后的顺城巷逐渐恢复了原有的历史风貌,民宅进行了统一的立面改造,道路进行了拓宽和重修,对各个节点的基础设施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建设,为后续顺城巷历史文化方面的发展奠定了
7、良好的基础。1.2 顺城巷研究区现状本文所研究的区段为顺城南路东段南门至文昌区段,沿街主要为仿古建筑、古玩类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沿街有碑林博物馆、书院门等多个文化旅游生活景点。街道以“六坊五巷”布局为蓝本,采用青砖铺地、仿古建筑,展现明清历史街区特色及古城、古韵、古风。民宅的明清风格古建筑与书院门古文化街融为一体,使唐皇城复兴规划开篇之作真正成为古城西安的新亮点;引入文化旅游以及商贸文创等带动文化消费,将南门至文昌门段顺城巷打造为集文化、休闲、旅游、教育为一体的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街区。1.2.1 建筑肌理顺城巷内南门至文昌区段建筑肌理较为复杂,多为低层的明清时期风格的古建筑,相互构成院落关系
8、,经过改造后的民居和文物保护单位较多,因而在建筑风貌上较为统一;沿街道两侧的建筑质量较好,且多为具有商业功能的建筑;而院落内侧的建筑存在肌理混乱、年久失修等问题。1.2.2 道路交通在顺城巷部分,主街宽一般为 4 10 米,穿插在其中的小街道较为狭窄,最窄处仅能容纳一人通行。当道路宽度小于 4 米时,无法满足最基本的使用需求,街道环境的质量受到影响。内部道路组织良好,“墙”是街道两侧的主要色调,而点缀在街道上的树木为其增加了层次,充分表达了传统庭院设计和街道与庭院之间的联系。道路两侧的城墙在视觉上构成了一个连续的线性空间,是许多青年男女拍摄婚照的绝佳场所。1.2.3 街巷景观街道内除了主要城市
9、干道两侧的行道树,基本没有成规模的绿化景观。顺城巷除主街道外,沿着内部小道进入后,大多数街巷内都是一片灰蒙蒙的景象,只有一小部分的街巷在院内有绿色植物顶棚遮阳,或是某些居民在家门口自行栽种的绿植带来一些生活情趣。1.2.4 文化氛围城墙和书院门的历史文化氛围主导着顺城巷南门至文昌区段的周边环境,此段顺城巷本身就是一条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老街。在东侧入口处,夜晚是一条时尚、文化的酒吧街,经常有年轻人光顾。顺城巷南门至文昌区段主街道进入街道深处的行道树愈发显得繁茂,提供了极好的遮阳。孔庙和碑林博物馆提供了最为浓郁的文化氛围,其外侧是古树和历史遗迹,周围大大小小的历史169227|2023|02城市更
10、新商业氛围。3.2 街巷交通调研分析问卷中对于本路段的交通情况调查中发现,46%的受访者觉得本段交通便利;48%的受访者觉得交通一般,多数外来旅客感觉到部分路段车辆拥堵;5%的受访者觉得交通较差,几乎所有的当地居民都反映改造后的顺城巷车辆增多造成交通拥堵,并且在街道一侧,停放着许多私家车,影响了道路的通畅。在碑林博物馆的对面,下马陵与文昌门车行道的交汇口有地下停车场,但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大部分车主依然贪图便捷选择将车辆停在顺城巷路面上;在调研中绝大部分市民表示顺城巷街道拥堵的情况是路面违规乱停车现象所造成的,并且很多受访者反映称在此街道休闲散步时经常被车辆干扰,希望将本段顺城巷改为纯步行街或
11、是可骑行的绿色街道,禁止车行。3.3 文化氛围改造分析25%的市民对顺城巷改造后的氛围表示满意,认为顺城巷总体的历史文化氛围得到保留,其中大部分市民表示在公共活动空间上仍然存在可以提升的更新空间,但总体上较为满意且表示非常喜欢来此观看书画创作和与人闲谈聊天;40%的市民认为改造后的顺城巷现状一般,虽大体历史风貌得以保留,但街巷道路内仍然脏乱嘈杂;约 20%的市民对改造后现状不太满意,认增强地段的向心性。3 市民意见调查与分析对顺城巷研究区街巷的市民随机发放 100 份调查意见表,主要就交通可达性、总体环境舒适性、文化体验性和改造后意见等几个方面对路过本研究街巷的市民进行表格问卷调查分析,希望得
12、到各个人群类别和各个年龄层市民对此研究区街巷的主观感受和更新意见,并为后续的顺城巷街巷空间更新提出指导性建议。3.1 文化活力点分析在市民来顺城巷的目的和顺城巷最具吸引力的特点问题上,32%的市民表示是为西安的城墙慕名而来,感受行走在城墙脚下的西安城古街道的氛围感;41%的市民表示更偏爱书院门街道热闹的书画交流活动和碑林庄重又富有历史积淀的人文气息,在选择此项的市民中老年人占据很大比例;而选择来此的目的是酒吧聚会、感受商业氛围的市民占 25%,并且全是年轻人,同时他们表示会多选择在下午和晚上时段来此休闲娱乐;只有 2%的受访者表示不太喜欢顺城巷本段。尽管历史街区商业化的更新和改造影响了当地居民
13、的生活,但他们继续将顺城巷作为公共空间使用,忽视了历史街巷商业化的符号,依然将其视为最真实、最原始的书院文化场所。同时,受访者中大部分年轻人表示是被该地区的碑林篆刻等人文气氛所吸引而来,愿意为文化商品消费并接受其民居建筑增添了该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氛围。文昌门附近有大量的书法、绘画、古玩、玉器等文化主题商店,基本形成固定的消费市场与商业氛围。2 理论研究2.1 半网络结构克里斯托弗 亚历山大在 城市并非树形 中,以系统论的观念将城市视为一个系统,论证了半网络结构是一个有活力城市的充分必要条件3,为城市系统的分解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概念框架。在此研究地段对比通过限定边界来规划城市生活的树状结构来说,半网
14、络结构则是通过明确一个中心来组织城市生活,并通过结构骨架向外发散,同时各节点之间相互联系,整体形成半网络结构。同时亚历山大提出的半网络结构在功能上提倡功能的混合,尤其是在顺城巷这种历史街巷中,简单的功能分区无法体现自由、开放的城市生活,更加提倡的是将功能的混合植入其中,同时体现在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上。半网络城市结构注重均匀、混合、复杂、丰富、开放。2.2 触媒理论在顺城巷这种历史街巷空间研究改造中,城市触媒理论既不大规模地拆建,同时又能够从内部激发地段的活力。城市触媒形态包括物质与非物质形态,两者可以在历史街巷更新改造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实现触媒效应最大化4。2.3 理论结合
15、设计中将半网络理论与触媒理论相结合,以半网络结构为设计的骨架,触媒点为设计的血肉,可将整个顺城巷研究区内的开放空间串联,形成完整的空间结构,进而激发内部的活力。对比树形结构:半网络通过确定一个中心来组织城市生活,在这个结构中,边界经常是自发产生和动态的,而结构也是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城市活动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重叠,而树状结构通过对边界的限定限制了城市生活。对比网络结构:网络结构更偏向于多中心,而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而通过对地段的调查研究发现,地段的内部更适合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来带动整体,更加能够图 12000 年研究区卫星影像图(图片来源: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图 2研究区现状卫星影像图(图
16、片来源: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图 3树形结构、网络结构与半网络结构对比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170为该街巷商业气氛过于浓厚,酒吧等文娱建筑的兴起使街道总体呈现嘈杂感,与碑林博物馆和书院门浓厚的文化气质不符。15%的受访者对现状感到不满,其中多数为当地居民,认为改造后的顺城巷失去了往日的热闹,街道变得冷清。调研问卷中关于对顺城巷文化历史了解多少的问题,本地居民多选择了非常了解,而外地游客大部分选择了有一些了解或完全不了解,大部分外地游客是被城墙和碑林博物馆吸引而来。在向市民征集其他意见时,部分受访者表示应在顺城巷街巷内增加更多休憩和绿化设施来满足市民使用;部分本地居民表示夜晚的酒吧声过于吵闹,影响了居民的休息,应当将酒吧搬迁至城墙外的环城公园中。针对问卷调查分析的意见和结果,可以从市民角度出发,对顺城巷街巷空间更新提出可借鉴且有价值的指导性意见。4 基于半网络结构与触媒论的街巷空间更新4.1 城市街巷结构更新在结构方面,结合半网络结构理论和触媒理论,考虑顺城巷研究区现状,将研究区段定义为以书画文化为主的历史街区,吸引周边的文化、教育、旅游资源,形成向心性结构。在顺城巷内,将街区内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