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学评论视域中的“人民性”理论资源探析_王俊虎.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33535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评论视域中的“人民性”理论资源探析_王俊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学评论视域中的“人民性”理论资源探析_王俊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学评论视域中的“人民性”理论资源探析_王俊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摘要:文学的人民性概念最早出现在俄苏文学理论中,苏俄文学中最初的人民性概念含有较强的民粹主义倾向,经由别林斯基对其重新阐释后,人民性区别于民族性,它所关注的是底层民众的利益、情感和要求。人民性这一概念虽然是一个舶来品,但它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却与我国古典文学相互融通,挖掘古典文学中的人民性理论资源,应该回到历史场域中,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古典文学作品的人民性,客观地看待其局限性。文学批评的人民话语模式自形成以来,对我国文学批评界产生的影响表现在: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我国文坛的主流,人民性的文学观念深入人心;文学的意识形态复杂性卷入争论的漩涡,学界对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思考逐渐趋于理性;文学的观念逐渐走

2、向多元和开放,文学话语的公共空间逐步建立。关键词:文学批评;人民性;理论探源;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I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92(2023)01-0056-06文学评论视域中的文学评论视域中的“人民性人民性”理论资源探析理论资源探析王俊虎,白璐璐(延安大学 文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2023年2月第35卷第1期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Feb.2023Vol.35No.1DOI:10.16858/j.issn.1674-0092.2023.01.011收稿日期:2022-09-05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3、研究项目“当代陕西文艺评论视域中的人民性质素研究”(2022ND0427)作者简介:王俊虎,男,陕西大荔人,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作品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模式一般来讲有三种,即启蒙话语模式、革命话语模式和人民话语模式。其中人民批评话语“致力于凝聚人心”1,有利于“体现政权的合法性”1。文学批评的人民话语模式使文学批评具有宣传人民民主的功能,这一话语模式自形成以来,在我国文学批评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现实主义成为我国文坛的主流,人民性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二,文学的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卷入争论的漩涡,学界对于文学与政治关系

4、的思考逐渐趋于理性;第三,文学的观念逐渐走向多元和开放,“文学话语的公共空间正逐步建立”1。文学的人民性概念最早出现在俄苏文学理论中。孟繁华认为,人民性最早出现于1980年代批评家维亚捷姆斯基与屠格涅夫的通信中,据戴建业考察,最早在文学批评中使用这一概念的是俄国学者拉地谢夫。事实上真正对“人民性”概念作出界定的是别林斯基,随后出现的许多俄罗斯理论家都对文艺的人民性进行过实践性的探讨。杜勃罗留波夫的文学评论,普希金、高尔基等人的文学作品都对文学的人民性做出了阐释。俄苏文学中最初的人民性这一概念含有强烈的民粹主义倾向性,经由别林斯基对其重新解释后,含义发生变化,人民性区别于民族性,也不同于“官方的

5、人民性”,它所关注的是国家底层民众的利益、情感和要求。一、俄苏文艺理论中的“人民性”因素考察苏联的建立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在暴力革命中艰难地成长起来。建国初期,国家饱受内忧外患。外敌侵略、民心涣散加上经济萧条低迷,使苏联整体陷入泥潭。此时,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建立一致的政治信仰,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人民性”被当时官方作为最佳选择,为革命斗争凝聚人心。因此,最初的“人民性”是为了维护国家政权而提出的。19世纪初期的俄国文坛上,人民性一直是一个被热烈议论的话题,人们对人民性的含义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人民性需要从祖国的历史中取材;有人认为,只要用俄语写成的作品就具有人民性;还有一些

6、保皇党和御用文人把忠于沙皇说成“人民56性”。后来教育大臣乌瓦罗夫将人民性概念概括为一个三位一体的公式:政教、专制政治、“人民性”(即官方人民性)。普希金于1982年写了论文学中的人民性一文,阐述了自己对人民性的理解和看法,后来又对其做了完善和补充,普希金所说的人民性侧重于民族性。他说:“作家的人民性是一种只能为本国同胞充分赏识的优点”2,普希金的人民性不仅来源于他对民间生活的悉心观察,他还把眼光投向国外作家,作为俄国著名的莎士比亚评论家之一,普希金首先肯定了莎士比亚戏剧内容的人民性,认为莎士比亚的戏剧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莎士比亚对人民语言的运用还在于莎士比亚的写作是为人民的写作,能够真实地再

7、现人民生活。普希金坚定地指出:即使作品取材于异国,只要它能够真实地展现一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这部作品也是具有人民性的3。总之,这一时期人们通常把人民性当作捍卫国家主权的工具,因此大部分人依然是从种族、主权的角度去理解文艺人民性的。普希金对人民性概念的阐释对这一概念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在俄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进一步促进这一概念完善和发展的是杜勃罗留波夫。1858年,杜勃罗留波夫的文章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对人民性的独到见解引起了人们对人民性广泛的关注。杜勃罗留波夫认为现实主义文学除了体现艺术描写的真实性以外还应当包含一个重要的原则,即文学的人民性,也就是艺术作品要反映

8、人民大众的悲欢,反映他们的意志与愿望、思想与情感、风俗和习惯等等。杜勃罗留波夫反对把文学的人民性仅仅局限于记叙一些风俗习惯、模拟一些方言俚语,他认为要真正实现文学的人民性,应当善于发现当地自然的美丽,不仅如此,还应该从民众的角度出发:“忠实地表现其仪式、风习等等”4496。杜勃罗留波夫在其文章中指出普希金虽然认识到文学的人民性,但由于其所受教育的限制、家谱学上的偏见、享乐主义倾向等影响使得普希金强调的人民性只停留在作品的形式层面,因此,杜勃罗留波夫认为,真正的人民诗人必须深入人民的精神领域,必须丢弃书本上的观念和一切等级偏见,与人民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去体验人民的生活,“去感受人民所拥有的一切质

9、朴的感情”4496。后来杜勃罗留波夫对人民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愿望,他认为俄国文学家不应该停留在仅仅描写人民性的形式上,作家要努力表现人民的内在生活。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除了深入地观察人民的生活以外,还需要体验和感受这种生活,跟人民血肉相连,“穿进他们的皮肤和灵魂”4498。俄国文学史上对人民性概念做出进一步阐释的另一位评论家别林斯基,他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和现实主义美学的奠基者,对俄罗斯文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19世纪30年代,在别林斯基的评论文章里常谈论文学的民族性问题,后来,他把“人民性”和“民族性”加以区别,认为“艺术的人民性”和“艺术的民族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生活并不是统一

10、的,存在着民众的生活和“有教养的社会的生活”两个层面。别林斯基在阐明现实主义与人民性联系的同时,揭露和批判了教育部长乌瓦罗夫的人民性概念(即官方的人民性,包括专制政治、政教、人民性。旧时,沙皇的御用文人格列奇、布尔加宁等在自己作品中极力美化宗法制农村,宣扬沙皇政府的专制政治,这种官方人民性专职为沙皇利益服务),别林斯基坚决反对这类官方的人民性,认为俄国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是“摆脱俄国专制政治、政教、人民性的唯一领导者、保卫者和解救者”5。别林斯基的观点引发了俄国政界、思想界第一次围绕人民性问题展开论争。别林斯基在批判了“官方人民性”之后,又同俄国的斯拉夫派的“人民性”进行了论争。在普希金、屠格涅夫

11、、涅克拉索夫、奥斯特洛夫斯基、冈察洛夫、谢德林、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等活跃于俄国文坛时,俄国文学史上存在斯拉夫派、民粹派、根基派等众多文学流派。斯拉夫派的奠基人阿斯霍米亚科夫认为人民性应当来源于俄罗斯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学本质上要反映人民生活的基础以及全体人民的愿望和理想,人民性具体指的是村社中讲究礼仪、富于诗意的日常生活,总之,它包含在民间文学艺术中。斯拉夫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康谢阿克萨科夫同样也探讨过文学的人民性问题,他认为文学应当体现各民族的精神力量和民族性格,俄罗斯人民的民族性格是“虔诚的宗教情感、逆来顺受的忍耐精神和忠君思想”6。因此,俄罗斯文学家书写和体现人民性时必须反映和推崇这

12、种情感。由此可见,斯拉夫派的“人民性”颂扬的无非是一些落后保守的东西,它美化的是彼得一世改革以前的俄罗斯。德国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谢德林也主张艺术要表现“人民的精神”,“根基派”批评家尼尼斯拉特霍夫把艺术的“人民57性”归结为表现俄罗斯民族性格、俄罗斯人民的宗教信仰及温和顺从的品格。别林斯基坚决反对这种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将人民性庸俗化了,因为在“根基派”批评家眼里,似乎只有在以下层人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才可以找到人民性的影子。俄国波诡云谲的社会环境促使众多进步作家意识到人民的重要性,认为自己应当是人民思想的代表,就像赫尔岑曾说到,没有获得政治自由的人民,只有通过文学这一渠道才可以找到发泄的出路,

13、并把文学作为他们唯一可以交流思想的乐土,他们只有通过文学“才能使人们听到自己愤怒的呐喊和良心的呼声”73。列宁作为俄国社会主义领袖也对人民性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体现了他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洞察力。列宁的人民性区别于上述其他批评家或作家的人民性,他认为真正的人民性必须体现人民的利益,因为俄国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民,文学的发展过程和人民的觉醒过程是辩证统一的,文学的发展伴随着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因此,列宁十分注重文学在革命运动中的功能和作用,认为俄国人民群众从最初的麻木愚昧状态到后来的觉醒并积极参与革命斗争,文学的作用功不可没。“文学起初是唤起人民参加革命斗争,然后又同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融合在一起。”

14、77于是历朝历代的俄国文学作品便勾勒出形形色色的革命运动画卷,包括社会思潮和民众生活的斗转变迁。纵观俄苏文学史上人民性概念的发展,可以看出,人民性最初带有民粹主义的倾向性,到后来其意义逐渐转向注重书写人民群众,关心群众的利益,关注大多数人的生存状况。二、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人民性”因素追溯人民性这一概念虽然是一个舶来品,但它本身具有的深刻内涵能够与我国古代文学相互融通。翻阅我国辉煌的古典文学著作,不难发现大量具有人民性的文学作品和文艺批评观。由于我国古代社会朝代更迭频繁,因此文学遗产中的人民性也表现出复杂性,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反映的是那一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发展状况,挖掘古典文学中的人民性,不能

15、用当下的眼光来看待它,必须回到历史场域中,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古典文学作品的人民性,客观地看待其局限性。先秦文学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源头主要包括秦代以前几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是在原始人群祭祀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发展起来的,文学形式多以口头文学为主,经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得以流传下来。先秦文学中优秀的文学遗产包括歌谣、神话、诗经、诸子散文、楚辞等。其中诗经 楚辞分别代表着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流文学流派,先秦文学中反映人民生活、揭示百姓苦难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尚书的“哀民”“保民”,国语的“庇民”“恤民”,左传的“亲民”“重民”,论语的“安民”“济民”,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16、”8,这些观点连缀起来体现了我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传统,这一传统深刻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创作理念。先秦文学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和起点,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后,我国古代文学就承继着文学要揭示社会重大问题、体现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理的可贵传统向前发展着。汉代文学在先秦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先秦文学的优秀传统为汉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汉代留下了大量的文学遗产,主要成就体现在汉赋、散文、史学巨著史记、乐府民歌以及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五言诗等方面。其中乐府民歌最能体现人民的生活和劳动状况,乐府民歌大多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其创作目的源自抒发日常生活中的感悟。据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9对人生体验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成为汉乐府写作的缘由。汉乐府名篇十五从军征揭露不合理的军役制度导致民间民不聊生的现状,“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1011,寥寥数语展现了一场令人震撼的民生悲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属于典型的乱世文学,当时社会战乱连绵、朝代更迭频繁,身处战乱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