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书书2022 年12 月第24 卷增刊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Dec 2022Vol24Supplement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夏春明金晓怡张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摘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地方应用型高校更是担负着培养过硬的科技及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本文阐明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针对课程思政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困境,结合应用型高校自身的特色与实践,从“专业
2、培养方案设计、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健全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举措,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关键词新工科地方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多层次专业升级改造探索与实践”(EZYJG20200220);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的微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C2022341)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夏春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校教学研究与管理、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一、“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特点及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服务区域行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担负着培养过硬的科
3、技及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之一。2017 年 2 月,“复旦共识”提出,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大批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同年 4 月,“天大行动”总结了新工科建设六大理念(简称“天大六问”),为新工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是新工科建设的里程碑,由此形成了“新工科理念”。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引领未来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培养人才不仅需要
4、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充分考虑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更要注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地方应用型高校与企业联系紧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将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地方应用型高校精准对接产业用人需求,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开展岗位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让学生体验生产活动真实场境,了解生产一线工作的辛苦,体会劳动精神,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复杂性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在企业导师的言传身教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5、,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二、“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总体任务与核心目标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他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开幕会上的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
6、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 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进行了重点部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DOI:10.13916/ki.issn1671-511x.2022.s2.001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地方应用型高校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
7、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高校教师的 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 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 80%是专业学习。另有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是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价值引领环节,但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如,不同程度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课程思政缺少系统化、整体化的顶层设计,占全部课程 80%的专业课程没有充分发挥育人作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不足;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特色不鲜明,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不足等。全面推进课
8、程思政建设就是要解决上述问题,采取一系列改革举措,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保证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纲要 提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可见,实施课程思政要重点解决全覆盖的问题,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要实现全过程培养的问题,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将课程思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注重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激励机制。结合学校发展定位与办学特色,从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
9、“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等方面实施了一系统改革举措,实现了教师培训全覆盖、专业课程全覆盖、教学过程全覆盖,实现了从“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1.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机制(1)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出台学校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务处和研究生处牵头负责,院部具体落实,人事、宣传等相关部门直接参与的工作机制。学校教师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领导和统筹部署学校课程思想建设工作,下设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全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整体设计、统筹协调和督查评估。(2)建立“课程思政”项目持续建设机制制定了学校“课程思政”教
10、学专项申报指南,确立项目建设标准,建立课程思政教学专项持续立项机制,每年固定予以专项经费支持。鼓励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动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工作,规范课程思政教学要求。2.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1)德育实践有机融入专业培养方案,引领人才培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入学第一课到离校最后一课,将“课程思政”有机地融入专业培养方案,构建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合力育人课程体系
11、,实现专业知识教学与人才立德教育的有机融合,奠定学生成长的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础。(2)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落实培养环节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中,充分体现育人要求。所有课程进行教学大纲修订,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了课程思政全面覆盖。结合人才培养特点,深入推进体现“中国精神”的“中国系列”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入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现实关怀和国际视野,立足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创建“交通中国”精品思政品牌课程,发挥课程的政治导向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科学规范价值和道德实践价值。(3)院士领衔开设“工程导论”课程,推动课程改革
12、由中国工程院朱高峰院士领衔,联合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学校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轨道交通学院、服装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打造跨校、跨院系的通识课程“工程导论”通过对中国工程发展历程、工程内涵、工程伦理等的讲解,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专业素质和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和能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文化自信。同时,也推动了我校新工科建设的跨界课程改革。(4)加强“领航学院”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航空运输学院获批“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确立“航空报国”的育人目标并制定了“四阶段”的育人目标实施路径,建立了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制度保障和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培训提升机制,有效提
13、升了教师的育人水平。学校以“领航学院”建设6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24 卷为契机,聚焦交通运输优势学科,结合航空、轨道、汽车等交通相关特色专业,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一系列“交通运输”类特色思政课程,带动辐射工、管、艺全校各专业,建设多学科课程思政课程群。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部门间的协同联动,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组织部(党校)、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课程思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不断提升,并每年开展师德师风考核工作。以教育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实施为契机,强化课程育人目标,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同时,开设“课
14、程思政全员培训”在线课程,实现教师培训全员覆盖。增设“党史”学习教育专题,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年青科技人才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挖各专业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开展“课程思政”公开示范课评选与巡展活动,聘任“青年教师课程思政导师”,设立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通过示范引领与传帮带推动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4.健全督导评价制度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形成了以教学质量座谈会和马院教学培训周为载体的常态化调研机制。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情况纳入督导听课评价,开展常态化质量监控,及时反馈授课教师并改进。并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大纲完成情况纳入每年教学考核指标,明确具体责任,调动二级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积极性,确保了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实现了课程思政评价全覆盖。四、结语学校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为基础,以专业核心课课程思政建设为核心任务,以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为引领,以点带面,辐射全部专业,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效应,并带动建设了一批一流课程、一流专业,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本文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从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师资培训、特色凝练等方面进行总结阐述,并给出建议及对策。(责任编辑刘英)7增刊夏春明,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