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研究_何俞鸿.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34358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研究_何俞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研究_何俞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研究_何俞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农经/2022 年 4 期DOI:10.16675/14-1065/f.2022.04.034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研究 何俞鸿摘要: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关系。乡村振兴为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助于乡村振兴发展。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是地方政府粗犷式管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农村缺乏环保风尚,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粗放等。因此,需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契机,各个治理主体相得益彰,形成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势头。地方政府应与相关部门相互配合,高校与科研机构作为智力支撑,新乡贤引领保护环境风尚,培育智慧型科技型农民地位,倡导科学、绿

2、色的农业生产方式。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文章编号:1004-7026(2022)04-0112-03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22;X321文献标志码:A(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湛江524088)1乡村振兴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内在逻辑关系实现农村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内在的逻辑关系是有效治理乡村生态环境将会助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水平。新时代,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不仅停留在环境卫生的浅层,已经衍生为包括环境、经济、文化、人才等方面的复杂治理系统。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为重要抓手,引起乡村振兴中各大影响因子相应变化,从而使乡村振兴的各个

3、版块、各项现代化指标相互融合。因此,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级,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需要与乡村振兴保持高度一致性。农村生态治理在乡村振兴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生态振兴只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支柱,不能仅强调生态振兴从而疏忽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同时在生态振兴中不能过高强调生态环境治理而忽略农业生产发展,两者必须同步推行,双向发力,从而有效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在农业生产中可大力推进绿色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战略部署是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高度回应,因此发展过程中必须两者相互均衡、稳步推进。2农村

4、生态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2.1地方政府粗犷式管理,农村环境治理活力不足地方政府粗犷式管理导致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活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 4 个方面。一是基层政府对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理念不足,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先发展后治理,先污染后保护的观念仍然是开展工作的基调。二是基层政府部门内部缺乏多元共治的高效联合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由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包含了农村环境治理现状、生产环境治理、人居环境治理,基于这种复杂性、整体性,单靠政府的某个部门单方面治理不足以解决相关问题。在基层政府内部容易造成权责不清的困境,无法辨清主次责任,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缺位问题,使环境治理工作出现漏洞,难以形成

5、构建基层政府全领域、全过程的高效治理格局,这也是造成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现阶段治理困境的一大重要外因。三是基层政府对于生态环境治理执行力不足,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并且一再强调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可是,当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落实到部分基层政府时,经常表现出“两张皮”的怪象,不能真正贯彻党中央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另外,对生态环境治理的监制力度不强,会形成“走过场,照照片”的不切实际的监督。四是某些地方基层政府仍然延续过去包办的做法,使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的多方主体难以融入。长期以来,由于地方政府、企业、农民和非政府组织等相关主体在角色定位、责任承担等方面存在利益冲突,使

6、得农村环境治理失灵成为常态1。缺乏农民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沟通途径,并且村民委员会治理生态环境权力不足、可操作范围小,非营利组织团队(地方高校、农业科研机构、环境保护协会)准入门槛过高、设定的条条框框过多,从而形成各自为营、互不关联的农村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格局。2.2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亟待加强,农村缺乏环保风尚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是惠及农民,农民是最大的受益主体,同样是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主要力量之一。但是,农民环境保护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尚未形成环保风尚,仍然存在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不相协调的问题,部分农民未能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生活方112式,仅关注涉

7、及自身的短期利益,无法有效治理农村生态环境,这样一来难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根据调查发现,农村居民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自身行为会影响环境的机理,以及环境污染对身体健康产生的影响,环保常识认知度低2。因此,在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进程中,农民总是抱着“自扫门前雪”的态度,只为自身利益着想,造成了一系列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行为,同时对本村环境污染治理事务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缺乏生态环境共同体的整体意识。所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历程中,农民不仅是农村生态环境的主体,也是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实施者。2.3粗放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阻滞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是农民环

8、境意识薄弱、基层政府治理能力有限、农村生活生产方式落后。在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土地污染、水污染、工业污染等。造成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除了农民环境意识薄弱、基层政府治理能力有限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粗放的农业生活生产方式。长期以来,政府在城市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过程中主要偏向于城市,导致城市与农村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失去平衡。农村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投入资金相对较少,政府监管部门人员较为紧缺,普及宣传环境保护教育不到位,农村依然延续传统、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农村农业污染问题未能得到真正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 3 个方面一是土地污染问题。因为农民主要依赖土地为载体展开农业生产活动

9、,首先由于缺乏绿色的农业生产理念,以及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民仍然处于较低的农业生产水平。为了追求提升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薄膜,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其次由于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缺乏基础的农业生产知识,使用过的薄膜、化肥、农药包装物被随意丢弃,造成了土地二次污染。二是水污染问题。我国疆域辽阔,农村零散分布,分散错乱的农村空间分布加大了水体环境整治难度,由于农村人口庞大,对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日益激增,产生了大量的污水排放,因为投入经费有限,并且农村集聚程度不高,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简单的污水管道工程不足以应对农村生产生活废水骤增的压力,缺乏一系列配套的污水处理系统,简陋的设备达

10、不到国家污水排放的标准,甚至部分村庄缺乏污水排放管道,村民的生活生产废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导致“臭水沟,脏河道”环绕村庄,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影响村民的身体健康。水污染问题俨然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三是工业污染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国家对城市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面对城市用地紧张,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导致部分企业生产不适应在城市继续生产建设,因此部分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企业逐渐转移到农村。城市产业转移到农村,从短期来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一部分就业问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来源,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农村承接环

11、境污染企业,需要为生态环境污染买单,并且农村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生态环境监测机制,当地基层政府缺少解决工业污染成型的方案,难以应对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乡村振兴。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解决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成为一个选择性难题。3有效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的路径对于乡村振兴、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现代乡村社会体制,形成多元共同治理的局面,应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3.1全面提升基层政府治理生态环境能力一是地方政府需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积极学习生态环境专业知识,提升自身

12、管理能力。摒弃过去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深刻认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导作用,树立绿色发展思想,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根本遵循,有条不紊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整治农村生态环境。二是地方政府必须认清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持续时间长、复杂程度高、实施难度大的重大课题。为此政府部门应建立多部门高效联合治理机制,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没有严格区域界线,基层政府要树立协同治理理念,明确生态责任,在生态环境治理上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分担成本,创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在整治过程中让更多的政府部门参与其中,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出谋献策,

13、提升业务能力。三是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需要落实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责任,建立项目负责制度,从立项到结项全过程由第三方评估监测,政府工作人员按时按质完成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各项指标,并且把此纳入评优评级的重要参考因素,对于一些绩效考核不合格以及监督不力的消极行为认真追究责任,清除一批懒政不作为的政府官员,打造一支高效廉洁的人才队伍,提高地方政府农村环境治理现代化能力,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四是地方政府需要积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适当/生态经济/113山西农经/2022 年 4 期参考文献:1 沈费伟,刘祖云.农村环境善治的逻辑重塑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 J.中国

14、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6,26(5):32-38.2 周广礼,徐少才,司国良,等.关于农村居民环境意识的探讨 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4,24(S2):246-249.(编辑:申媛媛)降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准入门槛。让高校与科研机构作为治理生态环境的“智囊团”,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更多可行性的创新路径,让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广大农村进一步宣讲绿色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民心。在生态环境治理评估与监测方面,需要加快非盈利组织进驻农村的步伐,让生态环境治理监测更加真实,监管更加到位,构建多元共治的农村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格局。3.2提

15、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文明乡风理念是行为的先导,为了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从思想根源上打破农民传统的思维习惯,大力倡导新时代生态文明观。应加强农村环境宣传教育,开展农村生态实践活动,推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法治建设,为农民生态意识的培育提供教育支持、开辟实践途径、营造文化氛围。一是需要当地政府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举办环境保护宣讲、环境保护比赛等活动,对环境保护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民给予奖励,如授予“环境保护文明家庭”的称号。让农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学习基础的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意愿。二是培养一批支持倡导绿色生态理念的新乡贤,通过树立新乡贤为环

16、境保护典范,让农民对于环境保护有参照实体,并且积极引导村民朝着新乡贤的“环保标兵”目标前进,通过新乡贤宣传环境保护及倡导生态文明经济,必然会引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经济的新发展,从而使农村生态环境及经济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台阶,从而会让农民改变以前一些不健康、不环保的不良习惯,最终形成“建设美丽乡村,人人有责”的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多种途径,借助各种媒体平台进行教育宣传,让农民意识到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主人翁精神,极大地调动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不仅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而且有利于倡导绿色生态文明乡风建设。3.3培育智慧型科技型农民,构建科学、绿色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必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是彻底整治环境污染源的关键所在,因此培育智慧型科技型农民,构建绿色、科学的农业产业结构将成为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工作的重要抓手。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导致大量土地抛荒,由于缺乏农业人才,广大农村仍然沿用粗放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给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少阻力。因此,应培育智慧型、科技型的新型农民,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