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媒论坛传媒论坛2023年第2期(总第122期)一、新媒体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 莱文森曾提出过“补偿性媒介”以及“媒介进化中的人的选择”的观点。他认为人在媒介演化过程中进行着理性选择,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过去的某种媒介先天不足的补救和补偿。随着各种智能终端设备和5G网络的普及,新媒体的外延在不断拓展和丰富,各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层出不穷,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和繁杂。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也已经深度嵌入广大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传播渠道等,给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改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思
2、想引导难题竞相涌现,比如B站的出现、抖音短视频的火爆不仅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者权威,而且引发了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利己主义在大学生中蔓延。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教育部在2020年5月28日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因此,在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显得
3、尤为必要。而在各地高校纷纷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中,也逐渐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二、新媒体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一)大学生群体中“信息茧房”“单向度的人”现象凸显随着新兴媒介的不断普及,如今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完全离不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型传媒设备。再加上智能算法推送等技术的应用,信息的匹配和推送能更精准地迎合大学生个性化的兴趣和喜好,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分布式的态势。新媒体同时也赋予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他们更愿意把有限的注意力分配给自己感兴趣的、能取悦自己的信息。正如哈佛大学教授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的“信息茧房效应”:人们通常选择那些符合自己既有判
4、断标准、自己易于接受的信息。对于大学生而言,会接触很多娱乐化的信息,这些内容作者简介:邵宇航,丽江文化旅游学院文学院教授(校聘),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余阳,丽江文化旅游学院教务处处长,研究方向:教育理论。基金项目:丽江文化旅游学院2022年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ZSZJG202208)的研究成果。新媒体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及应对邵宇航余阳摘要:新兴媒介形式的层出不穷,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和繁杂。随着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不断嵌入,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传播渠道等改变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
5、为方式,也为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更多的考验和挑战。面对良莠不齐、纷繁复杂甚至别有用心的网络信息,无论是大学生还是高校教师,都应该正视新媒体环境下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养成必要的媒介素养,提升自我把关的能力。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媒介素养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5079(2023)2-0115-03教育传播115传媒论坛2023年第2期(总第122期)或是宣扬物质主义、消费主义、颜值即正义等观念,解构了时政问题、社会现实问题的严肃性,同时也解构了传统伦理道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空间及日常生活中的阐释力和凝聚力,并反作用
6、于现实生活,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行为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无疑对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另一方面,推荐机制这种强大的受众建构工具并非中立和超然,而是各有利益和图谋。这也许是更深层次上的受众困境:他们不是变得更独立、更自主、更能动,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建构、被引导和被利用。2这也导致单向度的人在大学生中越来越普遍。单向度的人最早是由马尔库塞提出的一个概念。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单向度的人依然存在,并呈现出加剧的态势:人们越来越习惯顺从媒体所提供、推荐的信息,并认为这些信息都是满足自己需求且是自己需要的信息,久而久之丧失了批判能力。大学生有限的注意力被各种新媒体平台的推荐机制不断争抢和瓜分
7、着,即便是在课堂上也依旧如此。这对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挑战。(二)对把关人的冲击和解构被誉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 卢因所提出的“把关人”理论认为,消息从传播链条开始向外延伸扩展,在各个“门区”被公正无私的规定或者是把关人的个人意见决定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3传统媒体的信息把关模式都是以媒体自身为出发点,其本质是一种前置的、拦截式的把关。在信息发布之前,把关人根据一定的把关标准对新闻进行过滤拦截。4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的把关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失灵,把关人的外延被不断拓展,算法把关、付费把关、社交把关、AI把关等新的把关形式纷纷出现。信息准入门槛的降
8、低、传统把关渠道的失灵、多元把关方式的出现,互联网空间中良莠不齐的信息蜂拥而出,再加上网民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和娱乐化的信息取向,那些严肃的、理性的、深度的信息常常被淹没,而娱乐的、轻松的、感性化的信息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渠道和空间。同时,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在经济、技术及信息传播体系话语主导权上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一些错误思潮、腐朽的价值观念也借用网络媒体进行发酵传播,形成扰乱主流意识形态的杂音暗流。5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传统媒体、主流媒体把关能力被极大冲击和解构,这类信息获得了空前的传播空间。而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由于对这类问题的认知存在着极大的信息差,再加
9、上当前的大学生大困于“信息茧房之中”,“单向度的人”日渐增多,普遍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和自我把关的能力,更容易被这类信息所诱导和煽动。(三)高校课堂中“身体在场、思想缺席”现象的加深传播学者梅罗维茨认为:在现代社会,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其中尤其是电子传播媒介对社会变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更令人瞩目,因为它能更有效地重新组织社会环境和削弱自然环境及物质“场所”间一贯密切的联系。裸眼3D影像、AR、VR等虚拟现实影像、全息影像等,逐渐超越了虚拟和现实的界限,同时也打破了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距离,使原本各自孤立的场景借助摄像头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种多
10、样的可视化场景。这使得大学生能以更加多元的角色穿梭在虚实相间的媒介场景当中。我们对于身体问题有一种理所当然的看法,有点像一种意识形态或者德里达说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身体的在场。我们假设传播的前提是身体在场,所以面对面传播被当成是传播的理想类型。6但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信源早已不再局限于教师或教室内的教学媒体。学生虽然身处教室,但思维却可以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自由、随意地穿梭在虚实相间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各类媒介场景当中。身体虽在场,思想却缺席,这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同样造成了阻碍。(四)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亟待提升在以往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和思政类课程几乎是割
11、裂的。从客观上看,专业课的任课教师普遍缺乏思政内容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因而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时可能会显得突兀而生硬,较难在短期内把思政元素自然有效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就主观方面而言,专业课的任课教师也相对缺乏思政内容的教学意识。因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得以空前加强,教师队伍中也存在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和自我把关能力的现象,同样会被不良信息所诱导和煽动。在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预见的是,将会有部分专业课任课教师会以敷衍应付的态度,把其当成一项任务而敷衍完成。三、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一)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的形态在不断地更迭和变化,我
12、们对媒介的认知和态度以及使用媒介获取信息时的心理和行为也应该不断更新和变化。必要的媒介素养对于高校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教师而言,适当地进行与新媒体相关的培训和交流,将有利于高校教师对教育传播116传媒论坛传媒论坛2023年第2期(总第122期)新媒体环境下的传媒生态、传播环境、新媒体的负面影响等形成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也将有利于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而对于大学生而言,适当地安排一些与新媒体或传播学相关的课程,或将有利于大学生必要的媒介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有助于其用更加理性的态度面对新媒体环境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时,也将更加客观、理性和冷静。(
13、二)以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教改项目推进课程思政的深化当前,课程思政建设更多体现在理念、倡议的层面,这并不利于提升教师主动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内驱力。因此,课程思政建设需不断提升其专业性、系统性。而设置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教学竞赛、教学改革项目,将助推授课教师不断从具体专业、课程的角度,更有针对性地思考、探索和践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举措。在教学竞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鼓励教师充分从教学理念、目标、场景、内容、实训、方法、考评、反馈等各个环节中,探索融入思政元素的有效渠道。所产出的成果也可以进一步整理、汇编,形成值得推广、应用的经验、模式等,更好地实现以赛促教、以教研反哺教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性、
14、系统性。(三)创新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师队伍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前思政内容的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学设计、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是分不开的。首先,专业课教师需从观念上加以转变,自发、主动地在专业课堂中融入思政的元素,而不是当成一项任务去被迫完成。其次,教师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思政的元素和内容。因为就教师看来,很多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内容是存在抵触心理的,所以担忧思政内容的融入,将会影响到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但从当前共青团中央的官方微博以及“局座”张召忠受年轻人的喜爱程度来看,大学生之所以对思政教育的内容存在抵触心理,并不是出于思政内容本
15、身,而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存在问题。只要加以改进,同样能让思政内容的教育变得生动、有趣,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新媒体时代,若是固守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无论教学内容是否与思政相关,都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7因此,把思政元素自然、有效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需要任课教师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层面加以调整、更新和改进。(四)强化学生自我把关的意识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新媒体所营造的众声喧哗的环境中,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应对接收的信息进行自我把关。学生时代,
16、学习是首要的任务,面对新媒体提供的充分的信息选择权,应有效利用现代媒介去获取更多有利于自身学习和成长的信息,而不是让自己有限的注意力被缺乏营养的信息所瓜分,甚至被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的信息所煽动和诱导。四、结语网络与新媒体已深度嵌入大学生的生活,改变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尤其是网络中的不良观念,解构了传统伦理道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阐释力和凝聚力,并反作用于日常生活,对大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涉世未深而求知欲强,面对伪装性强、迷惑性大的意识形态手段,易受诱导和煽动。亟待探索有效的方式,加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的课程思政建设。而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茧房、把关人弱化、身体与思维可分离等现状,也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需从学校、教师、学生的层面,全面探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渠道。同时也需从教学目标、内容、场景、方法、考评等方面,结合课程实际,全程融入思政元素与指标。参考文献: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2刘燕南.数字时代的受众分析注意力市场的解读与思考J.国际新闻界,2017(03).3公克迪,李菁媛.速讲视频自媒体中“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