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卷第 期 年 月广 州 化 工 .校企联动协同培养高职化工类精英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吴 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摘 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的需要,应用型拔尖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高职专业建设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校企共建工程创新中心、企业工作站等形式协同构建化工特色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共同开展“教学研”融合教学改革,使得创新科研成果交互转化,促进资源反哺教学更新,最终实现校、企、生三方受益。关键词:校企共建;协同培养;精英人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基金项目:现代职教视角下高职精英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作者简介:吴健(
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工过程机械与装备,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据浙江省 年招生统计:浙江省总计.万考生,实际招.万人,总录取率达到.,与去年基本持平,包括普通高考招生.万人,入学率是.;单独考试录取.万人,入学率是.,而高职录取层次将面临层次不齐的现状。根据对新进生源的调研,发现他们学习层级差别很大,学习能力也相差悬殊,学习兴趣千差万别。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如果学校培养人才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培养输送的只是具有一技之长的职业工人,未必过于单一,那么就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需要。尤其对于高职学生,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教育更应该正视其差异
3、,适当实施分层、分类教学,以实现人尽其才、因材施教、多路经成才的培养目标。实施现代职教视野下对精英人才培养,不仅有利于推进健全现代职教体系,也有利于提升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企业的多元化用人需求,急国家之所急,为我国制造业的崛起而贡献力量。精英人才培养规划路径 以培养高职精英人才为抓手,培养大国工匠所必备的技能以及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创新精神和专注力。主要培养路径如图 所示。图 精英类人才培养规划路径示意图.首先,在大一新生入学初期,开展专业摸底测试,根据学生特点,在大一第二学期可以分类组建精英班组、研发创新组、专项技能实践与大赛组、创业组等,定制教学模块,进行分类重点培养。广
4、州 化 工 年 月图 精英人才培养对接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五大对接融入,教学场所从传统的教室扩展到工程创新中心,教学内容就是在项目化的基础上融入最新的行业标准,整个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研发过程)融合,教学内容需要结合团队、班组学习特色而定,授课形式需要灵活多样,教学有结果(产品)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业,精英人才的素养的核心重在工匠精神的养成。通过这五大对接推进专业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推进教师与企业专家良性互动,推进分层教学、重点培养教学改革。其次,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建好团队后,需要安排专业教学团队因材施教,对于研发创新组,主要教学地点在专业教师工作室和工程创新中心,学生由
5、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主要从事精细化工领域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应用等方向的学习、实践,与企业联动,引入企业技术提升项目等开放性实践项目。图 研发创新组精英培养流程.对于专项技能实践与大赛组,主要教学地点在专业实践基地,接轨国家技能大赛标准和内容,学生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主要从事化工生产技术、工业分析检验、日化产品复配技术等有关精细化工行业以及国家层面的技能大赛工作。对于创业组,主要教学地点在专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室,主要从事与专业相关创业工作,从产品创意到市场营销,由专业的教师和企业导师指导完成。最后,在大三学年,需要联合合作企业,安排学生入驻企业研究所、技术中心
6、等,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企业开展综合训练,其知识、技能、素养得到综合提升,这样专业培养的人才才会受到企业的认可。人才培养与考核精英人才培养必须具有坚实的校企合作平台,专业联合行业技术领先企业,汇聚各类资源,依托专业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工程创新中心以及共建企业研究院等,提升专业实训基地功能,设置“教师工作室”、“企业技师工作站”等,工作室就是教室,工作室也是研究所,破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建立“项目引入平台实施成果产出成果转化(企业投产、反哺教学)”协同育人平台运行机制,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品检测、成果产业化、企业培训等服务功能。图 精英人才协同育人平台运行示意图.实施精英人才培养,必
7、须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图 为精细化工技术专业从大一到大三各学年在课程体系构建、岗位定位、主要课程制定、教学场地选择、教学项目实施、教学组织等方面做出的一系列安排。在分流分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意愿以及小组人数,一方面经过自主报名和选拔,组建高职精英人才教学班组,进入“研发创新组”,可以按照导师制、小班化教学形式,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在工作室、工程创新中心等教学场所开展教学,配备必要的师资。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技术技能精英的事迹宣传,可以定期举办优秀学生、技术能手等学生精英事迹汇报会,让学生有荣誉感和认同感,形成崇拜精英的氛围。在教学考核方面需要与企业专家联合制定与技术技能型精英人才培
8、养相适应的教学考核标准。考核可由校企联合组建的导师组成,建立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及市场认可度(成果转化)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并从专利申请和授权、论文发表、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技能学科竞赛获奖、参与导师项目数量与质量、获奖学金等方面健全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评价拔尖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对融合创新项目、成果等以科研奖学券、投产转化券和学业学分奖励券等进行计量实施绩效管理,持券优先转化兑换交易,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学分奖励券提前选择预就业,明确职业规划等。精英人才培养建议.需要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行业、企业、学校“三主体”联合开发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项目化课程、职业培训和企业培
9、训课程等,整合各类资源,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和培训资源互转,创新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资源,课程模块提炼成职业培训资源,社会服务又转化成教学特色资源,反哺更新教学资源,实现“三对接”。.需要对精英人才培养的机制进行完善为顺利开展精英人才培养,没有机制保障是行不通的,需要顶层设计,一是设置组织机构,成立分院领导为组长,教科办主任、专业负责人、企业技术总工等为成员的精英拔尖人才培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精英拔尖人才计划的选拔、培养、管理和考核等工作;二是制定 拔尖创新才选拔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完善适宜的精英拔尖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对入围精英拔尖人才培养班学生实行动态化管理,允许退出机制,另外结合
10、学生自主报名、选拔测试和导师推荐意见可适时予以补充,确保精英拔尖人才培养的代表性和示范作用;精英拔尖人才培养班学生日常专项讨论、专业培养深造等以小组为单元自主开展,班级管理以原有班级为主。三是建立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学校对入围精英拔尖人才的培养分院或专业根据类别不同,设立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支持,如 档给予 万年,档给予 万 年,另外企业研究院设立奖教基金,奖励(下转第 页)第 卷第 期赵柔,等:一个综合化学教学实验的介绍 的制备与表征 图 的 图.文献表明 纳米颗粒粒径大小对人体细胞会产生不同影响,当 纳米颗粒尺寸在 时对人体细胞产生极低的毒性,为最佳粒径尺寸。本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制备方法对粒径
11、影响较大,“共沉淀法”虽然方法简单、容易操作,但得到的 结晶性差、粒径较大且分布广,容易聚集。然而经过水热后的 结晶度高,粒径小、均匀度高,分散性好。这说明“水热合成法”可以控制 晶相结构及粒径,从而获得晶体较好、粒径较小、分散性好的。此外,干燥方式对 粒径也有一定影响,相比真空 下进行干燥,冷冻干燥后的粒径较小,说明高温可使 产生小幅度的聚集,粒径增大。透射电镜观察 纳米颗粒的形貌呈现六角片型,聚集较明显,因此在后续实验中对药物 纳米杂化物进行修饰,进而形成新的组装体,从而改善其分散性。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结果显示:具有介孔孔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这种特性使其能更好的包载药物,提高载药能力,并且
12、在药物释放的过程中起到缓释作用,延长药物释放时间。综合上述,具有作为药物载体的显著优势。结 论分别采用共沉淀法、水热合成法制备,以粒径为指标,考察 原料配比、制备方法和干燥方式对 粒径的影响,单因素实验筛选出 最优制备条件。通过、和 对 结构进行表征,说明成功制备。的平均粒径为(),为(.),电位为(.)。透射电镜观察到 呈六角片型,容易产生聚集。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得到 的比表面积为.,单点总孔体积为.,单点平均孔半径为.,表明 的比表面积较大、孔隙为介孔结构,适合作为药物载体。该实验可以作为综合实验在药学专业学生开展,该实验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化学实验能力,从而为后续的药学实验奠定重要基
13、础。参考文献 ,.(),():.,.,():.,.,:,():.,.,:.,.:,():.,.,():.(上接第 页)优秀学生和指导教师,对入围精英拔尖人才培养的学生在技能、科技竞赛、各类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四是建立平台保障机制,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总工等来校开展讲座和讲学,为学生搭建参与专业领域前沿研究的学习交流平台,选派学生到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学习交流。结 语探索并不断完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三教”改革、校企合作,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优、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人才,是当今高职院校主要努力方向。参考文献 石佳博,吕斌,徐群娜,等.轻化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陕西科技大学轻化工程专业为例中国皮革,():.王建新,曾庆花.“双高计划”建设中卓越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中国轻工教育,():.单大圣.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体制研究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杜玉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高等教育,():.苏海佳,张婷,刘骥翔,等.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化工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北京教育,():.木肖玉,陶全华,李瑞海,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高分子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