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2022417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1 年度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思政专项)“海南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研究”(项目编号:hnsz202154)。作者简介:张冬苹(1981),女,山西大同人,海南工商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及相关理论研究。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张冬苹,邢琼勇(海南工商职业学院海南省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基地,海南海口560203)摘要 高校在协同育人视域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可响应我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高校育人工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是破解思政教育孤岛现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手段。所以,高校应积极从
2、强化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的认同感、完善保障机制、构建各类课程教师互动交流机制、使显性与隐性思政协同发挥作用、打造协同育人信息化平台等路径在协同育人视域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多维度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性。关键词 协同育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6711X(2023)020073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302027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课程思政即在其他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其他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价值。课程思政建设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思路与新
3、方向。在协同育人视域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扎实推进人才培养工作;所以,高校应积极研究协同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充分彰显其育人价值,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推动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一、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一)破解思政教育孤岛现象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思政教育理论课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政教师是负责思政教育的重要主体,其他课程教师主要负责传授学生知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不承担帮助学生形成完整、正确价值体系的责任,甚至部分教师忽视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导致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孤岛困境。课程思政理念明确指出高校各门、各类课程均应包含思政育人资源,在协同育人
4、理念下建设课程思政可有效落实这一理念,使高校师资队伍在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推动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补足学生精神之钙,推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思政教育与各类课程向统一方向共同开展。(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即高校应通过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学生与时代需求的契合度,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高校需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在协同育人视域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可将课程体系发展为深化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力推手,可强化高校课程的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门、各类课程中,使各门、各
5、类课程根据自身特点、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分工与配置,在各门、各类课程相互协同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一)强化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的认同感在协同育人视域下建设课程思政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所以,高校领导、教职工应提高对协同育人视域下的课程思政理念的认同感,正确理解其理论精髓与价值内涵。首先,提高对课程思政与校内其他教育资源同向这一理念的认同。高校内各教育资源都应切实担负起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的重任,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能够引导学生价值观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各环节中,切实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培养时代新人。其次,提高对课程思政与
6、其他校内教育资源同行这一理念的认同感。在协同育人视域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过程中,课程思政与其他教育资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延伸到教育各环节的有效手段,应积极挖掘各教育资源中可用于引导学生价值观念的资源,调动全校思政育人资源,为构建完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夯实基础。(二)完善保障机制协同育人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高校根据本校实际发展情况与学生综合水平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完整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确保高校能够在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首先,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高校应优化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情况纳入评
7、价内容中,并将评价结果与是否续签教师聘用合同、评奖评优、职称评定等挂钩;高校还应完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管理机制、课程思政科研项目申报制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选制度等。其次,成立专门负责课程思政建设的机构,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其一,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构建各部门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其二,构建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深入研究在协同育人视域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关键与核心问题;其三,组建专门的课程思政教研小组,推动课程思政研究成果落实在实践中。最后,打通协同“大动脉”,凝聚育人合力。高校应使协同育人各要素协同发挥作用,构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等多维度的大思政育人格局,确保
8、思政教育各环节紧密衔接,全面引导学生价值观念,形成思政育人最大合力。并且,高校应根据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各教师学科背景、工作内容特点、专业优势详细划分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工作职责,完善育人矩阵,使高校各学科与各部门充分配合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提高课程思政实施实效性,为在协同育人视域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优化发展注入新动能。37第 36 卷第 2 期总第 336 期湖 北 开 放 职 业 学 院 学 报Vol36No2(GenNo336)2023 年 1 月(下)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Jan(last half)2023(三)构建各类课程教师互
9、动交流机制高校各课程教师知识体系有较大差异、知识传授方式不同,但其面对的学生具有较多相似处,并且承担着相同的育人使命;所以,高校应帮助教师破除传统思政教育仅是思政教师的责任这一错误理念,推动其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树立协同育人理念。首先,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座谈会,打造各课程教师常态化交流机制,使思政教师、专业课程教师与通识课程教师共同参加座谈会,为各课程教师提供分享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开展方式的平台,并组织其共同挖掘各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使每一位教师都切实参与到促进课程发挥思政育人价值的工作中。其次,高校应鼓励各课程教师互相听课,了解其他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深化教师对其他学科领域的
10、理解认知,拓宽教师知识广度,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最后,构建各课程教师相互辅助教学的机制;如,鼓励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与自身知识结构有选择的讲解思政教育内容,并邀请思政教师协助专业教师讲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最新方针政策等有关的内容,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综上所述,高校应积极通过使各课程教师形成常态化协作与沟通交流的方式促进教师形成教育合力,为在协同育人视域下建设课程思政注入新的因子与活力。(四)使显性与隐性思政协同发挥作用在协同育人视域下建设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需高校始终将思政理论课这一显性思政教育置于核心,将专业课程等隐性思政置于重要位置,使两者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共同推动课
11、程思政建设工作。首先,高校应提高对思政理论课的重视程度,确保其能够在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中充分发挥育人价值,彰显其显性思政育人功能。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高校应引导思政教师深入研究思政教材,根据学生学习习惯与实际水平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将社会热点话题、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并根据其制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思政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价值体系与行为模式,提高学生运用思政理论知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在讲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时应带领学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与之相关的历史与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内涵与发展史,并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基地,强
12、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其次,指导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可用于思政工作的元素,为充分发挥专业课隐性思政育人功能夯实基础。一方面,高校应积极拓展专业课教学资源,注重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高校应引导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专业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精神与价值理念,将其融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如,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与经典名著、古诗词等有关的内容时应向学生介绍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专业课教学对学生吸引力的基础上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熏染学生思想,拓宽学生知识面。另一方面,准确把握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的切入点,切实实现传授学生知识与引领学生价值观念的统一。找准专业课开展思政育
13、人工作的着力点是充分发挥专业课隐性思政育人功能的关键,教师可将专业课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优秀人物与其先进事迹发展为开展思政育人工作的立足点。如,在与生物有关的专业课中,教师可将钟南山院士与抗击疫情一线工作人员的事迹作为教学案例,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接受正能量的熏染,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依托榜样人物先进事迹培养学生奉献社会的意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推动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念,使专业课成为培养术德兼修优秀人才的主阵地。在协同育人视域下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中,思政教育与专业课均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高校应充分发挥其显性思政育人功能与隐性思政育人功能,通过推动两者协同育人构建完善的
14、协同育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为高校收获理想育人效果夯实基础。(五)打造协同育人信息化平台在协同育人视域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需高校积极构建协同育人信息化平台,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各方思政育人资源。一方面,新时代学生与教师生活在网络环境下,工作模式与学习习惯已被网络改变,构建用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协同育人信息化平台可多维度满足学生与教师对协同育人交流环境的要求,并且,信息化平台可依托大数据技术整合、分析高校数据信息,所以,高校应积极引导思政教师与各课程教师依托信息化平台获取思政育人资源,与学生沟通交流,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提高其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专业课教师与通识课教师还可借助课程
15、思政协同育人信息化平台了解思政教育内容,把握学生实际思政理论知识水平,提高课程思政育人针对性。并且,专业课教师与通识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为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达到引领学生价值观念的目的;所以,其他课程教师通常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检验思政育人效果;教师可依托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信息化平台开展学生评价工作,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在协同育人视域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在此基础上打造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信息化平台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人力、物力成本。高校应积极将教育资源、课程思政科研进度与成果、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事件、与思
16、政理论知识有关的图书上传至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信息化平台,便于教师与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相关资源,打造资源共享新格局。高校还应积极依托协同育人信息化平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在厘清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及时对各课程教学做出针对性指导,优化课程思政建设方向,为收获理想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夯实基础。除此之外,高校应积极借助协同育人信息化平台与其他高校分享在协同育人视域下建设课程思政的经验,吸取其他高校优秀方法,进一步优化本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三、结语在协同育人视域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可将“大思政”理念具体化,强调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充分发挥高校内各育人要素的合力作用,所以,高校应积极提升教职工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的认同感,并通过完善保障机制、构建各类课程教师常态化互动机制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筑牢根基;高校还应使隐性思政与显性思政协同发挥育人效果,积极打造协同育人信息化平台,为协同育人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注入新动力,切实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参考文献:1 马捷,赵天缘,田园,邓君思创融合,协同育人 吉林大学图情档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与实践探索 J 图书情报工作,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