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卷第期 年 月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碳经济专业“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容与方式探索黄明(复旦大学 经济学院,上海 )摘要:碳经济人才是我国亟需加快培养的紧缺人才。碳经济专业开展“大思政课”建设有助于解决培养什么样的碳经济人才、如何培养碳经济人才以及为谁培养碳经济人才三个根本问题。碳经济专业的“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涵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球气候治理演变历史、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绿色低碳思想、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责任担当、中国在气候治理领域的伟大成就等思政教育内容;应综合采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思政教育、碳经济时政中的思政教育、政产学研合作中的思政教育、提升教师思政意识与教
2、育能力等多种方式,夯实思政教育基础、拓展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思政教育的深度、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关键词:碳经济人才;思政教育;“大思政课”建设;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作者简介:黄明,男,管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碳金融,金融与法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各类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要求。年月,教育部印发 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下文简称为 方案),明确要求“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依据自身基础条
3、件特色和发展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方案 鲜明指出了碳金融、碳交易等碳经济人才是我国亟需加快培养的紧缺人才,明确提出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和各方面。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联合国环境署研究显示,我国实现碳中和需要约 万绿色低碳经济人才。年月 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 关于下达 年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中国人民大学已获批全国首个“碳经济”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作为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课程
4、思政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年月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发布了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把“大思政课”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明确提出要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构建大师资体系。在新兴的碳经济人才即将大量培养之际,迫切需要思考如何开展碳经济专业的“大思政课”建设,解决培养什么样的碳经济人才、如何培养碳经济人才以及为谁培养碳经济人才三个问题。本文认为,碳经济专业的“大思政课”建设需要着重解决两方面难题:一是建设什么,即“大思政课”的建设内容;二是如何建设,即“大思政课”的建设方式。在分析全球碳经济发展及其所需人才特征基础上,本文首先探讨了碳经
5、济专业“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容,然后系统阐述碳经济专业“大思政课”建设的方式,以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碳经济人才培养的多方面、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推动我国早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碳经济人才培养体系。第期黄明:碳经济专业“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容与方式探索一、碳经济专业“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容碳经济具有全球多边博弈、快速成长等特征。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国际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领先于国内。分析全球碳经济发展得知,碳经济人才具有知识技能新兴、多学科交叉复合等特征。碳经济专业的“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把握碳经济与碳经济人才的特征,从党的先进性、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文化自信、职业自豪等方
6、面出发,深度挖掘绿色低碳经济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开展“大思政课”的内容设计。通过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挖掘,确立碳经济人才须具备的道德观与道德品质,赋予碳经济人才文化自信的来源,激发大学生内在精神动力的正面力量,充分展示课程的德育功能,促进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从而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碳经济人才。(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形成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碳经济专业的“大思政课”建设,需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树立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培养碳经济人
7、才应具备的道德品质,解决好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引导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在“十四五”新发展阶段,习近平生态思想有了新体现,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说明了绿色低碳发展是生产力的内在属性,而且包含着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整体系统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
8、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通过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碳经济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使其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永续发展的初心使命。(二)系统总结全球气候治理演变历史,培养“有理想”“懂政治”的碳经济人才气候治理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国际政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受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一个经济体的排放行为及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不仅关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对其他经济体产生溢出效应。通过讲清全球气候治理的历史,揭示气候治理的政治复杂性,培养“有理想”“懂政治”的碳经济人才,树立其为全球气候治
9、理贡献力量的伟大理想,这是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碳经济专业的“大思政课”建设,首先要揭示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政治博弈本质。自 年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签署以来,世界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就形成南北两大阵营。之后,又形成了代表发展中国家的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欧盟以及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国家的“三股力量”,构成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治理格局。目前不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仍然有所差异。其次要充分阐述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西方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单边主义行为。西方国家人均碳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理应承担主要责任,但其政策立场是要求发达国家享有比发展中国家更高的人均碳排放量权利,这明显违
10、背了正义、民主、国家平等的价值观。年和 年,美国先后退出 京都议定书 巴黎协定,使得全球气候治理遭遇逆流,给国际气候治理合作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在部分西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地缘政治的筹码、攻击他国的靶子、贸易壁垒的借口。(三)充分挖掘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绿色低碳思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碳经济专业开展“大思政课”建设,要充分挖掘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绿色低碳精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就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我国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底蕴,
11、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是中国“怀柔远人”的天下观体现,反映了中国文化观照世界的天下情怀,具有全球性的意义。“和而不同”的文明观进一步丰富了天下观的内涵,以其对不 同 文 明 和 谐 共 生 的 追 求 构 建 人 类 命 运 共同体。(四)着重阐明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责任担当,唤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也是碳经济专业“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阐明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担当与贡献,教育碳经济人才要“有担当”,唤起同学们继承先辈成绩,投身全球气候治理的历史责任感。碳经济专业开展“大思政课”建设,需要系统阐明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坚守的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12、、各自能力等原则,对比揭示我国和西方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本质差异、路线差异、担当差异。自斯德哥尔摩大会以来,中国始终体现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年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双碳目标。在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的国情下,力争在短短 年左右实现碳达峰,中国将付出艰苦努力,经济社会将经历一场广泛、深刻、系统性变革。目前,中国 已接受 蒙 特利 尔议定 书 基 加 利 修 正案,加强氢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力度。碳经济专业开展“大思政课”建设,需要系统揭示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角色。中国一直坚定践行多边主义,积极担当责任,推动
13、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国不仅与欧洲、美国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对话与合作,还努力推动金砖国家、基础四国、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的协调与合作。中国开展多种形式的南南合作,尽力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通过发起一系列的绿色行动倡议,采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系列举措,持续造福“一带一路”国家和人民。(五)阐述中国气候治理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职业成就感碳经济专业开展“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旗帜鲜明宣传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显著成就,教育碳经济人才要“有本领”,推动其形成学习报国的动力源泉,培养学生从事碳经济职业的成就感,积极投身中国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事业
14、。“十三五”时期,中国超额完成对外承诺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中国已经发布了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和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并陆续发布能源等重点领域和煤炭等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出台科技等保障措施,形成了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明确了“”双碳目标实现的时间表、路线图与施工图。通过阐述中国气候治理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碳经济的学习兴趣与职业热情,引导学生将个人才能和国家发展趋势相结合,将青春梦和中国梦相融合,主动担当起绿色低碳发展重任,投身中国“双碳”事业,实现人生价值。二、碳经济专业“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思政教育的新方向、新
15、要求,即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碳经济专业的“大思政课”建设,应结合碳经济与碳经济人才特征,将思政教育内容的观点、立场与方法进行生动化、具体化,通过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思政教育、碳经济时政中的思政教育、政产学研合作中的思政教育、提升教师思政 意 识 与教 育 能 力 等 多 种 方 式,建 设“大 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从而夯实思政教育基础、拓展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思政教育的深度、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一)以专业课程为课程思政的主体,优化思政教育方式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教学团队一方面要根据碳经济的特点,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围绕“全球持续
16、发展”“品格信念”“使命担当”“中国故事”等模块,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探索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教学团队需要改变思政教育“注入式”“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为目标,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比较式教学、情感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具体实施中,选择一些重要的碳经济专题,整合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思政教育。首先,科学拟第期黄明:碳经济专业“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容与方式探索定讨论主题。根据中国国情,选择兼有“重点”“热点”“难点”的一些绿色低碳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传授碳经济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重视碳经济素养,培养碳经济价值观、道德品质与碳经济伦理。其次,教师进行引导型教学。教师收集和整理大量碳经济领域的典型案例和榜样人物。通过深入剖析案例,以案例故事、榜样人物的历史故事等形式,生动展现全球气候谈判博弈、中国碳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让学生能够很容易地进行角色代入,提高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碳经济发展的认同度,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心理认同、理性认同、目标价值认同,从而起到规范行为、净化心灵和勇担责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