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2022-07-14;修回日期:2022-07-20。基金项目:湖北省哲学社科重大项目(19ZD033);湖北省服饰文化与艺术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年度重点项目(2021HFG003)。作者简介:陶辉,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苏亚兰、邹颖、裴红萍,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硕士研究生。服饰导刊FASHION GUIDE襦裙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最早、最基础、最典型的上衣下裳服饰形制之一,其中齐胸襦裙为隋唐女子日常服饰1。诗人苏辙 蚕麦 中提到:“春旱麦半熟,蚕收仅十分。不忧无饼饵,已幸有襦裙。”以及陆游在 祠禄满不敢复请作口号 中提到:“犹幸此身强健在,乡邻争看布襦裙。”可见襦裙在
2、女子服饰中占据着主流地位,故本文主要探讨隋唐时期襦裙服饰艺术特征,以及对其艺术特征成因进行探析。目前学术界有关隋唐时期襦裙表征的研究主要在唐代女性服饰与图案研究、唐代女子服饰的多样性、时尚性研究、以及胡服的研究层面等等,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其现象针对性的成因分析缺少关注。因此,笔者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从三个维度对隋唐时期襦裙服饰款式、色彩、纹样艺术特征进行研究,以及进一步针对性的展开探析其形成原因。1 款式华夏服饰近五千年历史,据史料记载以及专家研究学者分析,其款式形制可分为“深衣制”与“上衣下裳制”2。襦裙是中国服装史上最早、最基础的汉族服饰形制之一,其款式形制属于“上衣下裳制”。襦
3、裙款式形制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但是在汉代时期服饰款式主要流行“深衣制”,因此襦裙款式较少。其款式形制流行最广泛鼎盛的时期在隋唐时期,隋代襦裙,小袖上襦加及脚踝下裙;唐代襦裙,小袖上襦加曳地下裙3。但是由于唐代统治时间较长,其襦裙形制也随社会发展影响有所变化演进,初唐时期形制较为保守,多采用小袖、交领和直领;盛唐时期思想开放,形式多种多样,流行不同领型;中晚唐时期转向大廓袖形、拖地下裙。从壁画陶俑以及史料记载,笔者分析隋唐时期襦裙服饰的款式艺术特征,可归纳出两点:襦裙服装及配饰的款式配置完整度较高;襦裙服饰领口形状为主要的款式结构变化。1.1 隋唐时期襦裙服饰的款式艺术特征1.1.1 襦裙服装
4、及配饰的款式配置完整度较高襦裙服装及配饰的款式配置完整度较高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4华梅 中国服装史 中记载:“襦裙服主要为上著短襦或衫,下著长裙,佩披帛,加半臂,足登凤头丝履或精编草履。头上花髻,出门可戴幂篱。”5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上衣下裳制”的襦裙,相对以往朝代“深衣制”的曲裾深衣服饰,其服装配置更加完善,更加精美细致。隋唐代服饰是以襦裙为主流服饰款式,主要是由襦、裙、半臂与披帛组成。-第12卷第1期-历史与文化-隋唐时期襦裙服饰艺术特征及成因探析陶辉,苏亚兰,邹颖,裴红萍(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武汉 430073)
5、摘要:以隋唐时期的女子襦裙服饰为主要研究出发点,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对比法、图像研究等方法,对该时期女子襦裙服饰款式、色彩、纹样艺术特征进行归纳,从而针对性分析其艺术特征形成的原因。研究表明:款式艺术特征襦裙服装及配饰的款式配置完整度较高;襦裙服饰领口形状为主要的款式结构变化。成因宗教信仰以及女性地位提高的内在因素影响;丝绸之路背景的外在因素影响。色彩艺术特征淡雅稳重冷色调,实现服饰色彩氛围感;明亮轻快暖色调,营造抽象丰富的审美情趣。成因开通运河,水路交通成熟,加强南北交通、推动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形成因地制宜的“硬实力”;江南地区色彩印染业与丝织业逐渐崭露头角,形成得天独厚的“软实力”。纹样
6、艺术特征构图精密,组织严谨,结构线条相辅相成;写实多元化,抽象包容性,写实抽象和谐共存。成因佛寺道观的纹样环境传播影响;中央官制,唐代设少府监和将作监,严格管理国家手工业作坊的服饰制度与生产,造就成熟全面的纹样纺织手工业。关键词:隋唐时期;襦裙;款式结构;色彩纹样;艺术特征成因中图分类号:TS9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4131-(2023)01-0015-0915服饰导刊FASHION GUIDE图1 隋唐时期的裙 选自周汛、高春明著 中国历代妇女服饰(左)、款式结构(右)Fig.1 Dresses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y from Chine
7、se WomensCostumes Through the Ages by Zhou Xun and Gao Chunming(left)and style structure(right)(1)襦。隋代在历史上,存在时间较短,唐代女子沿袭了隋代女子服饰穿着习惯,女子喜穿窄袖短襦。6隋唐初期至盛唐时期,襦的袖子可分为宽窄两种款式;盛唐以后,中晚唐时期,袖子由窄变宽,逐渐演变至夸张肥大7。(2)裙。下裙是襦裙服饰中的视觉中心点,最直观的特征,如图1周汛、高春明著 中国历代妇女服饰(左)所示,裙系到胸部以上,即称之为齐胸襦裙,优雅简洁。在结构造型上,如图 1 款式结构(右)所示,裙身可用多片面料拼
8、接或者打褶,整个面料平面展开图呈梯形形状;在长度数据上,腰围一般控制在人体腰围的1.5到2倍左右,下裙边沿的周长一般是腰围的2倍以上;在穿戴方式上,齐胸固定时,一般使用布带,或者使用宫绦束缚,类似于深衣的腰封。(3)半臂与披帛。关于半臂,据沈从文在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中记载:“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8半臂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兴盛于隋朝至唐朝初期,唐朝中期及以后便有明显的减少。此现象的出现与襦的的变化息息相关,其一,隋唐初期襦为窄袖短襦,较为合体,适合在外面搭配半臂;其二,中晚唐时期襦逐渐演变至宽大肥硕,
9、不在适合搭配半臂,并且胡服与女着男装的服饰现象大肆流行,因此半臂兴盛流行于隋唐初期。(4)披帛。据壁画史料记载,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身披披帛的女供养人,随之,唐代时期广泛流行9。从形状上看,是一根长条形状的长巾,长度一般为两米以上;从材质上看,大多数披帛用轻薄的纱罗裁制而成,并伴有印花或者金线、银线织成的纹样;从穿戴上看,披帛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帔子,布幅较宽、长度较短;另一种是披帛,布幅较短、长度较长。张鷟(zhu)游仙窟 中记载:“迎风帔子郁金香,照日裙裾石榴色。”高承 事物纪原 帔 中提到:“唐制,士庶女子在室撘披帛,出适披帔子,以别出处之义,今仕族亦有循用者。”由此可知,隋唐女子
10、穿着襦裙服饰时在室内多佩戴披帛,将长巾缠绕在双臂,自然垂落,端庄典雅;在室外多佩戴帔子,使用时披在肩上,长度较短,不影响户外活动。如图2 调琴啜茗图 与图3 明皇幸蜀图 所示,可直观分析出室内与室外披帛的区别,图2 调琴啜茗图 中女子佩戴较长的、轻薄的披帛,将其绕在肩上或者绕于双臂之间,自然垂落及膝。图3 明皇幸蜀图 中女子,将帔子披于肩背,并固定于胸前,骑马时不会妨碍双手活动,又能防风御寒,既灵动飘逸,又方便实用。图2 披帛(唐 调琴啜茗图 周昉)Fig.2 The Scarf in the Tang Dynasty(painted by ZHOU Fang)图3 帔子(唐 明皇幸蜀图 李昭
11、道)Fig.3 Silk Cape(painted by LI Zhaodao)1.1.2 襦裙服饰领口形状为主要的款式结构变化襦裙服饰领口形状为主要的款式结构变化齐胸襦裙服饰属于典型的“上衣下裳”制,其最大款式特点,莫过于上襦领口形状的结构变化。笔者根据陶俑壁画、绢画与其他出土文物等等,如表1隋唐时期襦裙领口主要形状款式,分析归纳其领口形状大致可分为五种:直领、交领、坦领、圆领、鸡心领10。直领,既上襦领口形状为直领对襟,门襟呈对称状,因其左右对称,故有一种简洁大方的对称美;交领,既上襦的前襟左右相交,汉服系的服饰是将衣襟向右掩,称之为“右衽”;坦领,又称“U”领,魏晋时期流传至隋唐时期的一
12、种短上衣,主要受胡服文化的影响,女性穿着“U”型领可完美的16隋唐时期襦裙服饰艺术特征及成因探析展示身体线条,给人自由轻松的感觉11;圆领,既领口形状呈流畅的半圆弧形,最早出现在汉朝时期,但主要作为内衣穿着,演变发展至隋唐时期,圆领式样作为常服在隋唐襦裙服饰中广泛流行;鸡心领,顾名思义,领口处似“鸡心”的形状,是在深“U”领的基础上变形而来,前开或者套头,从视觉效果上看,可修饰脖颈线条,拉长比例。表1 隋唐时期襦裙领口主要形状款式Tab.1 Main shapes of jacket neckline styles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领型直领交领坦领,又称“U领
13、”圆领鸡心领出土文物款式结构1.2 隋唐时期襦裙服饰的款式艺术特征成因分析(1)宗教信仰以及女性地位提高的内在因素影响。唐代佛教为主流教派,形象崇尚体态圆美以及人体曲线美;重视女性文化素质教育,宫内设有学馆、宫外设有教坊,强烈推翻了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等级观念12。如图4,敦煌相关的佛教壁画,(左)唐代大势至菩萨立像,出自敦煌千佛洞,(右)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画女子“群像”,由此可见隋唐时期思想开放与自信,佛教壁画逐渐“世俗化”,饰有莲花、宝相、联珠等头饰,整体风格更贴近生活,体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以及人们思想上的转变13。笔者认为宗教信仰以及女性地位提高这两方面从内部影响了隋唐时期襦裙服
14、饰款式结构线条艺术特征,从思想上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形成观念上的转变。因此,从襦裙服装及配饰的款式配置完整度较高,款式配饰多种多样,以及服饰越来越开放包容,侧面反映出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审美的提升。图4(唐)大势至菩萨立像(出自敦煌千佛洞,左)、(唐)敦煌莫高窟壁画女子“群像”(右)Fig.4(Tang)Standing statue of the Bodhisattva of the Greatest Significance from the Thousand Buddha Cave,Dunhuang(left)and Group Portrait of a woman in the M
15、ogao Caves,Dunhuang(right)(2)丝绸之路背景的外在因素影响。众所周知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古代,途径亚洲、欧洲、非洲的商业贸易路线,通过这条“桥梁”,我国的丝、绸、绫、缎、绢等纺织服装用品与西域等外来服饰文化交流频繁14。隋唐时期,经济空前繁荣、交通便利发达,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往来达到鼎盛时期,大规模西域服饰文化涌入中原,其中就存在款式与中原襦裙服饰的相互融合15。例如,半臂坦领、圆领、鸡心领襦裙服饰就是胡汉服饰文化交流融合的体现,充分说明了在丝绸之路的背景影响下,隋唐时期对外来服饰文化的吸收与包容,形成了独特的领口结构变化的款式艺术特征。2 色彩隋唐时期襦裙服装与配饰种
16、类繁多,将其款式艺术特征体现的淋漓尽致,一方面,襦裙服装及配饰的款式配置完整度较高,襦、裙、半臂与披帛的配17服饰导刊FASHION GUIDE套统一;另一方面,襦裙服饰领口形状为主要的款式结构变化。因此,在襦裙服饰的色彩搭配上,色彩选择也可谓是环环相扣,相互呼应的,才会形成如此灿烂多彩的隋唐襦裙服饰色彩16。隋唐时期,女子襦裙服饰色彩相当多样性,根据近年在中国西北地区不断的出土文物中,大量丝织品与绢画、壁画的发现;以及诗词、古籍文献记载,如唐代诗人、文学家皮日休的 奉和鲁望怀杨台文杨鼎文二秀才 中记载:“为说风标曾入梦,上仙初着翠霞裙”,唐代词人王建的 霓裳词十首 中记载:“武皇自送西王母,新换霓裳月色裙”,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 采莲曲 中记载:“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 官宅 中记载:“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等等有关襦裙色彩的记载。“翠霞裙”“月色裙”“荷叶罗裙”“石榴裙”的记述可以看出唐代襦裙服饰色彩瑰丽多姿,可谓是群芳争艳。笔者根据绢画、壁画、诗词文献、出土文物等等资料收集,将襦裙色彩艺术特征主要分为两大类:淡雅稳重冷色调及明亮轻快暖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