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的对策与途径研究_覃章慧.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35872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的对策与途径研究_覃章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的对策与途径研究_覃章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的对策与途径研究_覃章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5摘要:高校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是法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加强学生法治素养建设首要问题是科学界定法治素养的概念及内涵,明确法治素养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成法治素养有效评价标准。高校法治素养教育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设置不够科学全面、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形式单一、授课方式不够生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高校法治教育的应然状态,围绕这一问题需要在法治教育的内容、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去创新、去改革,以推动高校法学教育工作提高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关键词:法治素养;培养;对策中图分类号:D90-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14(2023)01-0125-04一、问题的

2、提出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2021 年 4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在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法治实践中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注重公民法治习惯的实践养成,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实践教育人民,推动全民守法。高校学生作为一个接受教育的重要群体,是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校园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忧虑。这些事件的发生固然是极个别学生心态不健康、心灵扭曲的结果,也反映出加强学生的法治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高校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其法治意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来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是一

3、个高校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提升高校学生的法治素养首先就要弄清楚什么是法治素养及其内涵与要素的构成,当前高校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的现状,现有提升法治素养教育的通行做法及所取得的效果,下一步如何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的路径和办法,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予以解决的问题。提升高校学生的法治素养也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高校应当进一步加强法治教育,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其今后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二、何者谓法治素养对于什么是法治素养,理论研究和法治建设实践有一个再认识、再提高、再深化的过程。2016 年之前

4、的理论研究中常常称之为“法律素养”,后逐渐演变为“法治素养”,从两者的涵义来看,后者的界定更精准,更能体现学法、守法、(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8)覃章慧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的对策与途径研究收稿日期:2022-12-19基金项目: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双创 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与 创业与公司法实务 课程建设研究”(JX1981)作者简介:覃章慧(1975),女,湖北宣恩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政教育、法学研究工作。2023 年 02 月第 40 卷第 1 期Feb.2023Vol.40.No.1长 治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Ch

5、angzhi University126用法、护法的全过程,是系统性的法治实践活动。从“法律素养”发展到“法治素养”,是我国理论和实践中对“法”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入的缩影。学者们不断探究法律素养和法治素养的概念的内涵,推动了对构建法治国家规律性的认识。有学者认为法律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理解进而形成法律意识,并且能够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来保护自身的权益,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1。有学者认为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我们常常提及的学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的

6、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这是法律素养的客观方面。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2还有学者认为,所谓的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3。另有学者认为法治素养是人们对法律知识的内化及融合,它作为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主要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对法律法规规程、行为规范及所处社会中各种法律现象形成的观念、认知、情感、意志等思想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法、学法、用法、护法、尊法等的具体表现,它属于一

7、种与法律有关的独特的人格特点。这是从哲学、心理学角度对法治素养进行考察而得出的结论,关注的重点在于人的内心世界对法律的感知。42018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将“法治素养”界定为,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维护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的素质、修养和能力。5理论界关于法治素养概念的认知与我国普法实践中对法治素养的认识是相一致的。2011 年之前,国家有关普法规划的文件中使用的是“法律素质”概念。如 2006 年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普法规划)中采用的是“法律素质”概念,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

8、识和法律素质”。2011 年,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六五”普法规划中仍然使用“法律素质”概念,“六五”普法工作目标中提出要“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到 2016 年,“七五”普法规划中首次提到“法治素养”的概念,提出要“把法治观念强不强、法治素养好不好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重要标准”;同时提出要“加强对高等院校学生的法治教育,增强其法治观念和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2021 年,“八五”普法规划中在“指导思想”中提出要“紧紧围绕服务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为目标,以持续提升公民法

9、治素养为重点,以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工作着力点,完善和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等普法责任制,促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在“主要目标”中提出“到2025 年,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全民普法工作体系更加健全”。从法律素养到法治素养,实质涵义是不一样的,前者强调的是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后者更加侧重于法律知识的运用,因此前者是较低层面上的立身行事的基本要求,而后者则上升到具有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层面的立身行事所具有的能力。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其蕴含的内容却差异极大。要提升法治素养,首先需要明白何谓法治素养,然而在现有规范性文件中对于“法治素养”

10、这个概念未作具体阐述,缺乏一个权威性的界定,使提升法治素养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不利于推进全社会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从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国家普法工作指导原则和实现途径来看,法治素养应当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因素:一是当前法治社会环境下一个人应具备的法律知识。二是必须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和良好的法治意识,能够做到从事一切活动首先应考虑是否符合法律的相关规定。三是具有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会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遇到各种问题。四是具有良好的法治实践能力,能够充分理解法的指引、教育和惩戒功能,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公平正义,保障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概括起来讲,可以提炼

11、为如下的公式:法治素养=法律知识+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实践。因此可以将“法治素养”概念界定为:一个人所应具有的与法治社会相适应的法律知127识、运用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觉尊法护法推动实现良法善治的综合素质。三、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我国高校非常重视法治教育,普遍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但是在法治素养提升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法治基础教育内容较少,学生系统性法律知识缺乏。以课程设置为例,2021 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与 2018 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材相比,第六章法治模块内容篇幅减少两节内容,删减了关于我国实体法和程序法等相关知识点。

12、受课时限制,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模块内容篇幅较少,仅占其中的一章内容,通识教育不够,仅凭一章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系统性的普法教育在客观上难以实现。二是社会法治环境氛围不浓厚,学生易受不良因素的侵蚀。尽管当前全社会的法治意识逐步增强,然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还处于不断转型和提升阶段,特别是伴随网络快速发展成长,信息化时代下多元化思潮的涌入,法治环境还不够好,监管工作滞后,再加上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是非辨别能力还不够强,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走极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上。三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是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对教师教

13、学水平、课堂驾驭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由于思政课教师并非都具有法学教育背景,自身法律知识储备有限,同时受课时限制往往在授课中照本宣科,无法进行系统性、生动性的有效教学,无法适应提升学生法治素养教学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纠纷或者问题,往往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合法维护自身的权益,不能有效判断罪与非罪的界限以及如何实现守法护法。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高校如何通过法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真正使学生入脑入心,运用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办事,形成良好的尊法用法护法的行动自觉?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4、:(一)提高法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要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强化法治教育,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把法律基础课程作为独立设置的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6并应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师资队伍配置和宣传阵地建设方面增强投入。适当增加学分比重,提高学生的重视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引进法学专业的师资人才,拓展法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建立法治教育队伍人次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增大科研成果在职称评定中所占的比分,要彻底改变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将教师授课比赛获奖情况作为职称评价的最重要的因素。将教学评价交给

15、学生,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以学生的评价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评价指标。真正将教师的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以扎实的学风来提升法治素养教学效果。(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推动法治思维的养成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 年)中提出要“加强青少年宪法法律教育,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其中规则意识是法治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的形成需要在系统性掌握法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沉淀出来的,需要在不断的法治实践检验中才能形成一套认识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在内心上升为对法律的坚定信仰和信赖。才能做到遇事找法和依法办事,而不是首先考虑如何规避法律。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

16、是法治文化的具体体现,我国封建社会长期的礼治文化形成的思维定势对构建法治社会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遇到事情很少首先想到运用法律规则进行评价,按照法律规定应该怎么办、应该怎么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提高法治意识,才能从自己利益的小圈子中跳出来,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法治精神和法治原则,才能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这充分说明了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的重要性。提高法治意识和形成法治思维,关键一点就是要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掌握我国法治建设的大势,掌握不同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如民法领域要掌握诚信原则、契约自由原则、公平公正原则,行政法领域的基本原则就是遵循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公正公开、有效监督等原则。掌握了这些基本原则,就能把握住了128解决问题的大方向,就具备了基本的法治意识,就学会了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系统性学习各个部门法,提升法治基本素养单靠学习法治思想、法治理论和法治原则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入学习各个部门法的基本知识,也就是所谓的法律应知应会的内容。部门法包括民商法、刑法、经济法、行政法、社会法、诉讼与非诉程序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