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机制_吴爱玉.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36151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机制_吴爱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机制_吴爱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机制_吴爱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明确了“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的实践方向。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凸显了法治中国建设事关根本的战略地位。基于此,如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成为政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当前,学术界对法治中国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战略部署以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贡献等议题,但对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机制缺乏详细阐释。因此,本文在系统考察法治中国建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教育、法治理念制度化、法治理念行

2、为化以及统筹协调四个方面入手,尝试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机制进行探析,以期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益参考。一、理论教育机制:法治理念的柔性实践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法治理念作为法治的理性化观念,是法治社会的基石。这就要求法治国家的建设,一方面必须确立科学、正确的法治理念,坚持营造客观、公正的法律环境;另一方面必须实现法治理念的理论化,以理论教育的方式,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努力达到理论与行动的协调一致,在此前提下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一)法治理念理论化的内涵指征探究何为法治理念的理论化,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法治理念。在概念上,法治理念作为舶来词汇,其发展历史可

3、追溯至古希腊时期,西塞罗在其著作中首提普遍法律秩序的理念2。尔后,经由托马斯 阿奎那的继承与发展,“理念”一词逐渐由国内法拓展至国际法研究领域3。但这一时期并未形成系统而全面的法学理念的理论体系。直至近现代,黑格尔明确提出“法的理念”这一概念,推演出“法的理念是自由”4,从哲学层面深化了对法治理念的研究。到 20 世纪,马克思摒弃了将法的理念建立在人的抽象理性之上的自然法学的立场,将法从理念或理性的抽象拉回到现实基础上来,强调“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5。但此时依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机制吴爱玉1张英魁2(1.北京师范

4、大学,北京 100875;2.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276800)摘要法治中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指向。从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进程来看,法治中国建设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和成就已然转化为实践层面常态化、系统化的机制体系。具体表现为关注法治理念普及化的理论教育机制、聚焦法治理念规范化的制度化机制、专注于法治理念践行的行为化机制和侧重于以“三治结合”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统筹协调机制。这四种实践机制交相互构,共同形塑了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行稳致远的实践体系。关键词法治中国建设;依法治国;法治理念;法治机制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5、-4053(2023)02-013-07作者简介吴爱玉(1995),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张英魁(1972),男,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中多元主体的行动逻辑及冲突治理研究”(21BZZ010)。专题 法治中国建设13DOI:10.13945/ki.jlac.2023.02.012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旧未形成明确的法治理念的定义。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有学者认为“法治理念是反映法治的性质、宗旨、结构、功能和价值取向的一些达到理性具体的观念和信念,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法治体系的精

6、髓和灵魂”6。在本文语境下,法治理念是指关于“法治的性质、功能、应然模式、制度设计、组织机构、实践运作等”7的理性认识,是关于法治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的总和。而法治理念的理论化是指把抽象的局部的法治观念、思想、判断上升为具体的普遍的关于法治的规范性表述,进而将法治理念转化为人们法律心理与政治心理的过程。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法治理念和法治理念的理论化指向着一个合乎规范和伦理的理性世界,蕴含着运用公平正义、人民至上、服务大局等价值体系来认识现实世界的思维导向。这种理论化过程不再是无意识的活动,而是由理性认知到有意识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进而深入人们的潜意识之中,最后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动力。(

7、二)法治理念理论化的必然要求在明确法治理念理论化内涵指向的同时,基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和法治理念的属性,其理论化的实施势在必行。一是鉴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基础性要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理论思维。”8尽管法治理念会引导成员的行为实践,但其影响力仍存在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将其理论化。理论化可以促进思想观念凝结、普及,使其逐渐进入人们头脑中。法治理念的理论化体现为相关内容和要素的条理化和系统化,即形成以法治核心内容为纲,建构合乎逻辑、脉络清晰的理论体系。由此,法治理念的理论含量和解释力方能获得提升。二是源于法治理念主观特性的必然要求。法治

8、是由一整套实体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结合而成的体系,既具有抽象的价值理想,又具有操作性极强的价值实现机制9。而法治理念就属于主观抽象的价值理想,其既体现了法治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又是以一个既定的方式反复(或反复失败)地出现于一个特定社会的大多数成员的行为中,并被理想化地推定出现于该社会的全体成员中10的观念、意识。因此,要将法治理念转化为人们付诸行动的法律驱动力,就必须实现法治理念的理论化。概言之,只有实现法治理念的理论化,使之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扎根,才能促使人们自觉、自愿地认同和践行法治。(三)理论教育机制的实践指向如何实现法治理念的理论化,积极推进其理论教育是重要的实践方向。理论教育是加强国

9、家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法治理念理论化的重要措施。具体来说,应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为主要抓手。一是从教育层面来看,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为阵地,借助媒体的宣传力量,提升法治理念理论化的实效。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塑造其行为的重要手段,而学校、家庭和社会作为个体生存发展的基本空间,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托场域;同时,媒体作为理论教育的传播媒介,其与教育的融合,既推动了教育传播手段的创新,也为教育效果的提升创造了广阔空间。因此,实现法治理念的理论化必须将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充分整合三者中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要素以形成法治理念理论化的合力,共同服务于法治理

10、念的培育。二是从家庭层面来看,家庭是促进法治理念理论化的“柔性助推”11,其不是以强硬灌输为目的,而是以培养家庭成员的理性为诉求。因此,应依靠家庭成员的行为和话语濡染来引导家人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形成科学的法治思维,进而作出更为符合法治要求的选择。三是从社会层面来看,以社会法治环境和氛围的熏陶为法治理念理论化营造良好环境。法治理念的培养和理论化离不开社会法治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法治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大众积极主动地投入法治建设。因此,应把法治理念融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中,在全社会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让法治变得具体可感,将法治理念转化为现实行动。二、制度化机制:法治理念的刚性延伸经国序

11、民,正其制度。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实践中,形成以制度推进法治建设目标落地的机制。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法律制度的维系,只有建立起完备的法律制度,才能不断地解决我国法专题 法治中国建设14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治建设领域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既符合法治理念刚性延伸的要求,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因此,建立系统、全面的法治制度和长效的监督制度以实现法治理念的制度化,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一)法治理念制度化的历史逻辑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要在坚持好、完善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聚焦法律制度

12、的空白点和冲突点,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立改废释纂各项工作”12。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当前法治建设重要性的同时,对优化和推进法律制度建设进行了阐述,将制度作为中国之治的根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党依法治国能力等联系起来,表达了一种与传统治国理念相区别的治理思路。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进行了不懈探索。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基本方针指引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13、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等一批基本法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1997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并提出了“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3的重大任务;200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4,并对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提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确定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5“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16等一系列法治制度建设的大政方针,“形成

14、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科学思路和可行方案”17,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要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18。质言之,法律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产物,是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体现,更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托。(二)法治理念制度化的原因探析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法治中国目标的实现,仅仅具有理念是不够的,还需要系统有效的体系加以保障,制度无疑是重中之重。就法治理念而言,其持续发展的特性要求通过制度加以保障。法治理念的确立和巩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根据唯物史观,价值理念必定随着社

15、会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即法治理念的内容和形式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相应变化。因此,需要从法治理念的常态化发展中积累成熟经验并加以总结和提炼,从而将其制度化,进而成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理念。从制度的属性来看,其稳定性和约束性将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制度不是简单的行为习惯,而是国家各项规则和手段的总和,而“制度化本质上就是规则之治”19。制度作为一种刚性规则,对于权力和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制的执行力。法治理念的制度化实质上就是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构建起法治中国建设的制度体系。从制度的作用层面来看,其强制约束力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推行提供了重要支撑。在中国政治文明的建构过程中

16、,法治的制度化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制度的存在为社会成员的行为实践提供了法律依据。(三)法治理念制度化的实现方式能否有效地将法治理念转化为制度并贯彻落实,是对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同时,制度本身只有彰显法治理念及其内在价值才会充满生命力,为社会成员所认同和执行。因此,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一方面,必须制定一套以科学法治理念为价值取向的法律制度体系,确保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法律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法律体现,它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凝聚民意共识、确认国家制度、维护社会秩序,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运转实施。”20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21。从立专题 法治中国建设15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建设的核心环节明确了法律制度建设的发展路向,为法治理念制度化的具体落地提供了方向指引。与此同时,法治是治理的载体,其蕴含的价值追求必须与国家治理理念相得益彰。因此,在法律制度建设中,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