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作用机制与异质性分析_蔡雪雄.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38032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7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作用机制与异质性分析_蔡雪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作用机制与异质性分析_蔡雪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作用机制与异质性分析_蔡雪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数字普惠金融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作用机制与异质性分析蔡雪雄,程秋旺,石玉婷(福建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1)(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重庆 400044)(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福建 泉州 362400)作者简介:蔡雪雄,福建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所研究员;程秋旺(通讯作者),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石玉婷,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硕士研究生。注:本文是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实施福建乡村振兴行动研究”(编号:FJ2021XZZ012)的成果。参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促进农业全

2、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载于 人民日报 2018年 9 月 23 日。摘要: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地流转,有助于盘活农地资源,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意义重大。基于 20112020 年 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农地流转,金融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地流转中发挥中介作用;门槛效应检验表明,在不同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市场化水平影响下,数字普惠金融与农地流转存在非线性影响效应,当农业机械化或市场化达到某一水平时,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农地流转。因此,应进一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在农

3、村的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加强政策指引,提高地区技术创新水平,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关键词:农地流转;数字普惠金融;共同富裕;乡村振兴;门槛效应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23)04011811DOI:1016528/jcnki221054/f202304118一、引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里程碑,奠定了农村各项制度改革的基础。之后,改革重点逐步聚焦于市场化、国家治理方式改革,政府职能由全面直接参与转向主要制定规则和明晰产权、由“紧抓生产”转向“放权让利”。1 改革不仅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

4、时也强化了农地产权结构,使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出得以提升,农地资源被有效盘活。2,3 农地产权结构的强化进一步推动了农地流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农地资源能够实现自由流转,其带来的边际产出拉平效应与交易收益效应对农地制度改革具有积极影响。4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土地改革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应有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底线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助于推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5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前

5、提,则在于提高土地要素利用率和市场化811经济纵横2023 年第 4 期程度。6 因此,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村土地资源要素的经济价值,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但是,土地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涉及对象和利益关系复杂,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和不健全制约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其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信息化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缓解农地流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能够促进传统金融创新,有效解决农民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难题,增加了农户信贷机会,也为农户流转土地提供了资金渠道和信用保障。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数字技术与

6、传统金融有机结合,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冲破了空间地理藩篱,有效解决了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的长尾“窘境”,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数字化路径。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使其成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背景下,深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已有研究对金融与农地流转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如,汪险生等认为,提高金融可得性对土地租入没有显著影响,但可有效促进土地租出;7 刘洋等研究表明,县域金融集聚能够通过增加农村信贷供给、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

7、进土地流转;8 陈志刚等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而非正规金融的作用则体现在扩大土地流转规模上;9 张永峰等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可以显著提高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促进农村土地流转。10 但鲜有研究将视角聚焦于数字普惠金融,分析其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在零星研究中,翟帅等探讨了普惠金融视角下农地经营权流转证券化的技术可接受性问题;11 张永奇从微观层面切入,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12。本研究则从宏观层面,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为推动农地流转、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可行的数字化路径。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一)数字普惠金

8、融对农地流转的直接效应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在我国的深入发展,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而激发了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和需求。总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农地流转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提高农户信贷可得性,为农地流转提供资金支持。13 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持续发力,数字普惠金融降低了农村正规金融的融资门槛,提高了农户信贷可得性,并将其投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为促进农地流转提供充足资金。第二,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提高其可支配收入。14 农户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获得信贷资金,从而有助于提高其可支配收入,增加农地流转意愿。第三,数

9、字普惠金融可以提升农户金融素养,让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农地流转。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农户提供了一条及时准确、便捷获取金融知识的新路径,促使农户将金融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对投资土地产生新的认知,并做出更加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12 第四,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降低信息交易成本,激发农户农地流转意愿。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使农户在获取信贷、金融机构在评估农户信用等方面不得不付出较高的交易成本。数字普惠金融以其便捷高效的产品和服务,打破传统金融对营业网点等线下物理载体的依赖,同时也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农户获取信贷资金支持农地流转决策提供“硬信息”。15 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说:假说 H1:数字普惠

10、金融能够有效促进农地流转。(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地流转的间接渠道1金融发展水平的中介效应。传统金融发展通常需要考虑经营模式的成本,高成本的经营模式不利于金融发展。因此,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发展和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优先提高经营效率的现象,常常将偏远地区、弱势群体排斥于金融服务范围之外。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重塑了传统金融竞争格局,并通过挤出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银行业有效竞争,推动传统金融机构业务下沉,为弱势群体和偏911经济纵横2023 年第 4 期远地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显然,数字普惠金融是在数字技术不断创新背景下传统金融适应新发展、新格局的产物,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11、、提高经营效率,16 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金融自身发展水平。因此,数字普惠金融本质上是传统金融的重要创新,是对传统金融的一个重要补充。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则为农户获得金融信贷供给创造便利的环境,不仅提高了农户可支配收入,降低农户融资门槛,提高农户信贷可得性,也激发了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因此,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加农户投资和扩张农地流转规模,进而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说:假说 H2: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高金融发展水平促进农地流转。2技术创新水平的中介效应。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业务的延伸,本身就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创新,尤其是将数字技术与金融业高度融合,更体现出数字

12、普惠金融的创新本质。发达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存在稳定的促进技术交流和技术进步的共生机制,可以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创新生态环境。17 在农地流转实践中,由于我国农地流转市场不完善,存在流转效率低、交易成本高、秩序混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信贷约束,农户获得信贷资金的渠道有限,获得信贷支持的难度较大,这也降低了农户农地流转意愿。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多元化的消费信贷需求得到满足,刺激了农地流转市场的有效需求,能够为农户提供更健全、个性化的信贷服务,也迫使数字普惠金融进一步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创造出更多符合农地流转市场主体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13、此外,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亟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而数字普惠金融有效刺激了与农业生产活动相关的农业机械装备制造的升级和创新。农户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平台,能有效降低技术采纳的难度和门槛,提高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采纳能力,农户通过应用新型农业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无疑为其进一步流转农地和扩大流转规模提供了可能。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说:假说 H3: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促进农地流转。三、研究设计(一)模型设定1固定效应模型。基于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数字普惠金融对农地流转有直接效应,故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为避免异方差影响,将所有变量取其对数形式。固定效应模型设定如下

14、:lnFAMLANDit=0+1lnDFIit+j=2jlnXit+i+it(1)式(1)中,i 表示省份;t 表示时间;lnFAMLANDit表示农地流转;lnDFIit表示数字普惠金融;lnX 表示其他控制变量,包括财政支农水平(lnFSA)、人力资本水平(lnEDU)、经济发展水平(lnPGDP)、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lnISA)、社会保障水平(lnSSE);i为省份固定效应;it是随机误差项。2中介效应模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地流转可能还存在中介效应,故本文借鉴温忠麟和叶宝娟的做法,18 在式(1)的基础上,构建如下中介效应模型:lnMit=0+1lnDFIit+j=2jlnXit+i+

15、it(2)lnFAMLANDit=0+1lnDFIit+2lnMit+j=3jlnXit+i+it(3)式(2)和(3)中,lnMit为中介变量,包括金融发展水平(lnFINANCE)和技术创新水平(lnTECH);和 表示回归变量的系数,it和 it表示随机误差项。式(1)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地流转的估计模型;式(2)为数字普惠金融对中介变量的估计模型;式(3)为同时考虑数字普惠金融和中介变量的估计模型。1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地流转的总效应;1为数字普惠金融对中介变量的效应;1是在控制中介变量的影响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地流转的直接效应;2是在控制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后,中介变量对农地流转的效应。判

16、断某个变量是否存在中介效应的方法是:如果系数 1和 2显著,则间接效应显著;进一步地,如果 1也显著,则表示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量为 12/1(12与 1同号)。(二)变量选取与说明被解释变量为农地流转(lnFAMLAND),以各省份当年农地流转率来表示,并取其对数形式。借021经济纵横2023 年第 4 期鉴仇童伟等的研究,19 采用各省份当年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与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比值来刻画农地流转率。核心解释变量为数字普惠金融(lnDFI)。借助郭峰等编制的 20112020 年 31 个省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对我国各省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状况进行刻画。20 除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外,还利用覆盖广度(lnBE)、使用深度(lnDEP)和数字化程度(lnDIG)三个维度进行异质性分析。中介变量包括金融发展水平(lnFINANCE)和技术创新水平(lnTECH)。借鉴刘建国等21 的研究,使用金融机构年末存贷余额与 GDP 的比值测度金融发展水平。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往往可以由技术创新产出或成果刻画。参考柳卸林等22 的研究,使用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来刻画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