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情感嵌入:智慧治理背景下返乡青年嵌入乡村治理的新路径_端木燕萍.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39804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感嵌入:智慧治理背景下返乡青年嵌入乡村治理的新路径_端木燕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情感嵌入:智慧治理背景下返乡青年嵌入乡村治理的新路径_端木燕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情感嵌入:智慧治理背景下返乡青年嵌入乡村治理的新路径_端木燕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领导科学2023 3治理研究现阶段,中国推进乡村智慧治理的价值与意义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党政文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强调,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 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则进一步强调:“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 互联网+政务服务 向乡村延伸覆盖。”可以说,智能技术成为党和国家统筹规划乡村治理现代化并落实到具体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支撑。返乡青年作为曾经内嵌于乡村社会,

2、有过大都市上学、就业、生活经历,现返回乡村参与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掌握现代公共规则,拥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能够有效推进乡村治理的智慧化。但同时,返乡青年在嵌入乡村治理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为此,本文在对相关研究视角进行述评以后,尝试以互动仪式理论为基础,搭建相应的分析框架,探讨智慧治理背景下返乡青年嵌入乡村治理的新路径。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研究在智慧治理已经成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一种有效手段的现实背景下,返乡青年嵌入乡村治理,更多的是空间嵌入,而不是情感嵌入,从而导致他们悬浮于乡村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之上。返端木燕萍章荣君情感嵌入:智慧治理背景下返乡青年嵌入乡村治理的新路径【摘要】返乡青年在

3、推进乡村智慧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现实中,返乡青年在嵌入乡村治理中面临着边缘化、空转等困境,仅仅是空间嵌入乡村治理。除强化组织建设、形塑与重构返乡青年价值观等多种解决方案以外,互动仪式理论为破解返乡青年嵌入乡村治理困境提供了新路径。在多领域一体化的广域性互动空间中,返乡青年可发挥内生性主体和外生性主体的双重优势,并借助技术赋能创新注意力资源,突出共同关注点,从而强化与多元乡村治理主体的互动交往,厚积情感能量,获取多元治理主体的智慧信任,进而打造线上线下互动仪式链,有效实现参与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在具体实践中,基层党组织要强化返乡青年的“现代性使者”使命,促使他们从“半城半乡”向“伴城伴乡

4、”转向;返乡青年则应积极参与乡村整体性治理空间构建,提高与其他治理主体的相互关注度,构建起与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情感纽带,缓解不同诉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关 键 词】智慧治理;乡村治理;返乡青年;互动仪式;情感嵌入;智慧信任【作者简介】端木燕萍(1995),女,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章荣君(1973),男,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新时代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SJZDA089);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基于大学生

5、政治认同培育的政治仪式研究以南京四高校为例”(项目编号:KYCX22_0521)【中图分类号】C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606(2023)03-0084-0584DOI:10.19572/ki.ldkx.2023.03.039领导科学2023 3乡青年脱离大都市,并重新嵌入乡村社会,其核心旨趣本应是获取其他治理主体的信任,破除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并通过新兴智能技术赋能实现合作共治,而现实情况却是返乡青年存在着一种“半城半乡”现象,这一现象导致他们难以与其他治理主体一起围绕相关议题进行有效的协商,进而形成相互合作与支持关系,具体表现为边缘化与空转两种情况。一

6、是在智慧治理背景下,一些返乡青年出现边缘化现象。部分返乡青年因工具理性显著或者是缺乏必要的能力与资源而在乡村社会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具体而言,一方面,一些返乡青年虽然拥有相应的技术资本、信息资本和经济资本,却不是用于增加公共资源、稳定公共秩序,而是倾向于借此获取维持自身生计的经济利益,甚至与维护农村社区居民公共利益这一价值目标相背离,从而遭遇其他治理主体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反感、排斥。另一方面,一部分因返乡创业、就职企业减产或关闭、遭遇城市“隐性社会排斥”而返回乡村生活的青年1,缺少用于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和乡村生活、娱乐、休闲方式的智慧技术手段和分析处理能力,从而在创业领域出现“低、小、散”现象2,在

7、生活方式上产生文化与社会规范融入的不适应。二是在智慧治理背景下,一些返乡青年在乡村治理中存在空转现象。这种空转现象具体表现为,部分返乡青年作为基层政府的后备干部或者相关部门的年轻干部,不是遵循乡村社会发展规律,而是坚持技术至上理念,机械化地将智能技术运用于传统的乡村治理方式,以应对来自上级政府的智慧化政务考核。如果这一问题持续存在,那么返乡青年在智慧治理背景下进入乡村治理良性循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将会被削弱。针对返乡青年群体面临边缘化、空转困境的情况,诸多学者分别从组织建设和价值观形塑与重构两个研究视角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一部分学者强调需要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以实现农村年轻后备干部培养

8、体系的重塑并提升其他返乡青年的组织化水平。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为了解决边缘化与空转困境,返乡青年需要重塑对乡村社会生产生活的认知方式和价值标准。还有学者认为,培养返乡青年的乡土情怀对促使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并致力于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大多数学者主要关注对复合型青年人才的政治吸纳,并致力于实现其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在乡村社会的全方位、立体化发挥。基于对现有研究的反思,本文尝试引入旨在实现多元参与人员相互支持与合作的互动仪式理论,并搭建相应的分析框架,从而在智慧治理背景下发挥返乡青年作为“半熟人社会”内生性主体和外生性主体的双重优势,促使其在“挖掘需求内容促进情感表达与沟通实现

9、公共利益更大化强化相互信任与支持”这一逻辑链条上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使得这一群体以情感嵌入的方式融入乡村整体性治理结构。二、理论基础返乡青年深度融入乡村治理的基础是他们与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实现相熟与相助,而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二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因此,互动仪式理论为探讨智慧治理背景下返乡青年嵌入乡村治理提供了新路径。(一)互动仪式理论:“相互关注/情感连带”机制互动仪式理论的提出,来自“集体欢腾”“互动仪式”这两个概念的启示。涂尔干强调,在宗教仪典中,参与者由于集合而形成一股如电的激流,迅速使之达到极度亢奋的状态,此即“集体欢腾”。3换言之,涂尔干认为,在特定的宗教仪式中,人们因群体聚集而产生相应的

10、集体情感。欧文 戈夫曼则对上述理念做了进一步的拓展。他强调,除围绕神圣世界举行的仪典以外,日常生产生活空间同样存在着能够促使参与者产生情感共鸣的时空场域,也即发生于微观情境中的互动仪式,其中,人们进行相互沟通的目的性活动会使对方产生有关自身过去与将来的印象。4兰德尔 柯林斯吸收借鉴了上述观点,并提出互动仪式理论,其核心内容是:互动仪式不仅仅是具有再现性且高度模式化的行动的聚合,更多的是指向获得成员身份的人们在日常政治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互动交往行为,而多个互动仪式之间交互作用所产生的互动仪式链则是实现多元参与人员之间长期相互支持与合作的关键,其中,群体聚集、成员身份、相互关注、情感共鸣四个要

11、素的综合作用促使互动仪式得以构建并顺利进行。5 48群体聚集意味着参与人员需要聚集在同一时空结构中;成员身份是指人们之间的互动交往需要在特定的集体框架内完成;相互关注的核心意蕴在于参与人员拥有共同的注意力资源,并通过相互沟通对其形成共有的认识与理解;情感共鸣则是人与人之间构建互动仪式的核心价值。由此,人们形成一种相互信任与支持的情感表达,从而有效促进合作行为的产生。85领导科学2023 3(二)乡村互动仪式:返乡青年嵌入乡村治理的微观互动框架乡村互动仪式能够有效增强返乡青年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与支持。返乡青年通过参与政治集会与政治会议、进入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参与日常互动交往,得以与其他土

12、生土长的乡村治理主体实现面对面的即时互动。此外,正如前文所述,返乡青年具备外生性主体和内生性主体的双重优势:他们既生长于传统乡村社会的人情关系之中,又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经历中掌握了现代公共规则,因此,返乡青年弱化乃至消除与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壁垒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返乡青年如何在现实实践中发挥上述优势?答案就是参与各种乡村互动仪式。他们从城市带回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现代化的基层公共事务治理模式,其他乡村治理主体则因返乡青年拥有的技术资本、信息资本符合其利益需求内容而与之形成互补、合作与共治的良性互动关系,在一系列互动过程中,返乡青年将会触发来源于家庭关系、婚姻关系以及其他乡村人际关系

13、的传统乡村情感资源,同时因对其他治理主体利益需求的满足而获取后者以信任为核心内容的情感表达。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在乡村社会,群体聚集、成员身份、相互关注、情感共鸣这四种要素之间交互作用,将会使得返乡青年与其他乡村治理主体之间产生一种微观互动结构。换言之,当二者之间积累了足够多的注意力资源的时候,他们将会形成高强度的相互关注,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会了解与认同乡村的多元需求内容,更加强烈地感受到相关治理主体的情感体验。由此,在不同类型的乡村互动仪式中,返乡青年将会获取以下四种体验:一是他们深刻感受到自身是乡村多元治理主体中的一员。二是他们将会积极参与创业活动、乡村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三是他们高度认同引领

14、乡村社会发展的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以及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四是他们倾向于实现农村社区居民公共利益最大化,最大可能地维护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三、空间载体、相互关注与情感共鸣:智慧治理背景下返乡青年嵌入乡村治理的逻辑演展随着新兴智能技术对乡村社会的持续渗透,越来越多的乡村治理主体借助网络空间实现共在和共享。结合本文的分析框架,返乡青年作为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群体,能够在全时空场域中,借助空间载体、相互关注、情感共鸣以及经由不同互动仪式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互动仪式链等条件,以情感嵌入的方式深度融入乡村治理。(一)空间载体:遵从技术逻辑,构建广域性互动空间在乡村智慧治理实践中,广域性互

15、动空间的构建意味着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之间的信息壁垒被打破,跨层次、跨领域的群体聚集得以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返乡青年则因智能技术赋能而为这一互动空间的构建贡献重要力量。从不同层级的互动空间来看,返乡青年能够为政府机关突破科层制结构限制、构建扁平化的集体互动框架提供技术人才支撑。换言之,返乡青年经由政治吸纳进入基层政府机构,不仅能够有效执行中央制订的智慧治理顶层规划以及上级政府下达的智慧化考核任务,而且能够避免乡镇政府和县级政府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持续存在甚至进一步加剧,同时为实现二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发挥作用。具体而言,返乡青年作为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群体,通过进入“国家机构基层自治组织普通民众

16、”的框架并设计和实施相应的行动策略,使得治理规则与技术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关系,促进多元治理主体借助信息化工具实现共在,并使治理资源更加具有开放与共享特征且治理绩效得到有效评估,进而促使县乡两级政府机构之间实现信息贯通。从不同领域的互动空间来看,返乡青年能够通过整合多平台、多终端的力量推进基层社会多个领域的一体化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返乡青年能够借助智慧化网络,促使乡村社会互动仪式的“群体聚集”这一功能条件不再受制于固定的时空结构,而是将脱离乡村社会、散落在不同城市的在外村民也囊括在内。另一方面,返乡青年借助专业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智能技术水平,深入乡村治理的各个领域。二者交互作用,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因此得以进入多领域一体化的广域性系统。在智慧治理背景下,当群体聚集得以实现的时候,返乡青年如何不断强化自身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注则成为需要探讨的第二个重要问题。(二)相互关注:创新注意力资源,突出共同关注点返乡青年需要通过使用智能技术创新注意力资源的方式提升乡村居民对推进国家政权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进而构建自身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共同关注焦点。在乡村社会,这些注意力资源86领导科学2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