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第期 年月 人类学视野下共享经济运作的信任机制探析郑宇,高源 摘要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的当代共享经济可划分为表达型、互利型与获益型三大类型。其中,表达型的信任构筑于泛熟人关系基础之上,互利型的信任由平衡获利的市场经济原则来确立,而获益型的信任则主要由权威性资本所构建。三种当代共享经济信任的构建,均来自基于收益最大化的可计算性、基于系统规则保障的制度性、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安全性,以及基于共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等四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机制。关键词共享经济;泛熟人关系;互联网;信任;机制 作者简介郑宇,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高源,云南
2、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云南昆明,邮编:。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研究缘起当代共享经济已经广泛渗透到出行、住宿、餐饮、旅游、休闲、教育等多个领域,呈现出相互分享、物物交换、租赁、再分配等多样化方式,共享的对象也囊括物品、知识、时间、服务、技术、信息等。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共享经济的发展令人瞩目。据统计,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为 亿元,同比增长 。即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年此项交易额仍同比增长约 。有学者估算,未来十多年全球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超过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可望达到。显然,共享经济将会成长为世界经济的核心支柱产业。基于其纷繁形态,从不同基点出发
3、,共享经济获得了多样表达:从技术平台出发,被称为“新型网络”经济;从运作模式出发,被视为一种“点对点”的商品或服务交易;从消费者的生活实践出发,被称为“协同消费”等。而共享经济兴起的动力通常被认为是源于全球市场经济进入协同性生产和消费阶段,合作共赢理念不断加深,人们愈加推崇资源再利用、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便捷、低成本等共享诉求持续彰显,加之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共同推动了当代共享经济的发展。而无论何种类型、形式的共享经济都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信任通常被定义为“在不确定或风险情境中对互利互惠的期待”,即表现为一种信赖他者的信念和情感趋向。卢曼()将信任区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们相互依赖并形成持
4、久关系基金项目:年度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云南省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项目,云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美雷切尔博茨曼、美路罗杰斯:共享经济时代:互联网思维下的协同消费商业模式,唐朝文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年,第、页。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访问日期:年月 日。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访问日期:年月 日。贺明华、梁晓蓓:共享经济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电子政务,年第期,第 页。美丽莎甘斯基:聚联网:商业的未来,马睿译,北京:中信出版社,年,第 页。,:,():,():的“人际信任”,另一种是受到交换规则、真理规范、政治
5、手段等约束和保障的“制度信任”。正如珮柏斯()和罗杰斯()所指出的,如果行为主体之间没有相互信任这一前提,共享经济便无法正常运作,其交易便难以达成,其模式更难以推广和普及。围绕共享经济及其信任问题,国外人类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如下方面:一是重点探析了寻食社会中食物共享的信任特征及其内涵演化。如有学者认为食物共享的行为或偏好多发生在高度信任的亲属关系之间,并内蕴着强烈的互惠和利他主义,表现为一种慷慨性实践。还有学者探讨了传统共享经济及其信任关系的历史演变。如托马斯()提出分享食物是采集狩猎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而在没有血缘或谱系关联的现代社会中,毗邻居住、结伴成长同样可以创造非亲属之间的亲密关系并
6、展开共享实践,从而证明了共享经济的发展、演化离不开与之相伴的社会信任的创造和维护。二是关于传统共享及其信任的当代变迁研究。如有学者指出食物共享并没有因为因纽特人现代社区的扩大而断裂,当下尼加拉瓜人社会关系及其信任的延续很大程度上仍基于家庭之间广泛的食物分享。三是现代社会共享经济的信任构建及其意义价值。如有学者认为企业、联盟组织或个体之间在特定领域的合作与共享需要以“相互信任”?10或形成“亲密关系”?11为前提条件,才能产生社会整合与团结的有效结果,?12并有助于社会组织形式的创新,乃至公民身份及其精神的强化等。?13中国学者针对共享经济信任问题的研究尚属起步,仅有数十篇论文涉及该领域。这些研
7、究一是强调了信任对于共享经济的重要性,如有学者认为传统与现代共享经济实践均需要信任基础,?14而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度不高会对共享经济发展产生限制作用。?15还有学者用人类学方法佐证了制度信任与人际信任在房屋分享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16以及共享单车初期导致了对公共空间和生活秩序的冲击等问题,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参与各方信任的缺乏。?17二是从不同角度提炼了形成共享经济信任的要素或机制,如个人特征、制度保障、平台监管等对于短租类共享经济信任建立的重要性,?18以及平台制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年第期?10?11?12?13?14?15?16?17?18 ,(;:,),美唐珮柏斯、
8、美玛莎罗杰斯:共享经济 互联网时代如何实现股东、员工与顾客的共赢,钱峰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胡雪萍:共享消费新模式及其可持续指向,理论探索,年第期,第 页。,():,():,():,(,;,:,),():,:,():,:,():,():,:,():,:,():薛睿:信任视角下的共享经济研究 以“共享”概念的演变为切入点,当代经济,年第 期,第页。王宁:分享经济研究中的社会学分析视角,学习与探索,年第期,第 页。朱益青:住进陌生人的家:房屋分享中的信任关系研究,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第页。袁长庚:空间的蚀锈:对共享单车乱象的人类学批评,学习与探索,年第 期,第 页。
9、参见谢雪梅、石娇娇:共享经济下消费者信任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技术经济,年第 期,第 页;景秀丽、刘静晗:平台监管视角下的共享经济信任机制研究 以民宿业为例,东北财经大学学报,年第期,第 页。在线互动是网约车用户信任形成的关键等。总体来看,地缘、血缘、契约关系以及网络技术能够构建起平台类共享经济的信任机制,并具有监督成本较低、自治性较强等主要特征。综上而言,目前学界关于共享经济与信任关系的专门性、系统性探讨较为不足。基于此,本文将共享经济界定为在特定群体中依托信任关系,主要通过使用权的让渡或转移,使他人能够共同分享某种价值的资源配置方式。基于信任构建机制及其性质差异,我们将当代共享经济划分为建立
10、在“泛熟人关系”基础之上的表达型,由平衡获利的市场经济原则来确立的互利型,以及主要由权威性资本所创建的获益型三种基本类型。二、基于泛熟人关系的表达型共享经济及其信任确立共享行为广泛存在于不同时代的人类群体之中。尤其是在传统熟人社会中,依凭血缘、地缘、教缘等紧密社会关系,人们持续开展土地、食物、劳动力、技术、信息、情感等丰富内容的相互分享,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长期的、稳定的、可持续的稳固信任关系。这种出于维持群体内部既有价值资源动机的分享属于一种“表达性”行为,即人们的相互共享主要是为了维持既有的内部资源流通及社会关系整合。这类共享行为因此表现出鲜明的互惠、责任、声望、情感乃至去功利性等特征。现代
11、社会带来了传统熟人社会及其信任关系相当程度的质变和弱化,曾经广泛关联社会生活诸多层面的共享行为也随之极大衰退甚至消逝。但即便如此,血缘、地缘、业缘、学缘等熟人关系及其共享活动依然不同程度地延续着。当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以全新的方式进一步解构了传统熟人社会,另一方面当代社会也同时创造出一系列不同性质的泛熟人关系,催生了新的信任类型,以及多样化的“非利润取向”的共享活动,它们广泛涉及空间、时间、知识、创意、技能、资金以及文化体验等层面。例如,凭借地缘关系,现代社区同样可以重构熟人社会及其信任,实现技能、服务、二手物品、信息等内容的共享。比如西澳大利亚州布塞尔顿占地 公顷的 ,旨在容纳众多成员
12、进行园艺的培养和管理,进而共享技能、服务与农产品等。生活在社区中的一百多名会员,大多数是拥有技能却没有土地的人,他们以平等的身份开展技能、劳动的协作经营,并由此形成新的邻居关系。其中有一名园艺管理员专门负责、协调新成员的加入,并按照参与者的劳动量、技术水平、贡献物资等进行农作物产品的分配,管理员只是获得一定保障性报酬。显然,社区成员已经形成了一个高度信任、彼此共享的新型熟人共同体。而在当代部分普通社区中,多样类型的共享也正在得到迅速发展。社区成员之间开展了一系列家庭服务、私人课程、育婴以及二手物品等非货币交换性质 的 分享。这些共享活 动 的 形 成 源 自 当 前“物物交换以取代货币交换的方
13、式已成为人们追求新型人际交往模式的诉求”。而更为直接的驱动力则在于社区共同体的创建,即在社区协会、社会组织的引领下,在相应的制度和伦理道德规约中,原本相互陌生的居民们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交往,在共同郑宇,高源/人类学视野下共享经济运作的信任机制探析王红丽、陈茁:共享经济中信任对约车出行意愿的影响机制 基于案例研究的定量分析,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年第期,第 页。颜卉、罗佳娜、敦帅:分享经济信任机制的构建、传递与保障,清华管理评论,年第期,第 页。任玉娜、任朝旺:共享经济信任困境及其纾解: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学术论坛,年第期,第 页。本文提出的“泛熟人关系”即一种泛化的熟人关系。除了包含传统熟人社
14、会关系的部分之外,它与之不同的部分在于,这种现代社会关系通常分布的区域、族群、阶层等更为宽泛,并且常常借助各类社会团体和机构、互联网技术等平台,以及运用互惠、共享、拟制亲属称谓等方式来构建和维持。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常庆欣、张旭、谢文欣:共享经济的实质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年第 期,第 页。,():,(,;,:,)美雷切尔博茨曼、美路罗杰斯:共享经济时代:互联网思维下的协同消费商业模式,唐朝文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协作中运营、使用公共空间,协调配置集体资源,参与协会组织的各类活
15、动。在此过程中,居民们通过日常交往、节庆活动参与等,相互之间的信息对称程度不断提升,从而进一步形成更为密切的地缘社会交往、协作经营乃至情感依赖关系。于是,一种现代社会中的,交融义务、责任、道义、荣誉、情感等要素的地缘熟人关系得以培育和拓展,并反过来促进了居民之间丰富多样的共享活动的开展。当然,熟人社区受到空间范围、资源条件、族群与文化差异等一系列条件限制,但借助互联网能够突破这些天然条件的局限,并形成新型泛熟人关系。这种新型关系的建立大多源自趣缘、业缘、学缘等,常常涉及知识、技能、服务、创意、文化体验及至价值观、情感等的分享。虽然以互联网为基本载体,但这类共享活动也经常向线下拓展、延伸,从而实
16、现线上和线下的有机整合。以 年创立的 为 例,它致力 于 建 立 高 度 互惠、共享与可持续发展的公社组织,成立之初就有 多个公社分布在美洲各地。虽然该项目中涉及部分盈利内容,但它更倡导用户自行组织公共分享行为,囊括图片、知识的分享,代码的共用,以及家具、电器、房间、服务等的共享。如其中的一条帖子提到,“感谢、谢恩和杰米,他们帮我装好了餐厅里的吊灯,还帮我拆除了其他一些东西。以后有任何需要帮忙的,请随时叫我”。与之类似,其间各类物品、知识、信息、服务同样以非盈利的、高度互惠和互助的方式进行流通。再如 是 年创办的一个二手物品交换平台。家庭中多余的二手物品,包括床垫、地毯、沙发、手推车、水泥、毛绒玩具等均可以通过该平台发布,且必须是在线下进行面对面交换或共享。在此互动过程中,邻居或陌生人之间常常借此发展出泛熟人关系,即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相互往来,甚至结成长期的好友关系。这类表达型共享因而普遍表现出线上与线下紧密交融的重要特征。而实现二者交融的关键,仍然在于虚拟空间中陌生人之间泛熟人关系及其信任关系的构建。显然,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血缘、地缘、教缘等社会关系,互联网中广泛的陌生个体之间并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