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规划建设 33城市更新的中外理论与实践|THEME 话题引言二战后的日本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这个时期的城市政策更多专注于解决城市的集中产业和人口问题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成熟,人口增长越过峰值,城市从盲目向外扩张的“城市化社会”转变为注重城市产业、文化内核发展、共享城市空间的“城市型社会”。另一方面,今天的城市充斥着大量20世纪遗留下来的负面问题,如通勤时间长、慢性交通拥堵,以及绿化和开放空间不足等,这些问题由过去的快速城市化造成。除此之外,城市也出现了新的挑战,如对近年来信息化、少子老龄化、全球化等社会经济形势变化的应对迟缓。在这种情况
2、下,城市政策关注的焦点转回到城市内部,这里是大多数人生活和开展各种经济活动的地方,因此城市的“微更新”也成为了与21世纪相称的充满魅力和活力的重要课题。在21世纪的城市型社会,人们开始更多地把目光转向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和街巷,景观则被视为街巷的形态。从景观的视角开展城市更新,不单单是美化街巷形态,还需要检查街巷的生活环境,与重新发现在这片街巷中的生活意义联系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景观是街巷的形态,倒不如说是街巷的表情更贴切。观察街巷表情,洞悉街巷里发生的事情,如果出现了问题,就通过为街巷设计出和睦友善与包容的表情解决街巷的问题,这就是城市微更新的“景观营造”。近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景观营造日语
3、中将“通过更好地提升景观来改善地区环境”的尝试,统称为“景观营造”。日本景观营造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世纪明治时期。随着近现代城市发展,景观营造不断成熟,随日本经济社会背景的发展不断变化。从1868年日本明治时期至东京都景观规划(2018年8月)修订经历了150年,也可以称作城市更新的前期,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整体景观规划”期1868-1912年(19世纪明治时期),在日本文明开化、富国强兵、振兴经济、打造近代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主导下的奥斯曼巴黎城市改造的近代欧洲风格为理想蓝图,日本提出了“近代化美观论”思想,产生了对整个城区建筑进行“整体”控制的规划设想。在19
4、13年由日本建筑学会编纂的东京市建筑条例案第二篇“面向街道的建筑”第五章“街道外观第五十条”中详细规定:沿街建设建筑时,在道路红线内,应适当设置高四尺至十尺(3.1米-12.4米)的石墙、砖墙、铁栅栏等。此项规定,对于道路围挡的界面高度进行了详细规定。第二阶段:“城市景观理论探索”期1912-1925年(20世纪大正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英、法、意、德等国失去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日本作为战胜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日本将战争中俘获的4500名德国战俘(其
5、中包括大量民间工程技术人员)带往设置在日本国内的6处收容所。在这些收容所中,派遣拥有技术的战俘向日本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目的是将战俘的技能移植到日本。在德国地理学界,自19世纪末确立了landschaft概念,到20世纪初,这一概念已被纳入地理学系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landschaft”很快就被翻译成“landscape”“paysage”传播到美国和法国,并成为地理学的重要概念。同样在日本地理学界,20世纪20年代也尝试引入了这一概念。但是,如何翻译这个概念成了问题。因为这个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做出不同的解释,概念本身具有多义性,翻译非常困难。有相当多的研究者做了尝试。最早,日文将其译作“风
6、景”“景相”,之后又有“风土”“景域”“环象”“地乡”“地相景”“地理的景观”“风景形态”等翻译。最终,“景观”这一用语被广泛使用在行政、司法及学术领域。日本2004年制定了景观法,然而法律上对“什么是景观”并没有下定义。1926年(昭和元年),日本大正天皇逝世,裕仁继位,改元昭日本景观营造与城市微更新视角下的东京都道路景观设计冯湉婧 秋原雅人(通讯作者)郑雨菲 周雪 34 北京规划建设话题 THEME|城市更新的中外理论与实践和;在1927年昭和金融恐慌、1928年皇姑屯事件、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1931年“九一八”事变等政治经济不安定的大背景下,为了保障皇宫等中枢首脑机关的安全,由东
7、京都警视总监担任建筑行政管理首长,由负责城市规划的内务省协调相关部门,历时三年,于1933年4月公布了东京都“美观地区”的指定范围。并于次年由警视厅公布了美观地区内建筑控制高度。以建筑基准法屋檐高度“百尺”(31米)为限,划分“建筑高度六阶段”(31米、28米、26米、25米、20米、15米),控制皇宫周边的景观风貌和建筑高度。道路界面以六个等级划分,城市景观控制逐渐细致化。1955年(昭和三十年)-1964年(昭和三十九年),日本自由民主党成立。1956年,日本制定“电力五年计划”,进行以电力工业为中心的建设,并以石油取代煤炭发电。日本经济至此不仅完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复苏,而且进入积极建立
8、独立的经济体系的新阶段。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耐久性消费品的热潮,出现了“三神器”(电视机、洗衣机、冰箱)。这是日本“二战”后第一次高度经济成长时期的开始,史称“神武景气”。1964年,日本东海道新干线(东京站-新大阪站)开通。同年10月东京奥运会举办。日本经济自1965年11月到1970年7月期间,实现连续五年增长。日本国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当时私家车和彩色电视机亦快速普及,即所谓的“新三神器”(汽车、空调、彩色电视机)。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数量上的变化。城市建筑与道路界面的尺度及高度与经济变化息息相关,其相互作用最显著的特征体现在城市中心区超高层
9、与大尺度建筑的大量涌现。由闻名遐迩的日本现代建筑界领军人物前川国男(1905年-1986年)设计的超高层建筑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公司大楼,位于东京丸之内地区,紧邻皇宫。因设计高度为30层127米,由此引发了历史景观保护与现代高层建筑的“丸之内美观争议”,最终该建筑高度以25层99.7米竣工落成。自此以后,丸之内皇宫周边形成了建筑物均不超过100米的城市景观。第三阶段:“城市景观规划融合”期1970年-1976年,制造业向地方城市扩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大量年轻劳动力从地方涌入大都会,造成大城市人口密度过大。这不仅造成了区域间经济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也带来了其他社会问
10、题。为缓解大城市的压力,日本于1962年、1969年、1977年先后制定了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在地方建设新的工业城市,构建大城市与各地区间的全国交通、通信网络。经过不懈努力,自1975年前后开始,大都市区域(东京、名古屋、大阪)人口集中的问题已基本得到控制。这个时期对景观的关注点着重于结合地方城市特点,以“城市美”作为口号,不仅要修复城市历史景观,还要打造普通街区的“景观”,并进一步向“城市设计”方向发展,景观规划成为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关注的主要范畴。第四阶段:“居民参与街区景观营造”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日本进入泡沫经济时期,这是日本战后仅次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
11、展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景观规划步入“地方时代”,各地方政府分别制定了系统化、以自主景观条例为中心的城市规划制度。20世纪90年代步入了“街区营造时代”,迎来了“景观条例制定”高峰。“城市景观”“景观价值”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于是,街区尺度的城市规划设计及城市景观营造开始成为日本城市规划的关注重点。1991年-2010年,泡沫经济破裂,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此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2004年6月18日颁布了第一部有关景观的综合性法律景观法,并于次年6月得到了全面实施。2019年4月1日,日本内阁宣布自同年5月1日起使用新年号,以日本上古诗歌总集万叶集的咏梅诗句“初春令月、
12、气淑风和”定出新年号“令和”。“令”为美好,而“和”则为温和,即美好温和之意。“令和”出处诗句描写寒冬结束春天来临的景观,绽放的梅花象征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是日本自公元645年,仿效中国唐朝制式,开始使用年号以来,首个引用日本经典而非中国古籍的年号。随着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17年9月)颁布、东京都景观规划(2018年8月)修订,景观规划步入了新的阶段,即城市微更新街区景观营造时期。而后,疫情席卷三年来,微观尺度、微小更新的城市景观营造,对经济复苏、交往活动都起到了微小而强烈的推动作用。以景观视角开展的城市更新项目,更加有利于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进而促进城市中街区与道路的活力。东京城市更新的
13、新景观规划城市从增量到存量的新景观规划一直以来,东京都扮演着牵引日本灾后重建、经济复苏、振兴发展的角色。经历了这些阶段,东京也发展成为一个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大都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高度集中,城市更加充满活力和便利,市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过,人们在实现经济繁荣的同时,自然和历史的街景也在不断地减少,失去了江户开埠以来宝贵的城市积淀。如今,许多商业区的建筑形式和颜色都缺乏与周 北京规划建设 35城市更新的中外理论与实践|THEME 话题边环境的统一感,而且大量的无设计感的户外广告、纵横交错的电线破坏了居住区的景观。然而,从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时代的东京,给当时到访日本的外国人留下的是
14、一个美好的印象。英国第一任驻日公使卢瑟福-奥尔科克(Rutherford Allcock)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在欧洲,没有一个首都能展示出如此多完全独特和华丽的外观。”英国植物学与园艺家罗伯特-富兰克林(Robert Fortune)在他的书中写道:“(江户是东方的伟大城市),城堡被深深的护城河、绿色的堤岸、封建领主的宅邸以及宽阔的街道包围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可以比得上它那安静的、树木环绕的街道和常青树篱的美丽。”今天的东京已然经历了城市向周边扩张和建设的增量阶段,正在步入城市发展的成熟期。东京城市的未来发展必将恢复曾经被国外游客所欣赏的美丽风景,并将散发出与一个成熟型城市相称的端庄气
15、质和新的魅力。为此,东京都在1997年(平成九年)颁布的景观条例基础上,结合城市更新的需求制定了新措施,并将其确定为“东京都景观规划”。注重居民参与的东京都景观规划东京都景观规划以东京都景观委员会2006年1月审议通过的“东京未来景观政策”报告为基础,通过与市民、企业、市区相关部门合作的方式,建设一个美丽而优雅的首都。以实现2040年东京愿景为目标,东京都景观规划汇集了城市发展的基本政策和具体措施,如城市更新基本方针(数字田园城市国家构想,2022年10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17年9月)、景观法(2004年6月)、城市规划法建筑标准法户外广告限制规则等法规。以这些法规为基础,东京都景观规
16、划将各种措施系统化。东京以东京都景观规划中所规定的良好景观形成政策和具体措施为依据,实施有效的景观建设项目。景观法第2条规定了良好景观的意义和重要性,其中包括:一是作为所有公民的共同资产,良好的景观,应得到合理的整治和保护,以使现在和后代的人们能够享受;二是良好的景观应在适当的限制下,通过用地调整,使该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与人们的生活、经济活动等相协调而得到治理和保护;三是良好的景观应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及其多样化的景观形成,以促进该地区的个性和特色的发展;四是良好的景观应该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居民以综合方式创造,以促进该地区的活力;五是良好景观的创造不仅包括对现有良好景观的保护,还包括创造新的良好景观。为促进地区的活力,在景观法中提出的观点基础上,东京市政府补充了三方面内容,作为未来景观发展的基本原则:一是与首都民众和企业共建符合首都特点的景观。一个好的景观,除了提高小片区的吸引力之外,还能提高一个城市在其他大区域的吸引力。为了促进形成一个适合首都的景观,市政府、首都民众、企业和区县政府部门需要以一种综合的方式为形成这样一个景观而共同努力;二是通过增进交流和创新产业进一步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