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三维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_马俊峰.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41166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2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三维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_马俊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三维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_马俊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三维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_马俊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2 月Feb.2023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 40 卷第 1 期Vol.40No.1doi:10.3969/jissn.1672-0598.2023.01.002*收稿日期:2022-10-2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思政专项(21VSZ127)“网络空间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话语建构研究”作者简介:马俊峰(1969),男,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哲学研究。尹文

2、华(1987),男,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本文引用格式:马俊峰,尹文华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三维探赜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1):1322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三维探赜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马俊峰,尹文华(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摘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伟大社会变革的百年历程中强化了执政能力,积累了宝贵的执政经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其执政的根本遵循;坚持人民至上是其执政的根本立场;坚持自我革命是其执政的关键保障。值此学习贯彻党的二

3、十大精神的关键时期,全面梳理党的执政经验,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马克思主义;人民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98(2023)01-0013-10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伟大社会革命,经历了从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的历史过程,并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强化了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升了自身的领导水平,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为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正因为如此,党的二十大强调,全党必须在前进的道路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1。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

4、二十大精神的关键时期,我们有必要对党的执政经验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探究,从而廓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势的叙事图景。针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这一主题,国内不同的学者主要从党的执政规律、伦理叙事、话语体系建构、科学内涵、意识的战略演进、价值取向、历史意义、人民主体意蕴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和全面的研究。然而,上述不同维度对其的研究仍然有“美中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没有提炼出支撑党长期执政的关键招数和重要法宝。本文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了党的三大执政经验,不仅弥3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0 卷补了上述研究的“美中不足”之处,而且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长期执政这

5、一历史问题。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等显著优势,“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其作为人类最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共同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核心价值理念和根本任务,从而使其彰显整体性,对我党运用整体思维意识解决各类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

6、以布鲍威尔等为主要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抽象思辨哲学 主观唯心主义,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形态演变中的作用,创立了正确的群众史观。尔后,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述了“人类历史活动的四个前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结构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工论”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科学地揭示了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共产主义所有制五种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为实现共产主义和解放全人类指明了方向。除此之外,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平等是人类历史至高无上的理性原则”的过程中,论述了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决定作用。正如他所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

7、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2 222我们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必然历史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特殊规律。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家经济思想的基础之上,通过系统阐述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等理论,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剩余价值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等作了详细的对比研究,总结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m

8、=m/v),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通过论述资本积累论、资本有机构成论(c:v)、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论等,揭露了由相对人口过剩导致的失业等资本主义社会无法避免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危机。最终得出“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的结论,有力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历史趋势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客观必然性。1848 年欧洲革命后,马克思、恩格斯认真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的重要经验。他们充分肯定了暴力革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科学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工农联盟分别是无产阶级革命胜

9、利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条件,并对无产阶级领导权、不断革命等无产阶级革命策略作了系统论证。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后,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要建立由其专政的新型国家,就必须拿起“暴力革命”这把利器去彻底摧毁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与此同时,他们也指出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还必须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在41第 1 期马俊峰,尹文华: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三维探赜新的历史时期,列宁一方面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与本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另一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一国胜利论”“暴力革命论”等思想,不断补充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内容体系。可以看到,暴力革命、

10、无产阶级专政、工农联盟、政党领导等使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由理想变为现实,这不仅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科学性,而且有效印证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可能性。综上可知,“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共同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彰显“整体性”而不同于其他形形色色的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中指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系统观念”1。由此可以看到,整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马克思主

11、义理论不同于其他形形色色理论的根本特征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不只是教条式的书斋学问,而是在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体系,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自笛卡尔以来的欧洲近代哲学的中心是有关认识论的讨论,这与古代和中世纪分别讨论世界的本源和上帝的存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出现了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随之分流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并产生了以抹杀“实践”为主要特征的不可知论。英国经验论者休谟是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秉持怀疑论的精神,从主观意识立场出发,把一切认识的来源都归结于感觉,并且否认人认识物质和精神实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否认了实体作

12、为认识对象的事实。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是另一个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了实现主体与客体的同一,康德在把认识与实践割裂开的前提下,在主观认识范围内将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统一起来,把客观存在的自在之物排除在主观意识范围以外。这就是说,康德所谓的主客体同一只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如若回到实体领域,他的这一同一是不成立的,因为其完全背离“实践性”而使现象与物自体的对立真正地显现出来。旧唯物主义代表人物费尔巴哈试图解决主观思维与感性存在之间的矛盾,他从人本学出发,把人分别归结为以身体为基础的意识和物质的统一体、以自然为基础的人和自然界的统一体、以“你”为基础的“我”和“你”的统一体,把物质与意识统一于人的感性

13、存在。他扬弃以“绝对精神”为最高原则的黑格尔哲学,完全割断了与唯心主义的联系,实现了由绝对精神向自然和人的转变,即建立了以自然主义的人本主义原则为指导的新哲学。正如他指出的:“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做哲学的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 因而也将人类学连同生理学 自然学 当做普遍的科学”3 184。然而,他的哲学基础仍然建立在抽象的人的基础之上,即以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为基点来构建其唯物主义大厦:把人理解为“感性”的人,而不是“能动”的人;把人视为“感性的对象”而非“感性的活动”;把人视为自然性的人而非社会性的人。他的这种感性直观的唯物主义看似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实则类似于谢林完全将主体融

14、化于客体之中的缺乏实践性的单向行为。相反,马克思、恩格斯扬弃了以“不可知论”为主要内容的唯心主义和以人本学为原则的旧唯物主义,提出了“能动性”“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观点,构建了以实践观为核心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内容体5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0 卷系,并以此真正地解决了近代以来思维与存在或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针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 133可以看出,马克思正是把对象

15、、感性等当作实践去理解,才对世界观、历史观等都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彰显实践性,进而科学解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重要历史问题。(三)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鲜明特征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列宁、毛泽东等后继者对其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进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强化执政能力建设的行动指南。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

16、开启了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先河,最终构建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首先,他们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倾其毕生精力完成了被誉为工人阶级“圣经”的资本论。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 资本论 的第二卷和第三卷进行整理和增补。该著作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揭露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从而不仅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主要标志,而且为无产阶级革命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指明了方向。最后,他们对无产阶级革命予以极大的关注,认真地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经验。在辩证地吸取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特别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在新的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