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侗族“拦门仪式”看群体交往交流交融.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43054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侗族“拦门仪式”看群体交往交流交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侗族“拦门仪式”看群体交往交流交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侗族“拦门仪式”看群体交往交流交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引 言一直以来,仪式都是人类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当前人类学界对于仪式的概念界定却未达成一致。目前,仪式主要有4种定义:涂尔干(Emile Durkheim)认为:“宗教现象可以自然而然地分为两个基本范畴:信仰和仪式。信仰是舆论的状态,是由各种表现构成的,仪式则是某些明确的行为方式。”1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认为:“尽管在巫术行动中,基本的观念和目的总是清楚、直截了当的、明确的,但在宗教仪式中,对于要达到的结果并没有目标。”2利奇(Edmund Ronald Leach)认为:“按人类学家的定义,仪式无论如何决不是物种的遗传天赋,这一点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2、3特纳(Victor Turner)认为:“仪式就是用于特定场合的一套规定好了的正式行为,它们虽然没有放弃技术惯例,但却是对神秘的(或非经验的)存在或力量的信仰,这些存在或力量被看作所有结果的第一位的和终极的原因。”4侗族“拦门仪式”是侗族村寨之间互相做客时所举行的一种仪式活动,这一仪式包括对歌、喝“苦酒”、赛芦笙、观侗戏、吃合拢宴等流程,目的是构筑和加强村寨间的友好关系。正如特纳关于仪式的定义所言,侗族“拦门仪式”是在特定场所进行的一套行为模式,这一在特定场合下进行的仪式行为将人们凝结成一个群体,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群体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事实,也表现了群体间“生”与“熟”的区分和转化的逻辑。

3、侗族文化内涵丰富,作为文化载体的仪式活动也异彩纷呈。侗族仪式多与侗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相关,如正月赛芦笙仪式、农历二月祭萨仪式、农历五月杀“龙”节、农历七月吃新节等节庆仪式,还有日常建新房、建鼓楼等上梁仪式。侗从侗族“拦门仪式”看群体交往交流交融张蒙蒙1,罗康隆2(1.吉首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2.吉首大学 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湖南 吉首 416000)摘 要:“拦门仪式”是侗族村寨之间互相做客时,在寨门处举行的一种仪式活动。不同侗族村寨的“拦门仪式”在服饰、用具、歌词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共通之处是对于群体间“生”与“熟”的界定与区分。文章试图通过对侗族“拦门仪式”仪式过

4、程的解读,剖析“拦门仪式”背后的象征与符号意义,从而诠释侗族在群体交往交流交融中对“生”与“熟”的区分和转化的逻辑。关键词:拦门仪式;“生”与“熟”;结构与象征;交往交流交融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23)02-0015-10 南方民族研究 收稿日期:2023-02-11基金项目:2022 年度吉首大学校级科研创新项目“传统生态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发展研究基于侗族聚落资源配置分析”(JGY2022002)。作者简介:张蒙蒙(1993),男,河南驻马店人,吉首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学;罗康隆(1965),男,贵州天柱人,博士生导师,吉

5、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生态民族学。第 40 卷 第 2 期2023 年 4 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Vol.40 No2Apr.2023 15 族先人一般居住在相对封闭的山间溪流旁,交通不便,较少有机会同本聚落之外的人交往,侗族人民多通过“拦门仪式”表达对客人的欢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村寨安全。当前,学界对侗族“拦门仪式”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如牛承彪侗族传统“拦路”对歌习俗形成的文化背景分析5、吴文仙侗族拦路仪礼歌的当代变迁6、杜平湖南通道侗族“拦路歌”探析7等文章对“拦门仪式”形成的原因与背景、拦门的象征意义、侗族的空间观念、拦门的现实意义等进行了讨论。总的来讲,学界在不

6、断地拓展侗族文化的研究领域,也取得许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拦门仪式”的研究多从服饰、音乐、民俗、旅游等角度进行,较少涉及群体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意义。因此文章试图通过对“拦门仪式”这一文化实践活动的挖掘,剖析仪式背后所隐含的象征意义,对侗族“生”与“熟”,“内”与“外”,“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对立观念进行解构,探析“拦门仪式”在侗族群体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意义。一、“拦门仪式”的过程侗族传统的“拦门仪式”通常在3种场景中进行:一是村寨间集体做客或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时,二是在新婚夫妇举行婚礼时,三是为新生儿举办“三朝酒”时。临近的友好村寨或处于同一款约内的村寨来拜访时,主寨要在寨门口举行“拦门仪式”

7、,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新婚夫妇结婚当天,男方亲属到女方家迎亲时,女方亲属会在居住木楼的台阶上或门前石阶上摆上酒水进行“拦门”,款待男方迎亲队伍。侗族人民为家中的新生儿举办“三朝酒”仪式时,新生儿父系的女性亲属会在家门口对前来祝贺的新生儿母系女性亲属进行“拦门”,以此表示对新生儿母系女性亲属的欢迎。本文所指的“拦门仪式”主要指第一种类型,即侗族村寨集体做客时的“拦门仪式”。侗族的“拦门仪式”用具严苛、程序复杂、意义重大,一场“拦门仪式”需要筹备数天,包括仪式前的人员选择和用具准备、仪式中的流程规划、仪式后的庆祝活动等3大项,数十小项内容。(一)仪式前为了表示对来访村寨或客人的尊重,在仪式开始之前

8、,主寨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具体可分为参加仪式人员的选择和仪式器物的准备。1.人员选择侗族“拦门仪式”可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两种。传统的“拦门仪式”是在村寨间互相拜访时所举行的一种仪式活动,主寨和客寨所有成员都参与其中。客寨方面,不同年龄层次的参与者在仪式中有不同的分工,老年人主要负责仪式开展和艺术交流环节,青年人主要是在对歌问答环节与主寨青年人员进行互动,少儿主要是在后方观摩和学习仪式相关知识。对主寨而言,参与仪式的人员分为3类:一是演奏芦笙的人。这类人员要进行选拔,芦笙演奏水平高者才可进芦笙演奏队,男女都可以参加。另外,还会根据客人与主寨关系的亲疏程度和主寨的人口规模等因素,对芦笙队伍的

9、人员数量进行增减。二是承担对歌与敬酒任务的女性成员。这类女性成员一般比较了解侗族的文化历史和本寨的历史,具有较高的拦门歌演唱水平且反应敏捷。三是仪式的主导者“鬼师”。在传统侗族聚落中,有歌师、款师、戏师、“鬼师”等职业,一般是由有一定特殊技艺的老年人担任。这类老人要有公正无私的品格,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阅历,熟知侗族历法、款约、风水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作为仪式的主导者,整个“拦门仪式”是在“鬼师”的主持之下完成的。当前,在侗族地区较为常见的是现代型“拦门仪式”,主要在侗族的旅游村寨进行演示,作为展示侗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参加仪式的人员有两类:16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4 月 25 日出版202

10、3 年第 2 期一是游客或考察团成员,二是村寨的文化艺术团、老人协会等组织的成员。因游客或考察团成员大多不了解侗族的“拦门仪式”及其要求,因此无法像传统型“拦门仪式”一样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而村寨的文化艺术团等组织,其目的主要是向游客或考察者展示侗族独特的文化与艺术,并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所以组织成员会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对仪式进行一定的改良,如简化仪式流程、降低仪式互动难度,对民族服饰进行改良设计以提升观赏性,培养固定参演人员以增强演出效果等。这样的改良使仪式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与互动性,不仅有助于展示侗族文化风情,也有助于促进不同群体间的交往交流交融。2.仪式器物准备“拦门仪式”中所用之物甚多

11、,不同村寨使用的仪式用具会存在一些差别,但一般来说,仪式的用具主要有芦笙、服饰、拦门物、酒器、“苦 酒”等。(1)芦笙每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受到生态环境、自身遭遇、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生发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侗族芦笙曲和芦笙舞是侗族表达自身情感和民族历史的独特乐舞形式。芦笙是一种多管型簧管乐器,它由带簧笙管、笙斗、吹管和共鸣筒组成,吹奏时双手抱住器身,以拇指、食指、中指轻按左右两排笙管的指孔,口含吹管,通过吹气、呼气来鼓簧发音。芦笙具有独特的音高,可吹出八度、六度、五度、四度和音以及三和弦效果。依据吹奏形式和表演手法的不同,可将芦笙分为6种类型,即地筒、特大芦笙、大芦笙、中芦笙、小

12、芦笙、最小芦笙。传统芦笙为3管12调,音调的多寡与管数密切相关。为适应民族文化的发展、音乐演奏与交流的需要,侗族芦笙已经发展出6管、8管、12管、16管、18管等类型,而8管及以上类型的芦笙才能满足演奏当前流行音乐的音调要求。侗族芦笙共有12首曲牌,分别是引曲 走曲 进堂曲 踩堂区 扫堂曲 傍晚曲 入地曲 圈曲 拜然曲 站曲 赛曲 斗鸡舞曲,在“拦门仪式”中主要吹奏引曲 走曲 赛曲。在客人到达之前,芦笙队要在芦笙坪吹奏引曲,将参加“拦门仪式”的人聚集到寨子中心的鼓楼前,再吹奏走曲引导参加仪式的人到寨门等候客人到来,客人到来时则演奏赛曲,与客寨的芦笙队进行芦笙演奏技巧竞赛。(2)服饰不同地区的侗

13、族,其民族服饰会略有差别。笔者田野调查的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和榕江县的侗族村寨中,其“拦门”服饰基本是用侗族“亮布”缝制而成的。侗族“亮布”也被称为“蛋清布”,是一种需要多次染色、漂洗、捶打才制成的珍贵布料。仪式人员的服饰分为芦笙服和敬酒服。“芦笙服是侗族古老的服装,是仅在祭典或节日等重要时刻穿着的盛装。这种盛装最初用于等级制度的区别,仅供部族首领所穿用,后来在祭祀庆典以及芦笙节的表演中,作为芦笙手的演出服,故称为芦笙服。”8芦笙服为红棕色,服饰上的图案和装饰较少。敬酒服是寨门口与来客对歌并给来客敬酒的女性人员的服装,一般以蓝色、白色为底色,衣服上有复杂

14、的图案,还有羽毛等装饰物。侗族人民认为,在迎接客人的时候,必须穿上最漂亮、最庄重的服装,这样才能表示自己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也能展现个人精神风貌以及村寨的实力。(3)拦门物牛承彪认为,侗族“拦门仪式”中用来拦门的东西可分为“树木等植物类、生产生活用具类、食物类、拟人制作物类四种主要类别”5。在传统的“拦门仪式”中,多用农具、鸡笼、鸭笼、水桶等堵住寨门前方的道路,并在寨门门柱系上用稻杆编成的草绳,草绳上绑上侗族的草标。随着社会的 17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4 月 25 日出版2023 年第 2 期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仪式的美感与观赏性有了更高的追求,现今用作“拦门仪式”的拦门物出现

15、了较大改变。在现代型“拦门仪式”中,多用侗锦来代替草绳、农具、鸭笼等物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仪式的美感。(4)酒器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具大多就地取材进行制作,木器和竹器较多。侗族房屋是木楼,房屋里的家具也多为木制品和竹制品,如木桌、木衣柜、竹篮、竹椅等,以木头和竹子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碗和酒器也不少见。竹器多是随用随做,需要用的时候就去屋旁砍来几根合适的竹子,用手锯将竹子截成合适大小的竹节,再将竹节进行形状修整和打磨。竹子底端较粗大的部分可以用作盛饭、装水、装菜的器皿,顶端较细小的部分则用来做酒器。木器的制作与竹器类似。(5)“苦酒”侗族多聚居于雨热同期、降水丰沛的地区,适宜水稻的生长,所以此地多

16、产糯米。侗族人民会将糯米制成糯米饭、油茶等食物,还会用糯米制作糯米酒。依据制作工艺的不同,糯米酒分为烧酒和“苦酒”。烧酒是在蒸熟的米饭中放入酒曲,经过10天左右的自然发酵,将其进行蒸馏所得。“苦酒”也称重阳酒,在每年农历八月中旬的秋收时节,侗族先人会将收获的新糯米用来酿制糯米酒,新酿的糯米酒还要封坛发酵1个月,这样刚好能在重阳节拿出来招待客人,因此也称重阳酒。然而,侗族的“苦酒”并不苦,是味道极好的甜米酒,“苦酒”的称谓是源于一个在侗族地区广为流传的既浪漫又凄凉的爱情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非常恩爱的侗族小夫妻,丈夫离家去外面做事,妻子在家里为丈夫酿了一坛糯米酒,等待丈夫归来。妻子等了很久都没见丈夫回家,后来得知丈夫已经遇难,妻子就把那坛糯米酒拿出来祭奠她的丈夫,这坛酒也被称为“苦酒”。(二)仪式中侗族人民非常注重“拦门仪式”过程的完整性。基于范热内普(Arnold van Gennep)的研究,特纳将仪式的过渡阶段分为阀限前、阀限和阀限后3个阶段,并认为阀限处于一个事物结构的节点上,是处在两种平衡稳定状态之间的转换阶段,因此阀限是仪式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9。侗族“拦门仪式”的进行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